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萬個鄉鎮衛生院有了大學生

2020年01月15日08:37  來源:光明日報
 

2018年10月的一個上午,吉林省通化縣四棚鄉衛生院病房裡一位中年婦女來到診室問:“小大夫,今天你值班啊?我女兒在咱們醫院住院打針,都打了快一個月了也不見好,嘴唇還在流黃水,都不進藥了,你這新來的大學生幫我們看看唄。”呂曉峰來到病房,耐心、細致地詢問了病情,查看了用藥及檢查單,判斷患者得了唇炎,於是耐心告訴大媽應該調整用藥方案,並幫助聯系了通化市中心醫院皮膚科。果然,正確用藥一周之后,患者痊愈。

最近幾年,像呂曉峰這樣的“新來的大學生”“小大夫”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基層衛生院的診室裡。2010年6月,發改委、教育部、原衛生部、財政部、人社部聯合印發了《關於開展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的實施意見》,啟動實施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重點為鄉鎮衛生院及以下的醫療衛生機構培養從事全科醫療的衛生人才。

據教育部、衛健委負責人介紹,經過十年的探索實踐,我國在培養“上得來、下得去、用得上、有發展”的全科醫學人才改革方面取得了突破,先后為中西部22個省(區、市)3萬個鄉鎮衛生院培養了5萬余名定向醫學生,從規模上實現了為中西部地區每個鄉鎮衛生院培養1名本科醫學生的全覆蓋,有效緩解了基層衛生人才短缺問題,讓基層群眾有了更專業的健康“守門人”。

完善招生辦法,專把有志於從醫的鄉村孩子招進來

“作為一名來自農村的學生,我深知基層百姓看病難。高考報志願時,我毅然選擇了臨床醫學專業,立志成為一名救死扶傷的全科醫生。”蘭州大學臨床醫學院畢業生、酒泉市金塔縣航天鎮衛生院醫生白小麗回顧自己選擇做一名定向全科醫學生的心路歷程時說。

為讓像白小麗一樣有志於醫學的農村孩子實現夢想,教育、衛生、人社、財政等有關部門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從招生錄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就業安置、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薪酬待遇及履約管理等方面完善了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培養的政策機制,形成了政策合力。

據了解,通過定向醫學生實行單列志願、單設批次、單獨畫線、提前批次招生,原則上隻招收農村生源,鼓勵有條件的省份積極探索按照戶籍以縣為單位定向招生辦法,每年錄取的農村生源比例已經從最初的70%左右,提升到2016年以后的接近100%,實現了定向生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切實保証貧困地區有志向從醫的學生“上得來”。

說起選擇學習全科的原因,溫州醫科大學2013屆畢業生、大三年級從中醫轉到全科學習的徐麗春告訴記者:“當時轉學全科是覺得就業前景好,工作地點也是在自己家附近,可以服務身邊的人。我們這裡很多老年患者隻會說方言方語,和他們溝通起來也沒有障礙,很方便。”

創新教學體系,把基礎性全科醫學生派下去

“曾經認為,在基層工作比較清閑,沒有三甲醫院那麼多的病人,沒有大醫院那麼忙碌。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基層醫療機構承擔絕大多數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任務,需要的是獨立完成疾病診療、應急救治、家庭護理、社區康復等工作的多面手。”烏拉特前旗新安衛生院全科醫生、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醫學院畢業生梁超越如是說。

基層衛生服務是診療防控常見病、多發病、地方病的網底。據了解,十年來各高等醫學院校根據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的特點,形成了“小病善治,大病善識,重病善轉,慢病善管”的全科醫生崗位勝任力培養模式,構建了與基層醫療衛生工作相適應的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實施“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增加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實習實踐,建設了一批實踐基地,形成了一批改革實踐成果。

溫州醫科大學建立了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的全科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在全國成立首家整合“高校—地方政府—醫療機構”三方資源的全科醫學學院﹔還根據專業教育標准優化人才培養方案,開發五年一貫制的全科特色課程與實踐教學體系,出版系列全科特色的整合課程。此外,還積極探索跨地區跨行業跨部門協同的人才培養共育機制,通過與用人方共同組建專業特色兼職師資、實踐機制和溝通平台、與境外知名大學建立校際專業共建聯盟,共同推進人才培養。

