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構建教育現代化發展新模式

2020年01月17日09:28  來源:中國教育報
 

作為全國最早提出並探索教育現代化的省份,江蘇始終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中謀劃和推進教育現代化。2019年5月,江蘇召開全省教育大會,明確提出建設現代化教育強省,在全國率先高水平實現教育現代化。

站在新時代的發展節點,江蘇緊扣教育主要矛盾的變化,提出要“完善評價、政策、保障、責任等‘四個體系’,探索教育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江蘇模式’”。這也是江蘇省教育廳遞交到教育部的2019年度“廳長突破項目”。

完善評價體系,引領教育現代化建設

“至少有100平方米以上的體育運動場地和60米以上的直跑道”“每月由鄉鎮中心校為學校組織開展兩次以上的教研(備課)或優質課展示活動”“按照不低於20%的比例提高教師的補貼發放標准”“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免收住宿費”……2019年11月9日,江蘇省教育廳出台鄉鎮寄宿制學校和鄉村小規模學校辦學標准,將全省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標准化建設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

完善評價體系是構建教育現代化高質量發展“江蘇模式”的有效手段,也是江蘇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基礎環節。

“沒有指標要求和考核要求,教育現代化的推進就缺少制度約束和剛性推動,教育現代化建設的地基就不穩固。”在江蘇省教育廳廳長葛道凱看來,教育現代化是一個戰略目標,衡量其達成目標的狀態需要設定一些指標作為標准,突出“一把尺子量下去”。

對江蘇來說,以建立和完善“教育標准”引領和推動教育現代化建設,有著豐富的歷史經驗和成功實踐。2013年,政府出台了《江蘇教育現代化指標體系》,2016年又修訂為《江蘇教育現代化監測指標》。如今,這些指標體系仍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2019年,江蘇再次調整教育現代化監測指標、對設區市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考評指標,使指標更好發揮“引領實踐、監控過程、評價效果”的作用。同時,充實全省年度綜合考核中的教育指標,分別將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每萬名勞動力中高技能人才數、學前教育資源配置率、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比例、普通高中資源供給比例5個指標,以及學前教育資源配置率、普通高中資源供給比例兩個指標納入2019年度設區市、縣(市、區)高質量發展監測評價指標體系等。

這一系列修訂和充實的背后,是江蘇教育現代化發展要求由注重達標考核向更加注重特色品牌轉變的探索。“教育現代化不僅僅指器物層面、硬件保障的現代化,還指制度設計、人才培養理念、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的現代化。”葛道凱說,指標的修訂,意味著江蘇的教育現代化不再僅僅側重於對“硬性指標”的考核,相反要關注到反映人才培養的特色彰顯、良好師生關系構建等“柔性指標”的實現。

在葛道凱看來,推動全省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一方面要抓達標示范,在保基本、守底線、統一要求上持之以恆、久久為功﹔另一方面更要加強特色品牌建設,以特色形成比較優勢和競爭力、影響力。

江蘇海門是全國校園足球試點城市。這所縣級市有50多所足球特色校,他們把課堂教學作為足球普及的抓手,青少年校園足球“滿天星”訓練營活動覆蓋全市學校。每年有2.5萬名學生參加1000多場校內足球班級聯賽,100多支球隊1000多人參加市校園足球總決賽,形成了“班級—年級—集團—全市”的四級聯賽體系。校園足球不僅讓海門成為校園足球教育的特色城市,也給該市的教育現代化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生機。

注重與時俱進,構建發展性政策體系

葛道凱的公文包裡總裝著兩份材料,這是他經常講的政策制定依據:一份是新近出台的《江蘇教育現代化2035》﹔一份是省級與各設區市的教育資源預警報告,上面有江蘇省省長吳政隆的批示。

翻開兩份文件,可以明顯地看到,江蘇教育現代化政策正呈現出“發展性”特征,不斷推動教育區域結構、類型結構、學科結構等要素的調整和優化,實現教育的內涵式發展。

完善政策體系,是探路教育現代化高質量發展“江蘇模式”的關鍵之舉。縱觀全省,江蘇在實踐中通過政策設計,逐漸將發展重點由注重規模擴張向更加注重結構優化轉變,不斷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健康發展。

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近年來,江蘇在全省范圍實行教育資源預警預測機制,綜合運用匹配系數法、回歸模型法等統計分析方法,充分考慮生育政策調整、城鎮化進程和人口流動等多重因素,科學測算各地幼兒園、小學、初中、普通高中等各學段學齡人口數,並發布年度預警報告,為各地政府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供科學依據。

