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十年——

居民就醫負擔逐步減輕

2020年07月20日09:3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居民就醫負擔逐步減輕

  本報北京7月19日電 (記者 白劍峰)中國醫學科學院日前舉行《中國醫改發展報告(2020)》發布會。報告指出,新醫改實施10年來,我國居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人均預期壽命從2009年的74.8歲提高到2019年的77.3歲,孕產婦死亡率從31.9/10萬下降到17.8/10萬,嬰兒死亡率從13.8‰下降到5.6‰,主要健康指標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健康服務的可及性、公平性逐步改善,居民就醫負擔有效減輕,個人衛生支出佔衛生總費用的比例由2009年的37.5%降至2019年的28.4%。

  2009年3月,新一輪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啟航,在藥品集中採購使用、緊密型醫聯體建設、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集中發力,精准施策,協調聯動。

  分級診療是新醫改以來推行的一項重大制度,推進醫聯體建設、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和遠程醫療是推進分級診療的三個主要抓手。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開展簽約服務的家庭醫生團隊38.2萬個,重點人群家庭醫生簽約覆蓋3.2億人,覆蓋率達71.3%。截至2018年底,開展遠程醫療服務的三級公立醫院1452家,二級公立醫院2746家。

  公立醫院改革是醫改的重中之重、難中之難。2019年,各級政府完善投入政策,助推公立醫院建立科學合理的補償機制。2018年,公立醫院來自各類醫保基金的收入達到12339億元,佔公立醫院醫療收入的51.5%。2019年,全國公立醫院鞏固取消以藥補醫成果,在全方位降低藥品價格基礎上,推動耗材加成改革,動態調整醫療服務價格,理順比價關系,充分體現勞務價值,優化收入結構,有力地推動了改革向縱深發展。截至2019年8月,我國取消醫用耗材加成的醫院已超過7000家。

  全民醫保制度建設穩步推進,醫保管理體系逐步健全。我國建立起覆蓋全民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實現了保障范圍從部分人群到全部人群、保障方式從單一制度到多層保障的轉變,城鄉居民大病保障水平不斷提升。2019年12月,啟動全國統一跨省異地就醫備案服務試點工作,首批試點14個統籌區,探索全國統一的備案材料清單和個人承諾制度,進一步方便了職工醫保和城鄉居民醫保四類人群異地就醫。異地就醫結算由住院延伸到門診,醫保公共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堅持預防為主、醫防融合,推進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資,向全民免費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包括疫苗接種、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等,使預防、治療、康復等有機銜接,融合發展,形成全社會落實預防為主理念的體系框架。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准從2009年的15元提高到2019年的69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從2009年的9項擴展到2019年的14項。

(責編:王艷、李忠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