“我們首先要打造的是‘國標’,這些通過高考選拔出的學生,嚴格按照五年制的醫學生模式培養,而且要‘早臨床’,讓學生到社區衛生院積累臨床經驗,讓他們不僅能看常見病,還要對一個村、一個鄉的居民進行健康管理,培養出百姓信得過、可以在家門口看病的合格醫生、老百姓的第一健康守門人。”溫州醫科大學黨委書記呂帆說。

“作為一名全科規培醫師,根據學習大綱要求,需要到各個科室進行輪轉學習。印象最深刻的要屬急診科,在那裡經常會出現大量急重症患者同時就診的情況,必須在最短的時間裡做出最准確的診斷和治療,才能最大程度挽救患者生命。氣管插管、心肺復蘇、中心靜脈置管、電除顫等都是一名合格規培醫師的必備技能。三年看似艱苦的時光,是不斷學習和提升自己的時光,為即將來臨的基層服務打下了扎實的基礎。”江西省上饒市廣信區黃沙嶺鄉衛生院醫師付星祥回憶自己在為期三年的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生活時說。

說起來到衛生院的全科醫學生,浙江省蒼南縣馬站鎮中心衛生院原院長、副主任醫師李芳雪贊譽有加,“全科培養出的學生確實上手比較快,比如遇到外傷病人磕破或者碰破了,不用找外科醫生過來就可以處理,爭取了治療的時間。”

多種用人模式保証人才留得住、有發展

那麼,全科醫學生“下得去”以后,真能在基層“留得住”嗎?不少醫學院負責人提到,在多年的實踐中時常發現全科醫學生畢業后陷入“沒人管”狀況,也會有一些“不安心”、爽約的情況。編制、待遇、發展空間,都有可能影響全科醫學生能否長期留在基層。

據了解,十年以來,高校與政府、行業單位共同落實人才落地及專業發展的配套制度,實行省、縣、鄉三級統籌管理,積極探索“縣管鄉用”等多種基層醫療衛生人員管理模式,在編制、人員聘用、職稱晉升、在職培訓、評獎推優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暢通全科醫生職業發展渠道,提高全科醫生職業吸引力,保証定向醫學生“下得去,有發展”。

為此,溫州醫科大學率先創新推出了全科醫生“縣管鄉用”的留人機制,主動對接縣政府,由縣級醫院或縣級全科醫生管理機構對基層醫生進行統籌管理,通過縣域醫聯體或醫共體實行良性流動,落實管理、培養、待遇等方面的落地優惠政策。

“醫學院的學生走上工作崗位,更需要有經驗的人來帶,而且很多基層醫院設備還不很完善,學生會有孤獨和無助感、缺乏成就感。而縣級醫院往往是一地的龍頭醫院,百姓信任度較高,臨床教學等資源也很豐富,所以就和當地政府溝通,讓學生的回爐學習、幫扶等過程由縣級醫院來統籌,這樣就把縣和鄉變成一個系統,把鄉鎮醫院的‘單位人’變為縣管鄉用的‘系統人’。”呂帆分析道。

一些地方政府也出台政策,破解用人留人難題。如貴州省曾出台文件規定,經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到基層服務的全科醫生,在現有工資待遇基礎上給予每人每月1500元的生活補貼﹔簽訂5年以上合同的,優先提供保障性住房,服務5年以上的獎勵一套保障性住房﹔增加基層編制,畢業生直接納入編制和崗位管理﹔住培期間享受“單位人”待遇,人均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經全科專業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並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的,可直接參加中級職稱考試,通過者直聘中級。

“剛來到鄉衛生院,多少還是覺得有一點心理落差的,基礎設施畢竟沒有那麼完善,設備沒有大醫院先進。但是通過‘醫共體’,遇到疑難病人我隨時可以在微信群裡聯絡到上級醫院有經驗的專家,也有提升技術的通道,治好很多病人后成就感也不會比大醫院弱,所以今后還是想繼續留在這裡。”溫州醫科大學2019屆畢業生、馬站鎮中心衛生院住院醫師盧彬彬說。

在白小麗看來,“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正是對全科醫學最好的詮釋:“像我一樣的全科醫生還有很多,2019年和我一樣經歷過5年本科教育+3年規培生涯的甘肅訂單定向全科醫生們,都履約回到當地衛生院開展全科工作,認真踐行健康守門人的承諾。正是每位患者的肯定,點燃了我扎根基層的激情,堅定了我服務基層的決心。”(記者 周世祥)

(責編:實習編輯 張楊、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