2019年,江蘇成功完成了對全省及13個設區市基礎教育資源需求預警工作,形成省級及各設區市預警報告,並印發給各設區市黨委、政府。依據預警報告,全省及各地黨委、政府通過專題會議等形式,研究部署了本地區教育資源和學校布局規劃與建設工作。

江蘇將學校建設列為2019年省政府辦好的十項民生實事之一,提出新建改擴建幼兒園300所、義務教育學校350所、普通高中30所。截至目前,江蘇已開工建設的幼兒園、義務教育學校、普通高中分別達360所、421所、48所。其中,南京市新建幼兒園30所左右,新增學位不低於1萬個,逐步提高各區每萬常住人口幼兒園配置率﹔無錫市共安排資金187.3億元,集中推進136所學校新開工和續建重點項目。

聚焦教育供給側改革,推動重點任務補短板,江蘇不斷推動教育同高質量發展要求相適應、同廣大人民群眾期待相契合。一年來,江蘇教育各領域政策不斷完善,好政策頻出。

在特殊教育領域,2019年初,江蘇出台了《關於加強普通學校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在全省中小學、幼兒園中選擇一批示范校,集中力量配置特殊教育資源。

在職業教育領域,江蘇推動出台了《江蘇省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條例》,這是全國首個省級層面出台的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地方性教育法規,系統整合和集中優化了江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政策,把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上升為法律規定。

在高等教育領域,江蘇實施高水平大學建設績效評價制度,強化高水平大學建設導向,強調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江蘇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的質量和貢獻度。

“這是一項巨大工程,我們既要有開弓沒有回頭箭的決心和勇氣,又要始終將協調發展理念貫穿新時期江蘇教育現代化建設的整個過程,堅持統籌兼顧,實現教育均衡充分發展。”葛道凱的話擲地有聲。

注重多措並舉,為教育民生提供保障

沈韜是蘇州市吳江區的一名青年教師。在該區山湖花園小學任教5年后,他成為一名備案制教師。根據當地規定,備案制教師不納入事業編制管理,實行勞動合同管理,但薪資報酬比照同類事業編制人員執行,與同類事業編制人員享有同等的職稱評定、評優評先、培養培訓等待遇。沈韜說:“這個政策挺好的,解決了我的后顧之憂,可以全身心投入教學工作。”

現在,類似沈韜的經歷在江蘇已不鮮見。全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教育現代化建設的根基工程和保障工程。2019年,江蘇省教育廳會同省委編辦研制了《關於統籌使用事業編制保障教育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推動解決教職工編制短缺嚴重的地區用編需求,探索編制備案制管理。

“我們必須更加突出人民滿意,始終站穩人民立場,把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作為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教育問題,使教育更有溫度、服務更為貼心。”葛道凱說。

為了滿足社會對教育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江蘇還不斷因地制宜,適時發展多樣化、滿足不同需求的教育,並以“彈性離校”課后服務、“名師空中課堂”線上教育平台為抓手,集納體育、藝術、科技各類資源進校園,豐富校內資源供給,做強學校教育。

2019年春季學期,江蘇向全省推廣中小學課后延遲托管“彈性離校”政策,積極聯合社會各界,共同建立課后服務優質資源供給長效機制。在宿遷市泗洪縣青陽小學,孩子們每天下午5點多開開心心列隊離校。自開展課后延時服務以來,孩子們完全可以不背書包回家,既有效減輕課業負擔,也緩解了家庭輔導壓力。

課后服務不僅在校園內,還在校園外。江蘇教育系統探索運用信息化手段向中小學生提供線上教育服務,啟動建設了“名師空中課堂”工程,受到了學校、家長和孩子普遍歡迎。截至2019年11月中旬,“名師空中課堂”有線電視端點播數已超4000萬人次,網絡端點播數超1185萬人次。鹽城市大豐區大橋鎮初級中學校長沈汝華已經習慣每晚7點准時拿出手機,等待學生提問,與學生連線,雷打不動。“有了這個平台,就能為學生和家長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有一種滿足感和成就感。”沈汝華說。

當前,江蘇教育綜合實力和整體水平位居全國前列。《江蘇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要在2022年教育事業發展主要指標總體達到國家確定的教育現代化水平基礎上,到2035年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建成適應全民終身學習需要的現代化教育體系、建成更加開放暢通的教育通道、建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教育質量高地、建成現代教育治理體系、建成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機制體制。這些描述勾勒了教育現代化高質量發展“江蘇模式”的基本樣態,也發出了江蘇全面完善“四個體系”、加速實現“教育現代化2035”的動員令。(記者 孫其華、趙建春、繆志聰)

(責編:實習編輯 張楊、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