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有座不一樣的故宮(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

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劉洪超

2020年01月22日10:0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沈陽,有座不一樣的故宮(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

提起故宮,大多數人會想到北京那座氣勢恢宏的明清皇家宮殿。而在遼寧沈陽,也有一座故宮。它是清代定都沈陽后至遷都北京前的帝王宮殿,又稱盛京皇宮,與北京故宮並稱為中國現存兩大宮殿建筑群,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早在20世紀20年代,沈陽故宮就被辟為博物館並開放參觀。2019年10月,隨著大清門東側的太廟完成修繕並開放展覽,沈陽故宮實現100%對公眾開放。作為收藏明清歷史與藝術精品的國家一級博物館,沈陽故宮博物館以其珍貴的古建筑、富有特色的文物藏品吸引著海內外觀眾。

三個皇帝分期建造

“沈陽故宮自努爾哈赤后金天命十年也就是1625年始建,至乾隆四十八年即1783年基本建成,共經歷努爾哈赤、皇太極、乾隆三個建造時期,歷時158年。”沈陽故宮博物館館長李聲能介紹。

沈陽故宮佔地面積超6萬平方米,共有古建筑114座、房間500余間,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分為東、中、西三路。

東路為努爾哈赤所建的大政殿和十王亭。大政殿為八角重檐攢尖式建筑,為皇帝舉行大型慶典和集會時使用,也是皇帝與八旗諸王和大臣議政之處。1644年,順治皇帝在此登基繼位。

大政殿東西兩側有10座大小形制完全相同的亭子,稱為十王亭。離殿最近、略微向前突出的兩座為左右翼王亭,其余八亭呈雁翅狀排列,東為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王亭,西為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四旗王亭。“八旗亭是各旗官員處理本旗日常事務的衙署。”李聲能說,“大政殿與十王亭的布局,與滿族皇帝和八旗旗主出征狩獵時扎設營帳的排列方式一致,體現了滿清八旗制度的文化特色。”

中路又稱皇太極皇宮,自1627年開建,由“前朝”和“后寢”組成。南半部為“前朝”,即皇帝處理政務、接見使臣及舉辦慶典之處。大清門北側正面的崇政殿為沈陽故宮正殿,即皇太極時期的“金鑾殿”。“公元1636年,后金改國號為大清的大典就在崇政殿舉行。乾隆、嘉慶、道光幾位皇帝東巡盛京期間都曾坐在殿裡接受群臣朝賀。”李聲能介紹。

崇政殿北側為鳳凰樓,這是沈陽故宮最高的建筑。樓下層是進入寢宮區的通道,中層和上層是皇帝后妃便宴和讀書之處。鳳凰樓北側正面為清寧宮,其東間為皇太極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哲哲的寢宮。

乾隆行宮分兩期修建。1748年在中路兩側建成東、西二所,東所為皇帝東巡時皇太后居住之地,西所為帝后行宮。1781年,乾隆帝下令修建嘉萌堂和文溯閣等建筑,形成后來的西路。文溯閣是收藏《四庫全書》之所,皇帝駐蹕期間在此讀書。

“沈陽故宮雖為分期建造,但最終形成一個主次地位分明、功能區分嚴謹、整體構圖統一的有機整體。”李聲能說,皇太極即位后突出中路,東路改為禮儀大典之用,而乾隆帝建造的行宮雖然造型和裝飾接近北京故宮,但殿頂琉璃瓦沒有採用北京皇宮的滿堂黃,而是與盛京皇宮早期建筑保持一致,採用黃心綠剪邊。

如今,沈陽故宮內大多數宮殿根據歷史檔案《黑圖檔》進行復原陳列,讓觀眾得以窺見幾百年前清朝皇宮的真實面貌。

凸顯滿族建筑特色

作為清代早期皇宮,沈陽故宮建筑具有鮮明的滿族文化特點。

與北京故宮“宮低殿高”的建筑格局截然相反,沈陽故宮為“宮高殿低”的形制,鳳凰樓前的崇政殿高11.85米,樓后的清寧宮高16.33米,5座寢宮均建於高台上,四周圍以2.4米高的院牆。“這種建筑格局與滿族人的生活習慣有關。”李聲能告訴記者,滿族人早期主要在山區生活,形成了高處建房的習慣,可以躲避野獸、防范敵人。努爾哈赤遷都沈陽后,沿襲了這一習慣。由於沈陽是平原城,故夯土筑台,將寢宮建於高台之上。

