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夯實文化根基,促進文旅融合,加強文明創建——

文化涵養小康亮色(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2020年07月08日08: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文化涵養小康亮色(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小康的題中應有之義。近年來,江蘇省大力開展文化惠民工程,促進文旅深度融合,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為全面小康筑牢文化根基。

  賡續文脈——

  吳韻譜新曲

  老街展新顏

  “須不負,生生世世雙雙眷﹔逍遙在,草頭雲上遁亭園……”在蘇州市中國昆曲博物館,一曲《浮生六記》正在上演。“改編后的昆曲會更接近年輕人的理念,讓大家放鬆身心的同時,也感受到昆曲獨特的藝術魅力。”《浮生六記》制作人蕭雁介紹,他們還計劃將吳歌、評彈、江南絲竹等音樂表演藝術整合到民俗故事場景中,通過創新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

  2019年,江蘇省對藝術精品創作經費支持達1億元,涌現出一大批諸如蘇劇《國鼎魂》、昆劇《顧炎武》、滑稽戲《陳奐生的吃飯問題》等深受觀眾喜愛的作品。

  南京市秦淮區大油坊巷小西湖片區,是南京22處歷史風貌之一。歷經歲月的剝蝕,小西湖片區房屋普遍年久失修,人們居住擁擠。“我家的房子原來漏水,設施也不齊全。”今年60多歲的童南南從小住在小西湖片區,去年她把房子租賃給南京歷史城區保護建設集團,由他們負責改造升級。“大修大動他們都會征求我們的意見,盡力在保留老建筑原有樣貌的條件下,改善房屋內部基礎設施。”

  今年底,小西湖片區將正式改造完成並對外開放。未來,這裡將成為游客與原住民共享的商業街區。

  文旅融合——

  農田成景點

  民俗成賣點

  在南通如皋市平園池村,“接天蓮葉無窮碧”的夏日盛景引來眾多游客駐足觀賞。平園池村黨支部書記劉煒建說,“自從以荷藕文化為中心開辟了‘農業+旅游’的模式,村裡的人氣旺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

  開設民俗文化館,講述農耕歷史﹔制作長壽香囊,傳承民族工藝﹔荷塘旗袍走秀,展現文化魅力……這些特色文旅產品,為平園池村增添了文化氣息,也為村民帶來了可觀收入。

  蘇州市鎮湖鎮是一個蘇繡小鎮,這裡的兩條刺繡街——繡品街和繡館街,往來游客絡繹不絕。“憑借自己的刺繡手藝,我的生意越來越好,還成立了自己的繡庄,年收入已經上百萬元啦!”鎮湖鎮的“80后”繡娘周麗琴說。

  周麗琴創業成功,離不開鎮湖鎮的支持與幫助。建立刺繡版權交易平台、提供專業刺繡指導、成立自主創業服務中心……蘇繡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鎮湖的特色文化產業。

  2019年,江蘇省新增休閑農業園區景點800個,累計超萬個,接待游客量達2.3億人次,綜合收入超680億元。

  文明創建——

  環境更優美

  生活更和美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后,張家港市在未成年人禮儀中加入了拒食野味、科學運動、調適身心等新內容,引導未成年人學禮儀、講禮儀,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如今,張家港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年均接待游客近80萬人次,舉辦科學普及、藝術熏陶、關愛幫扶等各類文明實踐活動100余場。

  在張家港市永聯村,有一支由老干部、老黨員、老教師、老戰士和老文藝愛好者組成的“五老”志願者協會。檢查小區衛生情況、輔導困難家庭孩子完成作業、帶領村民健身運動……會員們發揮優勢、傳遞愛心,不斷提高永聯村的社區文明程度。

  在南通市高店社區,文明行為可以積分,憑積分可以在社區超市兌換商品,也可以參加社區文藝培訓﹔在海安市韓洋花苑社區,別開生面的移風易俗燈謎會讓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在常熟市虞山街道,黨員干部手把手指導居民進行垃圾分類,將環保理念普及開來……在江蘇,持續深入的精神文明建設,凝聚起全面小康的精神力量,為小康生活增添更多亮色。(記者 汪曉東 崔璨 姚雪青 王偉健)

(責編:王旭、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