問:優化營商環境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2020年,佳木斯市營商環境綜合排名由全省第11位上升至第4位,佳木斯經濟運行也呈現持續向好的發展態勢。請問,佳木斯採取了哪些優化營商環境的好舉措,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佳木斯市委常委、副市長邱士林:營商環境就是軟實力,優化營商環境就是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近年來,我們把營商環境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突出重點、聚焦堵點,舉全市之力重塑營商新環境,取得了明顯成效,主要得益於三個方面:
一是得益於高位組織推動。我們對標國家營商環境評價指標,組成21個指標提升專班,分別由各戰線副市長牽頭,定期調度、專項會商,及時發現並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細化量化全市具體工作任務,完善優化營商環境的制度體系,形成領導重視、部門聯動、科學推進的工作格局。
二是得益於持續改革創新。我們積極推行審批服務改革,將“多部門多事項”整合為“一件事一次辦”,推出30項“點單式”“一件事”服務套餐。推行線上服務改革,優化網上辦事流程,採取線上材料提交、快遞送達等服務機制,實現862項市本級政務服務事項“不見面、零跑腿”。強化商事登記制度、不動產登記等高頻事項改革,實行企業開辦由政府購買公章刻制服務,開辦時間縮短至1個環節、2個小時,大大提高了審批效率。
三是得益於優化政務服務。我們提升服務能級,61家單位進駐市政務服務大廳,能夠承辦1594項服務事項,基本實現了“隻進一扇門,辦成所有事”﹔21個單位的432項服務事項整合為“一窗通辦”,一窗率100%﹔市政務服務大廳被評為全省“十佳”綜合性實體政務服務大廳。加強數字政府建設,推進大數據中心、統一支付、信用信息等服務平台建設,政務服務平台和數據共享交換平台已實現“應接盡接、應進必進”。同時,實施助企服務,在全市范圍內開展“走千企訪萬戶”活動,市級領導以上率下,帶頭深入企業解難題、落政策,助力企業發展。“走千企訪萬戶”案例榮獲全省優化營商環境十大典型案例之首。
“環境好,則人才聚、事業興”。去年佳木斯市引進各類人才1460余人,新增市場主體同比增長2.95%,全市地區生產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規上工業增加值等增幅均列全省前3位。特別是今年一季度,佳木斯市經濟實現了“開門紅”,8項指標全線超越省平均增速,GDP增速位列全省第2位,社消零指標與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速位列全省第1位,取得了佳木斯近年來最好成績。
問:2020年,佳木斯全面完成了脫貧攻堅任務,5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摘帽。我的問題是,佳木斯將如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現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佳木斯市委副書記、市長叢麗:謝謝你的提問。佳木斯市是全省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所轄的6個縣(市)中有5個國貧縣。通過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建檔立卡貧困戶30045戶、62650人全部脫貧,278個貧困村全部出列,5個國貧縣全部摘帽。我們將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現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建立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進一步提升脫貧地區發展水平,做好過渡期內領導體制、工作體系、發展規劃、政策舉措、考核機制等有效銜接,從解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為重點轉向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從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轉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在5個方面做好銜接。
一是抓好工作機制銜接。堅持市縣鄉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加快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工作力量、組織保障、項目建設、要素保障方面的有機結合,做到一盤棋、一體化推進。二是抓好政策銜接。加大對脫貧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重點謀劃一批道路、供水安全、電網升級改造、鄉村物流、高標准農田、通信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過渡期內保持現有健康幫扶政策基本穩定,繼續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辦學條件,實施農村危房改造,進一步提升脫貧地區公共服務水平。三是抓好發展規劃銜接。結合脫貧攻堅的完成情況和鄉村振興新的目標要求,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合理把握調整節奏、力度、時限,將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大舉措納入“十四五”規劃。四是抓好產業就業幫扶銜接。立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培育龍頭企業,打造優勢品牌,扶持脫貧地區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壯大。