“口袋房,萬字炕,煙囪立在地面上。”這句老話描述的滿族傳統民居特點,在清寧宮體現得格外明顯。清寧宮宮門不開在正中間,而在偏東的東次間,整套房間形似口袋,是為“口袋房”。側開門使清寧宮分為東稍間和西四間兩部分,東稍間為皇太極與哲哲的寢宮,又稱暖閣。暖閣由間壁分成南北二室,兩室均有炕,稱為龍床。西四間為寬敞的堂屋,是皇太極舉行家宴的地方和薩滿祭祀的神堂。西四間搭設有南、西、北三面相連的轉彎炕,稱為“萬字炕”。其南端設有肉案,北端有兩口煮祭肉的大鍋。炕內有連接鍋灶的煙道,用來燒火取暖。煙囪不在房頂,而是建在室外西北側地面上,狀如小塔,又稱“跨海煙囪”。清寧宮前的院子裡豎立著薩滿教舉行祭天典禮使用的索羅杆,這也是滿族民居的標志物之一。

觀眾評選心愛文物

清代康熙、乾隆、嘉慶、道光4位皇帝東巡拜謁祖陵期間,每次都要在沈陽故宮駐蹕。與此同時,大量皇室用品和宮中珍藏被運至沈陽,從而使沈陽故宮成為清代皇家文物收藏寶庫。1914年,北洋政府建立“內務部古物陳列所”,沈陽故宮收藏的11萬余件皇家珍寶被運往北京。新中國成立后,經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文管會等單位多次調撥和數十年持續不斷的文物征集、社會捐贈,沈陽故宮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館藏系列。

沈陽故宮博物館現藏文物10.5萬件,種類豐富,尤以清代宮廷用品、清代官窯瓷器、明清書畫藝術品見長,其中一級文物206件。

2019年,沈陽故宮博物館精選100件館藏文物展出,邀請觀眾在微信平台投票評選“沈陽故宮百姓最喜愛的三件文物”。經過幾個月的評選,清太宗皇太極御用鹿角椅、清金漆九龍“紫氣東來”匾、清乾隆掐絲琺琅甪(lù)端脫穎而出。

鹿角椅相傳由皇太極所獵之鹿制成,后又經乾隆帝修飾並雕以御制詩文,堪稱沈陽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椅上部以鹿角制成扶手和靠背,下部為木制,椅心為棕繩編織,四腿外加護板並浮雕花卉,涂以金紅色漆。椅背正中刻有乾隆御制詩,表達對先祖的懷念敬仰:“彎弓曾逐鹿,制器擬乘龍。七寶何須羨,八叉良足供。庫藏常古質,山養勝新茸。那敢端然坐,千秋示儉恭。”

“紫氣東來”匾懸挂於鳳凰樓正門上,由清宮內務府制造、乾隆皇帝親筆御題,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匾外框浮雕金漆雲龍紋飾,9條龍首採用圓雕工藝,生動靈活。匾心為洋藍色,中間鑲有銅制乾隆帝御筆行書“紫氣東來”四字,題字上部中央鑲陽文篆書“乾隆御筆之寶”璽印。

甪端是古代傳說中的瑞獸,形似麒麟而隻有一隻角。明清時期,常將甪端形狀的香爐置於宮廷大殿內。沈陽故宮這對乾隆時期的甪端,頭部稍向上仰,兩排整齊的牙齒間調皮地伸著舌頭,短頸周圍是披肩般整齊的藍色描金頭鬣,臉部、頸部、足爪等處為鎏金,獨角和身體為豆綠色琺琅釉地,嵌以精美的纏枝花卉紋,因造型生動可愛受到觀眾歡迎。

近年來,沈陽故宮博物館不斷擴大開放面積、增加展陳文物,舉辦“沈陽故宮講壇”等社教活動,讓文化遺產發揮出更大的社會價值。2019年,沈陽故宮博物館參觀人次達254.1萬,同比增長24%,創歷史新高,“萬紫千紅——中國古代花木題材文物特展”“金玉滿堂——沈陽故宮的奢華典藏”等展覽取得良好反響。

(責編:王艷、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