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博物館

與特區發展同頻共振(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

2020年07月14日08: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與特區發展同頻共振(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

七月鵬城,滿目蔥蘢。站在蓮花山頂遠眺,市民中心以大鵬展翅之態矗立在城市中軸線上,深圳博物館歷史民俗館位於市民中心東區,是這座城市地標中引人注目的文化空間。

深圳博物館成立於1981年,伴隨著深圳特區的建設而誕生,在20世紀80年代曾被譽為“國內最現代化的博物館”。深圳博物館現有歷史民俗館、古代藝術館、深圳改革開放展覽館、東江游擊隊指揮部舊址紀念館4處館址,擁有文物藏品4萬多件,是集收藏、保護、研究、展示、教育為一體的大型總分館制博物館。

梳理城市歷史脈絡

深圳是改革開放后崛起於南海之濱的現代化城市,但它並非“一夜新城”。早在7000年前,這裡就有先民繁衍生息。深圳博物館歷史民俗館的“古代深圳”基本陳列,用500多件文物、沙盤、浮雕等,勾勒出古代深圳的歷史輪廓,展示了深圳7000年開發史、1700多年城市史、600多年海防史、800多年廣府歷史和300多年的客家移民史。

走進展廳,一幅濱海先民聚居地場景浮雕映入眼帘,再現了7000年前深圳大鵬灣畔原始先民的生活。他們在海裡捕魚,在山中狩獵,用原始的方式制作石器工具和陶器。浮雕旁的展櫃裡,陳列著彩陶圈足盤、印紋陶尊、有槽石器等,它們均出土於咸頭嶺遺址。這是深圳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文化遺址,也是環珠江口地區最典型的新石器時代中期沙丘遺址,入選“200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屋背嶺商代遺址是嶺南地區目前發現規模最大的商代墓地,被評為“200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屋背嶺遺址出土的帶流罐、高柄豆、圜底釜等陶器,表明當時深圳地區已受到中原文化影響。

秦代深圳被納入中央王朝版圖,屬南海郡番禺縣。公元前204年,秦將趙佗乘秦亡之機割據嶺南建立南越國,深圳屬南越國轄地。漢武帝滅南越國后,深圳復歸南海郡管轄。深圳南頭紅花園發現的幾座東漢墓,是較有代表性的漢代文化遺存,其中出土的乘法口訣刻文磚尤為珍貴。這塊青灰色的磚上有模印的菱形網格紋,一面刻有兩行九九乘法口訣。據博物館研究人員介紹,這種刻文磚為全國首次發現,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它反映了遠處嶺南邊陲的深圳地區,在東漢時期已經推廣漢文化基礎教育,民間已學習和應用乘法口訣。

公元331年,東晉設立東官郡和寶安縣,其治所均設於南頭,這是深圳城市歷史的開端。展廳裡展出了東晉、南朝墓葬出土的雞首壺、四足硯、滑石豬等文物,表明當時深圳地區文化與中原文化融合。

自唐代開始,隨著廣州海外貿易的興盛,深圳成為“粵海門戶”、廣州海外交通之外港。深圳出土的各類外銷瓷器,是了解海上絲路貿易狀況的重要物証。南頭后海元代墓葬中出土的兩件褐彩牡丹紋梅瓶,在橙黃素胎上用褐彩繪畫各種花紋,絢麗雅致。據考証,這兩件梅瓶為元代海康瓷窯產品,是廣東本地具有代表性的古代陶瓷藝術佳作。

明清時期,東南沿海頻遭外敵侵擾。1394年在深圳地區修建的東莞守御千戶所城和大鵬守御千戶所城,在抵御西方殖民侵略和海盜、倭寇侵擾的斗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代深圳是中西新舊文化交融之地,也是抵抗外侵、爭取解放的重要戰場。深博歷史民俗館“近代深圳”陳列中,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軍用的手槍、大革命時期省港大罷工紀念章、抗戰時期東江縱隊的戰斗生活用品、解放戰爭期間粵贛湘邊縱隊使用的文件箱和望遠鏡等,見証了深圳近代史上的重要階段。

1949年10月1日清晨,粵桂邊縱隊近千名部隊干部和學生、群眾在大鵬王母墟舉行慶祝新中國成立的升旗典禮。《王母墟升旗油畫》描繪了這一激動人心的情景。15天后,寶安縣城(即后來的深圳)解放。深圳的歷史,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講述改革開放故事

