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吉仁台溝口遺址發掘有了新進展

2020年07月10日08:38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新疆吉仁台溝口遺址發掘有了新進展

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尼勒克縣科蒙鄉東的吉仁台溝口,喀什河從旁流過,高高的台地上,牧草青青,鮮花盛開,讓7月的草原更加美麗。就是這片草原,經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幾年的發掘,發現了眾多秘密。

2019年,一座大型高等級貴族墓葬的發現,讓人產生更多遐想:這裡還有多少秘密沒有被人們發現?

高台遺存確認是大型墓葬

吉仁台溝口遺址是一處由居住區和高台遺存組成的大型聚落遺址。經過2015年、2016年和2018年的幾次考古發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考古成果,曾被評為“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019年6月至10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與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聯合對吉仁台溝口遺址的高台遺存進行考古發掘后,經研究於近日確認,高台遺存是一處大型墓葬。

負責此次考古發掘的新疆考古文物研究所研究員阮秋榮介紹,高台遺存位於吉仁台溝口遺址南部,北距居住區約1000米,地處喀什河溝口要沖,依山面水,東鄰喀什河僅200余米。因修建水渠、房屋、道路等現代人類活動,遺址遭受較嚴重破壞。2018年考古人員發現高台遺存處有整齊的長方形條石,非常規整,對其進行了小規模的試掘,發現其為一條邊長120米的大型方形石構建筑。2019年考古人員對其進行考古發掘,通過1500平方米的揭露面積,發現清理的遺跡現象主要是壘砌於墳丘表面的石條帶及中部被嚴重盜擾的主墓室。

阮秋榮說:“2018年我們在高台遺址的東北角以及北、南、西面進行探溝解剖,明確了高台遺存四周有加工整齊、大小不一的長方形石板壘砌而成的石圍牆。石牆呈正方形,邊長為120米,但不知道這是建筑。2019年我們在其東北部揭露北部、東部石圍牆各一段。牆體由層層石板交錯壘砌,殘存1至9層,外側規整平直,內側參差不齊,石板之間沒有填充物和黏合劑。從牆外坍塌石板數量推測牆體原高不超過2米。牆體外側用採自附近的紅土鋪墊,寬約3米,呈斜坡狀。”

考古人員在高台東北部所布探方中清理出石條帶17條。石條帶均位於表層土下,均呈東北——西南方向。石條帶用較小的角礫石或卵石壘砌三四層,寬約0.15至1米,底部稍寬,高10至30厘米。大部分石條帶間距在0.5至2米不等,最寬的一處間距約7米。少數石條帶之間有石堆或西北——東南向短石條帶相連,形成小方格。條帶之間主要是填土,個別以不同石質加以區別,如山上採集的碎小角礫石、河岸採集的小卵石、細沙礫等,甚至用不同顏色石塊加以區分。整體上看,石條帶向高台中心(即墓室)匯聚,也可以說由高台中心向周邊輻射擴散,猶如太陽萬丈光芒。

墓室形似中原地區的三重槨

經過認真發掘,考古人員發現,墓室為半地穴式,平面略呈甲字形。營建方式是在深1.4米的豎穴土坑中以打磨平整的石板砌筑石室,大致呈方形。四壁及墓道兩壁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墓室四壁底部留有生土二層台,二層台上有柱洞分布。西壁中部有石板砌筑的寬約1.6米斜坡墓道相接。墓室內全為擾土,夾雜大量卵石、山石、石板和少量陶片、獸骨、人骨、木頭,無完整器物出土。

墓室外周在生土上用紅膠泥土筑成略高於墓室的圓形土牆,在外面用石塊堆筑成高達3米的圓角方形石圍牆,形似中原地區的三重槨。

墓室和墓道底部均用大石板栽立於生土基槽中,基槽琚石板間縫隙多用紅土填充加固,底層石板與生土間有填土。墓室內側有生土二層台,二層台平整堅硬,局部表面有灼燒痕跡。二層台上共發現柱洞13個,柱洞大致呈直線鏈狀分布,柱洞內包含灰黑色土、小煤塊、紅土塊等。在墓屋中部偏北的紅土上,發現一小片碎小的白色燒骨。這可能就是這個大型高等級墓葬的墓主人,但此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穿了什麼,有什麼陪葬,均沒有發現。

因墓被盜擾嚴重,墓中出土的遺物較少。考古人員經過認真發掘后發現,出土的文物主要是陶片和石器,陶片出土了1165片,均為夾砂陶。紅褐陶佔四分之三,灰陶僅佔四分之一,其中探溝內出土的陶片佔總數的一半以上。陶片大多為素面,少量裝飾有暗弦紋、填平行斜線的倒三角紋、圓圈紋、指甲紋和刻畫符號等紋飾。在墓室頂部外側東南角出土1件完整陶器,侈口、束頸、折肩、斜腹、平底。石器中餅形石器佔絕大多數,有少量石錘和研磨器,另有銅錐、銅鑿、銅針等小件銅器。

浩大工程顯現太陽崇拜觀念

阮秋榮說:“雖說本次高台遺存考古發掘面積有限,出土文物較少,但我們大體明確了高台遺存性質、結構和具體年代,確認高台遺存是一處大型方形覆斗狀墓葬,主要由地上高台墳塚和半地下墓室兩部分構成。這對於研究歐亞草原青銅時代晚期墓葬形制、喪葬思想、社會結構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這是到目前為止在新疆乃至歐亞草原發現的史前時期面積最大、規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石構墓葬建筑遺存。”

墓室及封土內出土的獸骨和人骨測年顯示,墓葬年代為距今3500年左右。結合吉仁台溝口遺址發現的近400平方米的宮殿式房屋,可以推測,吉仁台溝口遺址區應該是當時伊犁河流域的中心聚落。

體量巨大的工程,結構特殊的墓葬結構,彰顯了墓主人的至高地位,可能是王陵級別的墓葬。阮秋榮認為,過去人們認為,草原地區明確的社會分化開始於公元前9世紀的早期鐵器時代,吉仁台溝口遺址這座大墓的發現,將這一區域內社會分化提前了700年左右,這對於重新認識歐亞草原的社會發展進程有著重要意義。

高台遺存體現了非常突出的太陽崇拜觀念,偌大的高台,無數條石條帶從中心墓室向四周輻射。墓室底部鋪紅土,墓室外圍用紅土包裹,高台外圍鋪墊紅土面。這些“尚紅”現象都可能與太陽崇拜有關,這對於研究青銅時代中晚期草原畜牧人群的喪葬思想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記者 王瑟)

(責編:王旭、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