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化生產 即時化傳播 人格化呈現

知識短視頻 科普更走心

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熊建

2020年01月02日09: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知識短視頻 科普更走心

  “玩骨頭的盧老師”盧靜把吃過的魚頭、黃燜雞、北京烤鴨的骨頭,拼成整幅骨架,產生一種“古生物博物館既視感”。

  “泥石流”教授戴建業眉飛色舞地講著李白、杜甫、高適攜手游名山、訪仙人、煉神丹的故事,把盛唐時光重現。

  隻出聲不露面的宮殿君,帶著大家游覽紫禁城的各個角落,引經據典地講述故宮的冷知識、小趣事。

  隨著短視頻平台的發展,涌現出越來越多分享知識、傳播知識的內容創作者。他們是擁有知識、熱愛分享、熟諳技巧的科普達人。這些優質的內容供給,滿足並創造了巨大的知識需求。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胡百精教授認為,短視頻平台的興起,推動知識的生產環節從精英拓展至大眾,在讓知識更具人格化、場景化的同時,也讓知識的普惠、知識的提升、知識的分享和共創成為可能。

  小而精讓知識普惠接近現實

  “唐玄宗把李白放出了宮廷,就是給他一筆錢,讓他滾蛋:你不是當宰相的料。李白從長安到了洛陽,杜甫是李白的粉絲,慕名求見。李白賞臉讓他見了一面,見了以后,他對李白佩服死了。不知是李白牛皮吹得好,還是風度迷人,反正杜甫聽了他的話,就跟著大哥一起從河南洛陽出發,到河北、山東。干什麼?找仙人、採仙草、煉仙丹,半路上又遇上高適……”這便是發生在公元744年,被聞一多稱為中國文壇日月相會,唯有孔子見老子可與之媲美的故事。

  盡管聽起來似乎不太正式,但這番話絕非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戴建業的杜撰,李、杜、高三人求仙修道的經歷,在杜甫的幾首詩作中均有體現。戴建業感嘆,那真是一代浪漫的人。

  這段講課視頻被放上抖音時,戴建業還不知道后者是什麼。一年多以后,他成為被稱為泥石流的網紅教授,抖音號擁有近400萬粉絲,上千萬點贊。

  生活在合肥的“珍大戶”,則是一名有著近10年金融工作經歷的律師。她在業余時間利用短視頻給網友們科普經濟學常識。

  “珍大戶”發現,大眾的求知欲很強,但很多人沒有機會接受經濟學教育,缺乏對財富的基礎認知,對於風險和收益沒有概念。如果大眾可以多了解一些經濟學常識,可能就能避免一些損失。有網友在她發布的短視頻下留言:“幸虧看到了你講龐氏騙局那段才沒有被忽悠,身邊的朋友在某理財平台壓了幾十萬元。”

  在短視頻時代,知識層次多元共生,既有權威的科學理論,也有生活小竅門、職場辦公技巧,以滿足不同受眾的不同知識需求。知識的分享者不一定是高高在上的專家學者,還可能是熟悉自身領域的生活達人。

  相較於傳統的圖文形式,短視頻傳播知識具備四大特性:知識傳播的即時化、知識呈現的人格化、隱形知識的顯性化、復雜知識的通俗化。

  中國科學報社社長、總編輯趙彥表示,一條15秒至1分鐘的短視頻,濃縮了平日裡的嚴肅知識,以更加顯像化的形式傳遞給受眾,一改知識艱深枯燥的外貌,拉近了大眾與文化知識之間的距離。以短視頻為紐帶的知識分享和鏈接,在拓寬知識邊界的同時,也讓知識普惠接近現實。