深圳博物館是全國最早開展改革開放實物資料收集、保管、研究、展示的博物館。1988年開館即推出“今日深圳”展覽,並不斷進行更新完善。在“今日深圳”基礎上推出的“深圳改革開放史”基本陳列,展出實物2000多件套、圖片1200多張、文件213份、視頻23個,按時間順序分4個篇章講述了深圳特區成立40年來開拓創新的故事,榮獲“2007-2008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2018年11月,由廣東省委宣傳部指導、深圳博物館精心打造的“大潮起珠江——廣東改革開放40周年展覽”正式開幕。該展覽面積6300平方米,匯聚實物、照片、視頻、主題場景、模型沙盤等3200多個展覽項目,採用先進技術和多媒體形式,全面展示廣東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榮獲“2018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特別獎”。

走進“大潮起珠江”展覽現場,一張張老照片、手搖放映機、逼真的場景復原,讓舊日時光重現眼前。1980年8月,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作出決定,批准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置經濟特區,並通過《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這一《條例》可以說是深圳特區的“出生証”,標志著特區正式誕生。

特區建設之初,中央先后派遣兩萬多名基建工程兵來到深圳。一幅名為《時間就是金錢》的畫作,展現了當年深圳建設爭分奪秒、熱火朝天的場景。畫面裡,有的工人在搬運材料,有的在看時間,有的匆匆扒兩口飯就准備繼續工作,甚至還有人在工地上打吊瓶。一位老人站在畫前細細觀看,久久不願離開。他說:“這幅畫讓我想起當工程兵的時光,裡面都是我戰友的影子。”

1987年12月,深圳舉行了新中國第一場土地拍賣會,這是國有土地使用制度的一次重大變革,后來直接促成了憲法的修改。展廳裡復原了拍賣會的場景,並展示了當時使用的拍賣槌。

1990年12月1日,新中國証券市場的第一聲交易鐘聲在深圳証券交易所大廳敲響。眼前這隻綴著白色鐘繩的股市開市鐘,見証了新中國資本市場的誕生。

一幅68米長的新媒體藝術長卷上,水彩畫、沙畫、動態照片等不斷變幻,通過4個篇章生動展現廣東改革開放40年城鄉面貌的巨變和百姓生活的變遷。這是國內面積最大、分辨率最高、最具創新形式的多媒體藝術投影,使用了12台兩萬流明(投影機亮度參數)的激光投影機,營造出非凡的藝術效果。

華為研發的手機、城市宏站、交換機,富士康打造的無人工廠,優必選推出的智能機器人……這些深圳企業的創新成果,向觀眾展示著“科技之都”的魅力。

豐富特區文化底蘊

在深圳博物館,你可以欣賞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美術館珍藏的絲路沿線文物精品,可以走近海昏侯劉賀的離奇人生、領略大漢王朝的風採,還可以透過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重器感受古代青銅文明的璀璨。深圳博物館每年都會引進多場國內外高水平展覽,為觀眾獻上豐富多彩的文化盛宴。

深圳博物館副館長蔡惠堯介紹,深博是國內較早引進、舉辦專題展覽的博物館,開館30多年來舉辦各類專題展覽近千個。四羊方尊、金縷玉衣、秦始皇兵馬俑、越王勾踐劍等國寶級文物,英國、法國、美國、意大利、印度、埃及等多個國家的文物藝術精品,都曾在深博展出。

深圳博物館也是展示城市文化的窗口和舉辦對外交流活動的會客廳,開館至今接待海內外觀眾近2000萬人次,2019年參觀人次達到310多萬,位居國內博物館前列。

為了給市民提供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深圳博物館每年舉辦200多場文化教育活動。“中國著名專家講壇”“非遺手工坊”“考古小作坊”“繆斯少年體驗營”“博笑堂小劇場”等場場爆滿。從2017年開始,連續舉辦三屆“香港博物館節”深圳分會場系列活動,以精彩的展覽和科普活動贏得市民歡迎。深圳博物館不斷創新活動形式,將展覽、教育活動在線上同步推出。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的“非遺抗疫作品展”“非遺購物節”線上直播活動,觀看量達360多萬人次。

深圳博物館還將多種主題的流動展覽送到基層社區、公園、學校、部隊巡展,選派專家赴市內相關單位開展講座、培訓,深入大中小學舉辦“博物館小講堂”等。“希望讓市民享受高水平的文化服務,同時為特區發展注入文化動力。”蔡惠堯說。(郭悅)

(責編:王旭、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