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陽市博物館5年辦220多場展覽、400多場講座

文化“流”到村子裡

人民日報記者 何 勇

2020年01月10日08:4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文化“流”到村子裡

  新石器時代的穿孔石刀、商周時期的蛙紋大鐃、明清的瓷器玉器、近代的票証……百余件珍貴文物的精美圖展,讓人徜徉在歷史和文明的長河中。

  這是近日湖南省瀏陽市的村民們在流動博物館看展覽。這個博物館在5年多時間裡,在瀏陽的村庄社區、學校企業已經舉辦了220多場展覽、400多場講座。

  千年古縣瀏陽,曾走出多位開國將軍,也見証過秋收起義。目前,瀏陽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家,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3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4個,館藏文物多達9300余件,還有瀏陽花炮、瀏陽花鼓戲、瀏陽油紙傘、南鄉舞獅等深入人心的民俗項目。

  然而提起瀏陽市博物館,當地人卻了解甚少。談及幾年前的狀況,瀏陽市博物館館長尋春林感慨不已。如何讓文物活起來,如何將優秀傳統文化和愛國精神更深入更廣泛地傳播與弘揚?

  瀏陽市博物館選擇流動起來,到各鄉鎮辦展、舉行講座。在沿溪鎮沙龍村,豎起26塊大型展板,講述瀏陽的珍貴文物和多彩的非遺傳承,還有譚嗣同、王震、宋任窮等瀏陽名人的事跡,受到當地群眾的喜愛。“每次出展都很累,展板笨重,搬運十分費力。每場展覽,都要八九個人互相配合才能完成搭建。”工作人員熊波表示。

  “王震的一封家書”“瀏陽地名的故事”“瀏陽人的來歷”……5年來,瀏陽市博物館惠及觀眾30萬人次,流動博物館的內容逐漸豐富,展板增加到39塊,精心制作了“珍貴文物”“多彩非遺”“紅色經典”三個展區﹔講座類別多樣,包含了人物類與歷史文化類等,受到鄉親們的歡迎。

(責編:王艷、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