  推動互聯網內容行業價值轉向

  在知識創作者看來,短視頻已成為他們傳播知識、交流知識的首要工具。

  本職工作是四川省廣元中學一名化學老師的向波表示,原本自己一堂課隻能影響到教室裡的四五十名學生,“但現在我是600多萬粉絲共同的老師。用好傳播工具,能夠消弭知識傳播的時空壁壘,點亮更多人對於化學的熱情。”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盧靜覺得,在短視頻上做科普是一種“全新的奇妙體驗”。在此之前,她沒有預想過移動互聯網平台可以向她這樣的嚴肅知識創作者和內容傾斜資源,短視頻讓自己找到了一條與世界進行知識分享的超級鏈接,“粉絲”的反饋也成為了自己堅持做科普的動力,“感覺短視頻讓在互聯網上做知識的路子越來越寬了”。

  人們最初使用短視頻軟件的目的多是娛樂休閑,但在高度碎片化、娛樂化的觀看環境中,時間久了,很容易產生空虛感和審美疲勞。知識類內容的出現,像一股清流,可以填補人們內心的空白。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王曉紅指出,隨著一些互聯網平台相繼推出了服務知識傳播的舉措,“知識內容在互聯網行業獲得了空前的關注度。這種趨勢體現了互聯網內容在從以往的單一娛樂化向知識化升級,可以說,短視頻平台帶動了互聯網內容行業的價值轉向”。

  對於用戶而言,短視頻打破了知識攝入原有的時空限制,讓人們能夠利用業余時間,隨時隨地學習。同時,短視頻將知識以簡潔清晰的知識點形式呈現,點燃用戶進一步深度學習的興趣。

  於是,一方面,短視頻大大降低了知識接收的門檻和難度,調動了大眾創作與傳播知識的熱情,實現共創﹔另一方面,短視頻以社交為紐帶,打破了知識傳播的壁壘,讓知識觸達更多人群,實現共享。

  為知識內容創作提供更好環境

  “信息創造價值,在信息創造的諸多價值中,尤以知識傳播的價值最為高遠。”字節跳動副總裁張羽認為,對知識內容的持續投入,將有利於整個互聯網內容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作為一個平台或技術,如果優質的內容不去佔領,那麼有害的內容就會去佔領。”戴建業說,“短視頻既有畫面又有聲音,還可以加上文字,肯定是一種非常好的傳播途徑。算法和流量告訴我們,哪類文章和視頻最受歡迎,哪類人群喜歡哪類知識,這不僅使作者可以精准地‘量身定制’,也使網絡可以定時定量地‘送貨上門’,深刻地左右了知識生產,那些受人歡迎的知識會大量炮制出來,而受人冷落的知識就無從產生。”

  戴建業的觀點正在被實踐所驗証。日前在北京舉辦的“2019DOU知創作者大會”上,張羽介紹,截至2019年12月2日,抖音上粉絲過萬的知識內容創作者數量已超過7.4萬名,累計創作了1985萬條優質知識短視頻,累計播放量超過了1.9萬億﹔每一條知識短視頻,觸達了近10萬人次。

  目前,各大短視頻平台都構建了專屬的內容池,側重為青少年提供課程教學、書法繪畫、親子教育、人文歷史、傳統文化、手工制作、自然科普等寓教於樂的優質內容。如快手發起的知識標簽專區“百科全書”、抖音聯合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等單位發起的“DOU知計劃”“非遺合伙人計劃”等。

  但是目前這些內容的總體佔比仍較低,總量仍然不足,未來仍然需要各個短視頻平台持續發力,為知識內容創作提供更好環境、更多支持。

  此外,對於短視頻學習碎片化的觀點,北京交通大學國家級物理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教師陳征之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短視頻確實無法達到系統授課的效果,也不能培養出專業人士,但是起碼能做到一點,那就是打開一扇門。我是教物理的,我的目標是通過這些碎片化的拼圖,把一些基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展示給受眾,尤其是青少年。當他們收集了足夠多‘碎片’時,就掌握了它們內在的聯系,也就能拼出一個完整的世界圖景。”

(責編:王艷、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