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 雁來有留意(經濟聚焦)

2017年至2019年底,承接產業轉移企業落地703家

人民日報記者 何 勇 孫 超

2020年01月08日08: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衡陽 雁來有留意(經濟聚焦)

  核心閱讀

  近年來,湖南衡陽發揮獨特區位優勢,高效利用本土資源,重點發展新興產業,加快體制機制變革,拓展城市發展格局,積極承接東部產業轉移。

  2017年至2019年底,衡陽市已實現承接產業轉移企業落地703家,新增企業主營收入163.58億元。衡陽雁來有留意,紛至沓來的轉移企業,為衡陽的轉型發展注入了動力。

  出廣州,沿京廣線北上,很快到了湖南衡陽。

  每天72趟高鐵,100分鐘到廣州。作為全國26個老工業基地城市之一,衡陽不斷加大人才吸引力度、優化營商環境,承接產業轉移企業數量逐年上升。

  2013年,承接引進40家企業﹔2017年,承接引進154家﹔2017年至2019年底,衡陽市已實現承接產業轉移企業落地703家,新增企業主營收入163.58億元。尤其是2018年國家發改委批復建設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以來,衡陽積極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吸引大灣區企業落戶。

  截止到2018年底,衡陽省級以上產業園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佔全市比重由幾年前的41%上升到70%﹔1/4的工業稅收來自承接產業轉移企業。

  曾經,“衡陽雁去無留意”。如今,群雁歸來讓“雁城”加速換道超車。

  從賣出去到引進來

  本土資源高效利用

  年輕的企業掌門人陽帥,是在廣東長大的衡陽人。陽帥的父親當年憑借家鄉的一抔瓷土,成功在佛山站穩腳跟。多年以后,他和父親一起回到家鄉,開始了一次全新的創業。

  過去,來自衡陽市衡陽縣界牌鎮的瓷土,以“賣土的價格”,源源不斷地送往南方,助力了沿海陶瓷產業的蓬勃發展。然而作為中國四大瓷泥產區的界牌,卻日漸沒落。

  但不知不覺中,格局已變。陽帥回到家鄉時,迎接他的是一個初具規模的界牌陶瓷工業園。這裡不再是初級原料的產地,還布局謀劃了原料精加工、日用陶瓷、衛生陶瓷等多門類的陶瓷產業鏈。

  “原料運輸費用在陶瓷產品的成本中比重很大,有了這樣的產業基礎,回到產地建廠,優勢明顯。”陽帥說,他與廣東陶瓷錯位競爭,在中式建材、仿古建筑陶瓷上集中發力。如今,一批批“秦磚漢瓦”正在裝點周邊省份的各大景點和庭院,界牌也因此成為華南地區重要的仿古建筑陶瓷生產基地。

  界牌陶瓷工業園管委會主任鄒連春說:“過去,界牌隻有原材料粗加工企業,一年隻有幾百萬元稅收。如今園區瞄准產業轉移需求,完善基礎平台建設,已有18家規模以上企業落戶園區,大部分是沿海產業轉移而來,預計2019年全年稅收將達到4000萬元。”

  從引一家到引一批

  新興產業集群發展

  15歲就去深圳電子廠打工的陳名斌,2017年33歲時回到衡陽,身份已是湖南新融創科技有限公司的總經理。2019年,這家以生產功能手機主板和平板電腦主板為主的企業,預計銷售收入12億元,產品全部出口非洲和東南亞地區。

  陳名斌看上的正是家鄉的區位優勢和營商環境。“研發和銷售還是在深圳,生產基地搬回來。我當天往返一點問題都沒有。在綜合保稅區內,出口企業發展勢頭很好。”陳名斌說,“成本比深圳低很多。標准的工業廠房,免租三五年是這裡的標配,人工成本至少低三成以上。”

  消費電子產業,在曾經以煤、鋼、機械、化工而聞名的老工業城市衡陽,日漸成長。

  就在2019年11月,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與衡陽白沙洲工業園區、高新投資有限公司簽署協議,共同出資建設衡陽“智造谷”項目,未來將輸出高端智能制造創新設備。

  在白沙洲工業園區,聚集著富士康兩家下屬企業,一家為集團內部提供各類模具,一家主要為某世界知名企業代工生產電子書等產品,兩家企業一年實現產值八九十億元。

  下屬企業相關負責人說,模具工程師培養周期長,當地無法完全滿足需求。2013年隨著企業從深圳搬遷至衡陽的員工就有1000多人,日常生活、就學就醫,都有困難﹔普通員工需求量大,招工也一度是個難題。當地政府在園區專門配套建了中小學,並積極協調保障用工,解決了企業的燃眉之急。“看到企業用工和生活都有保障,這幾年,越來越多的電子企業來到了衡陽。”該負責人表示。

  2018年2月,湘南紡織產業基地在衡陽開工建設。這個項目是衡陽承接東部產業轉移重點項目,湖南省100個重點產業項目之一,達產后服飾年產量為15億件。基地不僅服務紡織項目,還輻射周邊產業,給衡陽提供了一個外來先進樣板。

  “既要發揮已有重點企業的作用,還要推動配套產業進入衡陽,更要吸引整條產業鏈整體轉移以及關聯產業協同轉移,形成產業生態。”衡陽市市長鄧群策說。衡陽市已頒布促進招商引資工作的若干試行措施,提出對先進制造、現代服務、高新技術等新興企業,分別給予不同程度的支持。

  從謀產業到謀城市

  拓展城市發展格局

  衡陽承接產業轉移,既有區位優勢,又有資源劣勢。

  衡陽市發改委副主任李定慧說,衡陽市總人口和城區人口均排在湖南前列,“因為歷史原因,城區規劃面積卻在湖南排名倒數第二。”用地指標少,地價較高,是衡陽在承接產業轉移時面臨的一大難題。此外,產業聚集度不高,11家園區特色不夠明顯,存在著同質化現象﹔高等院校畢業生人數較多,但人才層次有待提高、高技能人才不足……

  這些短板,呼喚衡陽進一步加快體制機制變革,拓展城市發展格局。

  探索彈性用地制度。2019年10月,衡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出台了關於工業用地彈性供應實施辦法,明確了“租讓結合,先租后讓”等供地模式的具體要求﹔彈性年期租讓,打破了傳統工業用地出讓的“一竿子買賣”,讓用地供應更靈活,降低了企業成本。

  為破解人才難題,2018年衡陽市正式啟動“人才雁陣”行動計劃。衡陽市每年設立不低於1億元的人才發展專項資金,用於保障人才計劃和政策的實施。高層次人才的“頭雁”,緊缺人才的“俏雁”,青年人才的“雛雁”,名家名匠的“名雁”,分別享有不同的優惠政策。

  優化城市營商環境,推出招商引資30條、工業30條、人才23條等優惠政策﹔扎實開展“隻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改革,倒逼黨員干部主動為企業提供全程化代辦、保姆式服務、超市化收費清單﹔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實施“五証合一”,推行“多証合一”“多評合一”﹔行政審批事項及審批環節持續精簡,目前審批時限提速率達81.3%,審批環節精簡率達65.5%。

  “我們做招商引資,不僅要把大灣區的產業延伸到衡陽,還要把大灣區的人才吸引到衡陽,把大灣區的環境復制到衡陽,推動衡陽軟硬環境的同步提升。”衡陽市副市長周玉梅說。

  紛至沓來的轉移企業,助推了衡陽的轉型發展。2019年前三季度,衡陽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77.16億元,同比增長8.5%。

(責編:趙怡、李忠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