發揮科技特派員作用,支持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致富帶頭人發展,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脫貧人口穩定就業。五是抓好工作隊伍和人才銜接。延續脫貧攻堅期間各項人才智力支持政策,建立健全引導各類人才服務鄉村振興長效機制,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佳木斯市有信心、有決心、有恆心,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現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戰場”上再立新功,為建黨100周年獻禮。
問:佳木斯是抗日戰爭時期東北抗戰的主戰場,是解放戰爭時期的“東北小延安”、戰略大后方和“文化搖籃”,請問佳木斯在黨史學習教育活動中,如何發揮本地紅色資源優勢,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佳木斯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宮秀麗:佳木斯是一片紅色熱土,這裡孕育了東北抗聯精神和北大荒精神。抗日戰爭時期,這裡是北滿抗聯的發祥地和主戰場,東北抗聯11個軍中有5個軍在這裡誕生,有8個軍轉戰於三江平原、小興安嶺的白山黑水之間,同日本關東軍浴血奮戰。解放戰爭時期,這裡是我黨最早建立的省級民主政權——合江省省會所在地,張聞天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從延安來到佳木斯,開展土地改革、發展生產、剿匪支前,建立了鞏固的戰略大后方。蕭軍、塞克、吳印咸、劉白羽、馬可等600多名延安文化精英在佳木斯廣泛傳播革命文化,東北電影制片廠在這裡拍攝了第一部紀錄片——《民主東北》,著名音樂家馬可在這裡創作了《咱們工人有力量》,這裡被譽為“東北小延安”。新中國成立后,這裡是東北農墾總局和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司令部所在地,14萬復轉官兵、10萬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在這裡創業、屯墾戍邊,將青春和熱血貢獻給這片黑土地。
長期的革命斗爭和生產建設給佳木斯留下了豐厚的紅色歷史遺存。目前,全市有歷史遺址、革命遺跡、紀念設施350余處,珍貴革命歷史文物上千件。
黨史學習教育以來,我們把紅色資源作為黨史學習的生動教材,充分發揮中共合江省委省政府、東北大學、東北銀行、東北書店等革命遺址遺存、紀念場館等的宣傳教育功能,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引領廣大黨員干部砥礪初心使命、賡續精神譜系,力求做到見人見事、見思想、見精神、見行動。具體工作中,我們突出抓好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就是打造主題鮮明的紅色地標。我們建立了全市紅色教育基地的“一張清單”,將2021年新建的東北銀行錢幣展覽館、東北抗聯雕塑館和17家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以及村史館、廠史館等23家紅色場館列為黨史學習教育基地,向社會免費開放。我們將這些場館劃分為三類,一是“紅色溯源”類、二是“革命斗爭”類、三是“激情歲月”類,其中,市博物館、紅色九洲黨史館、東北銀行錢幣展覽館等作為“紅色溯源”地標,主要展現黨在佳木斯的初創與發展﹔日軍侵華罪証陳列館、東北抗聯雕塑館等作為“革命斗爭”地標,主要講述三江人民抗日斗爭的烽火歷程﹔華電能源紅色文化廠史館、七星農場場史館等作為“激情歲月”地標主要呈現“東北小延安”及開墾北大荒時期的崢嶸歷史。我們充分利用這三類地標開辟“第二課堂”,組織現場教學和主題黨日等活動。目前,已有3500余個黨組織、7萬余名黨員干部到紅色地標“打卡”參觀。
我們辦的第二件大事,是推出了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自選教材。這些自選教材主要反映根植在佳木斯的抗聯文化、東北小延安文化和北大荒文化等,先后推出了6本《三江抗戰文叢》、5本《三江人民抗日斗爭歷史叢書》以及《土龍山風雲》《血沃北疆》等共計20部歷史圖書,拍攝了《鐵血三江》《決戰黎明》等3部大型文獻紀錄片及《抗日縣長張錫候》《風起雲涌的三江義勇軍》等系列原創視頻。不斷豐富的文學和影視藝術創作,讓佳木斯的紅色歷史煥發出新的生機,切實發揮其宣傳教育作用。
我們辦的第三件大事,就是創新形式和載體,講好紅色故事。一是抓好黨史宣講。組建了11個宣講團、510支宣講小分隊,先后深入機關、社區、學校、企業、農村等地,開展精准化、分眾化宣講,用通俗的語言、生動的案例講述黨的百年光輝歷程。二是辦好主題展覽。推出了“偉大旗幟 光輝歷程”大型圖片展、“紅色印記”佳木斯市英雄人物革命文物精品展等系列展覽﹔利用互聯網,通過短視頻、VR等手段,開設“共同的勝利”線上全景交流展等“雲展覽”,讓黨員干部足不出戶即可觀展。三是做好宣傳引領。充分利用“報、網、端、微、屏”等平台載體,統一開設了“三江星火”“紅色記憶”等黨史專欄,先后推出“紅色檔案”“主持人領學中國共產黨黨史”等系列專題報道,組織開展了“一本書點亮一座城”學黨史主題閱讀活動,在全市形成了黨史學習教育的輿論強勢﹔打造話劇《冷雲》、《燃燒的旋律》,依托“三江之聲”等群眾性文化活動,開展紅色主題巡演展演,激發了干部群眾愛黨愛國、干事創業的熱情。
站在歷史的新起點、新階段,我們將繼續扎實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引導全市黨員干部大力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鼓起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以優異成績向黨的百年華誕獻禮!
問:佳木斯是老工業基地,裝備制造業基礎優勢突出。請問,佳木斯工業未來發展的定位是什麼,如何做好“老字號”“原字號”“新字號”三篇大文章?
