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守護重回故鄉的普氏野馬

2020年06月09日08:13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新華社烏魯木齊6月8日電 特寫:守護重回故鄉的普氏野馬

(圖文互動)(1)特寫:守護重回故鄉的普氏野馬

這是6月3日在新疆卡拉麥裡山有蹄類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內拍攝的普氏野馬。 新華社記者 丁磊 攝

晴空無雲,炎陽炙人,這是卡拉麥裡的6月。

一輛白色皮卡車像往常一樣,獨行在新疆卡拉麥裡山有蹄類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簡稱卡山自然保護區)。

“開到那片高坡。”副駕上的阿達比亞特是這支三人野馬監測小組組長。經驗告訴他,普氏野馬喜歡爬到坡頂沐風而憩。接到指令,駕駛皮卡車的葉爾江·哈哈爾曼挂上3擋,踩下油門。

坡頂視線豁然開朗,500米開外的山頭,一匹落單的成年野馬露出半個馬身。坐在車廂后排的木哈買提·布然汗跳下車,掏出A4紙大小的簿子和手持GPS,速記著發現普氏野馬的時間、點位、植被情況等七八項數據。

准噶爾盆地東緣,面積超過1萬平方公裡的卡山自然保護區,棲息著野驢、鵝喉羚等多種珍稀野生動物,一度在此消失的普氏野馬是重點保護對象。普氏野馬距今有6000萬年進化史,是世界上唯一的野生馬種,全球僅2000余匹。

(圖文互動)(9)特寫:守護重回故鄉的普氏野馬

成群的蒙古野驢在新疆卡拉麥裡山有蹄類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奔跑(6月4日攝)。 新華社記者 丁磊 攝

1985年以來,我國從海外陸續引回普氏野馬進行繁育。2001年,新疆在卡山自然保護區進行27匹野馬的野化放歸試驗,普氏野馬重新回到故鄉准噶爾盆地。此后,監測員經年累月觀測,為科研人員研究野馬野化進程提供了重要參考。

設在保護區西南的喬木西拜野馬監測站是監測員大本營,這裡既是監測站,又是保護站。除日常觀測,冬季補草,夏季補水,有時工作人員還要對生病受傷的野生動物施以援手。

工作七年,記下七大本監測報告和一大摞管護日記的木哈買提說:“救助過的小馬駒,剛放歸時還能分辨,一年后就認不得了,毛色、體型總在變。”

去年底,保護區普氏野馬數量已達240匹。監測員見証著一匹匹小馬成長,自己也從毛頭小伙步入為人父母的年紀。

39歲的阿達比亞特進監測站工作足足有15年。一雙女兒調侃他說:“一年到頭不著家,天天跟著野馬走,把我們也‘野化’了!”

(圖文互動)(2)特寫:守護重回故鄉的普氏野馬

監測員在新疆卡拉麥裡山有蹄類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尋找野生動物(6月3日攝)。 新華社記者 丁磊 攝

監測員收入不高。在近乎無人區的監測站待了10年,葉爾江“每月就消費兩條煙”,剩余工資全留給400公裡外的妻女。有的人耐不住艱苦寂寞和清貧,離開了監測站。

木哈買提打小在城市長大,又有動物醫學本科學歷,“想過離開,但看到保護區內動物越來越多,又舍不得。”

今年以來,野馬監測員已在保護區內觀測到14匹新生小馬駒,新疆境內普氏野馬數量已超過400匹。

“這是一份事業,既然開了頭,就要做下去。”阿達比亞特收起望遠鏡,一弓身又鑽進車裡。

時針走過晚九點,太陽依舊未落山,陽光洒向卡拉麥裡赤紅的岩石,把大地染得一片通紅。白色皮卡車如同一葉小舟,游弋於紅海之上,朝著下一個觀測點遠航……(記者 張曉龍、曲延函)

(責編:王艷、李忠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