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退潮后,共享經濟為盈利各顯身手

2020年01月03日08:35  來源:工人日報
 
原標題:資本退潮后,共享經濟為盈利各顯身手

  閱讀提示

  哈啰單車通過精細化運營破解盈利難題,目前已在半數運營城市實現盈利﹔

  GoFun出行憑借一套獨特“降本增效”的商業打法,演化出另一種更順勢而為的出行服務﹔

  共享充電寶運營商漲價舉動似乎在試探用戶對價格上限的接受程度。

  共享經濟給消費者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隨著資本熱潮不再,如何盈利是公司生存的根本。《工人日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過去一年,一些企業因沒有找到盈利途徑而黯然離場﹔也有一些企業開始結合自身特點,探索新出路。

  共享汽車:有的黯然離去有的開始盈利

  2017年共享汽車市場迎來爆發期,之后幾乎每年都有相關企業黯然退場。繼友友用車、EZZY等企業陸續倒下后,Car2Go也於去年7月宣布退出中國市場。就連一直備受資本追捧的TOGO也在去年因押金退還、無車可用的問題,受到輿論的指責。

  業內人士指出,投入成本過高、盈利模式不明始終是共享汽車行業尚未解決的難題。去年12月27日,全國工商聯汽車商會秘書長曹鶴對媒體表示,共享汽車在使用端的協調配套和融資模式上有問題。

  不過,目前在共享汽車行業裡,已有企業探索出一些創新模式,嘗試為共享企業謀求新的發展路徑。

  GoFun出行CEO譚奕表示,GoFun出行憑借一套獨特“降本增效”的商業打法,演化出另一種更順勢而為的出行服務。比如通過車源平台化和集採、眾包及分時保險的方式降低車輛的運營成本。去年10月,GoFun出行已經覆蓋全國80個城市。據易觀數據顯示,截至去年9月底,GoFun出行APP月活躍用戶數超過200萬。隨著運營效率不斷提升,近70%的自營和加盟城市已實現盈利,開創了共享出行行業的先河。

  共享單車:幾家歡喜幾家憂

  2015年,小黃車ofo走出北大校園,開始在大城市中野蠻生長。很多人對共享經濟的最初認識,就是從一輛輛ofo開始的。

  曾經的共享單車,風光無限。到2017年,市場上涌現了70多家共享單車品牌,一度人們開玩笑:“共享單車的顏色要不夠用了。”

  而在之后不到兩年的時間裡,這個行業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多家企業倒閉,ofo也深陷押金難退煩惱。但另一方面,也有企業通過精細化運營破解盈利難題,目前哈啰單車已在半數運營城市實現盈利。此外,隨著行業發展進入理性發展周期,越來越多的企業從過往的跑馬圈地逐步向精耕細作轉變,企業紛紛通過調價來保持健康穩定的水平。

  去年11月,隨著青桔單車的調價,除ofo小黃車外,小藍單車、摩拜單車(美團單車)、哈啰單車、青桔單車在部分地區均進入1.5元/30分鐘的騎行時代。

  在中國人民大學數字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程華看來,共享單車漲價既是無奈之舉,又是理性選擇。共享經濟背后的企業以相應的價格為公眾提供服務,公眾則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這才符合市場化原則,也符合買賣雙方的長遠利益。

  共享充電寶:集體漲價考驗用戶耐力

  2019年,共享充電寶行業開始集體漲價。在一些城市,共享充電寶的使用價格已經超過了共享單車。與共享單車“被迫”漲價不同的是,共享充電寶的漲價似乎有底氣。在消費者形成使用習慣后,收割季已經到來,目的之一就是實現盈利。

  “去購物中心吃頓飯、看場電影,再逛一會,起碼得四五個小時,自己經常忘帶充電寶或者嫌麻煩不帶,因此共享充電寶有時真的很需要。”在北京合生匯購物中心的一家飯店門口,市民陳曉婷正在還充電寶。這裡擺放了一台大型來電共享充電寶機,共有60多個格口,上面有一個顯示屏上標注的價格為每小時2元,每天15元封頂。

  記者採訪時發現,很多年輕消費者表示到了一個場所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借一個充電寶。

  共享經濟研究學者陳小亮認為,共享充電寶運營商漲價舉動既可試探用戶對價格的上限能接受到什麼程度,又可區分高頻使用的剛需用戶和低頻使用的急需用戶,以此鎖定固定客群后,開啟精准運營,並尋找新的盈利模式。而此時共享充電寶行業還處於“場景為王”的階段。漲價的另一個目的就是獲得更多資金,去搶佔更優質的空白市場。(周懌)

(責編:趙怡、李忠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