佳木斯市副市長田雨:“十四五”時期,佳木斯市將始終堅持高質量發展這個根本要求,不斷深化改革,加快科技創新,持續做好“三篇大文章”,將佳木斯市建設成為全省重要工業基地,實現工業經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發展。主要抓好三項工作。
一是以技術改造升級為重點,推動電機、農機等傳統“老字號”產業創新發展。鞏固和提升全國最大特種電機研發和生產基地地位,支持佳木斯電機股份有限公司壯大核電電機、防爆電機、高壓電機等特種電機產品規模,開發高效電機、大容量電機、高轉速電機、立式電機等產品,建設電機制造綜合園。以裝備制造智能化為重點,加快農機企業技術創新步伐,支持約翰迪爾擴大稻麥聯合收割機、玉米收割機生產,加快第三代摘棉機產業化步伐,建設全球中型底盤收獲機械生產基地項目。做強高端動力裝備,支持驥馳拖拉機實施技術改造,生產高端智能動力裝備。發展智能精密播種、植保裝備,支持德邦大為智能化免耕精量播種機擴大市場份額。加快研發高性能循環農業裝備,推進農機產品整體向中高端、智能化方向發展,建設農機全產業鏈。
二是以產業結構調整為重點,推動農副產品、造紙及林木“原字號”產業優質發展。堅持生產集約化、產品多樣化、品牌高端化的發展路徑,做大、做強、做優水稻、玉米、非轉基因大豆三大主要作物精深加工。大力發展藥食同源食品、菌類深加工、雜糧健康食品等特色農產品深加工。擴大奶制品和肉制品深加工產業規模。依托資源、產業基礎優勢,建設漿紙、包裝產業集群,打造健康紙產業基地,重點推動“百億級健康紙”項目實施。以中俄同江鐵路大橋橋頭經濟區和撫遠口岸建設為契機,打造林木深加工產業基地。
三是以新動能發展壯大為重點,推動新材料、醫藥化工、新型建材等“新字號”產業加快發展。壯大特超高壓電纜料、特種工程塑料等新材料產業規模。建設完善重點新材料產業孵化器,促進產業集聚。建設化工產業園,發展新型農用藥劑、生物藥劑、涂料中間體等產業,深化山東匯盟公司與中科院微生物所合作,發展生物農藥產業﹔抓好50萬噸乳酸和30萬噸聚乳酸生物基新材料等項目跟蹤洽談,爭取落地實施。發展北藥加工、化學專利藥,兼顧制藥機械、醫療器械、醫藥包裝材料等產品。做大做強東北地區玻璃深加工產業基地。
問:佳木斯是傳統的農業大市,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請問佳木斯將如何從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在建設現代化農業方面有哪些具體的舉措。
佳木斯市委副書記、市長叢麗:佳木斯是傳統的農業大市,3000萬畝肥沃耕地、250億斤糧食綜合產能、高達90%糧食商品率,奠定了國家糧食主產區和優質商品糧基地的重要地位。我們將堅定不移打造中國的大糧倉、綠色的大廚房,為全國人民提供優質糧食和綠色食品,為中國飯碗裝滿中國糧食作出更大的貢獻。具體措施可以概括為“五化”。
第一,推動糧食生產科技化。擴大優質糧食供給,就必須推動“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我們要解決好“四率”問題。第一個率,就是黑土地的產出率。通過嚴守耕地紅線、建設高標准農田、實施農業“三減”、嚴控面源污染等諸措並舉,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提高土地單產、增加糧食總產。第二個率,就是良種覆蓋率。借助域內6個省級農業科研院所的雄厚實力,依托水稻、大豆種子分佔全省種植面積60%和40%的競爭優勢,加快推動優質良種的研發推廣,實現種業振興。第三個率,就是綜合機械化率。佳木斯擁有眾多農機企業,農機需求量、農機具等研發生產應用居全國前列。我們將在實現糧食作物全程機械化的基礎上,全力打造全國最大的農機消費終端市場。第四個率,就是農業科技進步率。搶抓創建建三江國家農高區的歷史性機遇,推動農技研發向園區集中、農業科技進步率突破70%,打造現代農業的佳木斯樣板。
第二,推動加工產業規模化。把豐富的農業資源轉化為優質的綠色食品,把農副產品加工業打造成立市強市的第一產業,是農業大市轉向農業強市的必然選擇和必由之路。我們將圍繞“糧頭食尾”“農頭工尾”,一手抓現有農業加工龍頭的培育壯大,一手抓大企業大集團的積極引入,通過存量、增量與質量並舉,把農副產品加工業打造成千億級產業,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第三,推動經營主體多元化。依靠新型農業經濟主體,引領分散生產轉向合作經營,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同體。我們將積極培育合作組織、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多元化經營主體,創新“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等經營模式,切實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民致富增收能力。
第四,推動質量效益最大化。通過塑造優質農產品品牌,一頭連結生產端,倒逼高產量轉向高質量﹔一頭連接消費端,促進種得好轉向賣得好,全面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採取市場化方式、現代化手段,把“佳木斯大米”“佳木斯大豆”“佳木斯木耳”等區域公共品牌擦得更亮,打造充分體現佳木斯特色的“金字招牌”。當前,要抓住全省開展的“中國好糧油”行動計劃的契機,講好佳木斯的品牌故事,加快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第五,推動區域農業協同化。充分發揮區域中心城市的優勢,建立完善新型社會化服務體系,走與周邊地市、農墾森工協同發展的路子,加快推動大三江農業一體化。重點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滿足黑龍江東部地區農業發展的需求,與周邊地市合力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以上就是我們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重點和舉措,誠邀省內外產業界、企業界的朋友們與我們共同謀劃、共同發展、共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