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直擊:試點5年,海綿城市功效幾何?

黃鈺 周世玲 實習生高宛童

2020年07月27日17:08  來源:人民網
 

  又到一年汛期,城市的防洪排澇能力再受考驗。

  今年武漢市青山區鋼城第二中學的校長李培根很慶幸,往年學校幾乎“水淹齊腰”,現在基本沒有積水。

  武漢這一角,是2015年國家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之一。5年來,多地進行了海綿城市建設。在汛期防澇這場戰役中,海綿城市功效幾何?目前還存在哪些問題?

  大雨中的“海綿”

  2017年以前,一到梅雨季節,雨勢稍大,武漢市青山區鋼城第二中學(下稱鋼城二中)校長李培根就擔心得睡不著覺。

  鋼城二中建校於1958年,地勢低、各項排水設施老化。李培根回憶,每逢下大雨,學校就會積水,嚴重時候水深有1米多,能把學校淹成一片“汪洋”。

  2011年來校工作后,他至少經歷過3次學校被淹。2013年夏的一天,學生們踩著積水來學校上課,大雨持續地下,水越積越高,李培根隻好通知停課。老師們搬了二三十張課桌,從教學樓排到校門口,將被困學生轉移。

  “還有一年,學校淹水后,消防車進學校才把學生轉移出去。”

  往年,幾乎一到雨季就有網友吐槽,武漢進入“看海”模式。

  今年情況有所不同。2016年9月,鋼城二中改造工程啟動:為解決雨季積水問題,校內設了約400立方米的雨水調蓄池,安裝了水泵,雨水被收集到調蓄池后往外排﹔車行道、停車位、人行道和活動場地均改用了透水材料﹔學校外沿打造了生態旱溪等自然排水系統,截流外來倒灌水至調蓄池后外排。

  “今年好多了,據監測,今年入梅以來,鋼城二中區域的積水大部分不超過15厘米,基本半小時退水。”鋼城二中海綿改造設計負責人郭亞瓊介紹。

  鋼城二中海綿改造前后。 受訪者供圖

  鋼城二中這一改造工程是武漢市海綿城市建設項目之一。

  2015年,武漢市入選國家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啟動青山和漢陽四新兩片試點區域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區於2019年正式通過國家住建部組織的聯合驗收,隨后海綿城市建設在全市范圍推進。

  武漢市城建局海綿城市和綜合管廊建設處提供信息顯示,6月8日入梅以來,截至7月19日,武漢共經歷8輪強降雨,全市平均累計降水量883.1毫米,接近2016年歷史同期平均累計雨量(923毫米)。

  在全市普降暴雨和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的7月5日、6日,市內較嚴重積水在6小時內幾乎全部消退﹔2016年時,主次干道漬水花了24小時才消退90%,部分嚴重漬水地段持續積水近一個月。

  “海綿城市並非萬能”

  “自然存積、自然滲透、自然淨化”,海綿城市並非新詞。 2012年“低碳城市與區域發展科技論壇”上,“海綿城市”概念被提出。2015年4月,首批共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名單正式公布。

  2015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提出要通過海綿城市建設,綜合採取“滲、滯、蓄、淨、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

  《意見》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要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首批試點名單公布5年多,海綿城市建設成效如何?

  “近年來海綿城市建設的顯著成績不可否認,它代表了一種新的方向。”多名受訪專家指出,目前包括武漢在內的不少試點城市都取得了一定成效。與此同時,也有試點城市被網友吐槽仍舊“看海”。

  對此,有專家作了出分析。“這要從海綿城市的概念本身說起,什麼是海綿城市?”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教授俞孔堅認為,海綿城市是一種建立在生態基礎設施之上的生態型城市建設模式。它以綜合生態服務為導向,最終實現生態防洪、水質淨化、地下水補給、生態修復、生物保護、氣候調節和人居環境改善等綜合目標。

  “有的項目把海綿城市片面理解為工程措施的應用,這是對海綿城市的誤解,海綿城市不等同於管道鋪設。”俞孔堅指出,對海綿城市本身的不同認識導致當前試點的效果有所差異。

  中規院(北京)規劃設計公司生態市政院院長王家卓則強調:“海綿城市並非萬能。”

  “海綿城市主要解決的是本地的雨水問題,對於山洪等外來水源的調節有一定局限,”王家卓認為,“完成了海綿城市目標,並不意味著城市永久不內澇,而是將城市的雨洪安全標准進行了提升,改善了局部的薄弱環節。”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試點城市並非所有城區都納入試點建設。“以武漢為例,其建成區達數百平方公裡,而試點的青山和漢陽四新僅30多平方公裡。”王家卓認為,關於海綿城市建設的成效,現階段准確來說應該是試點城市的試點區域產生了效果。

  “內澇也需外治”

  “2018年進行了海綿城市改造,但至今遇大雨就形如撐船”“改造前下雨,路面的水大部分還能順著路邊流走,改造之后反而路中間一大灘積水”……

  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等平台,有網友反映關於海綿城市建設的各類問題。部分留言下,有關部門回應稱,上述現象系后期透水材料維護不到位等問題導致。

  值得注意的是,海綿城市項目驗收並非解決洪澇問題的終點。“以武漢為例,試點建成后還有很多需要考慮的問題:如何將雨水排入湖泊,湖泊的蓄洪壓力怎麼緩解,局部的管道短板如何補齊…… ”

  王家卓指出,考驗海綿城市成效的還有后期維護等問題:“如管道建好后,不加以維護,一米長的管道堵了半米的淤泥,海綿系統也無法發揮預想的作用。”

  除城市內部海綿系統的維護和升級外,城市內澇問題也需“外治”。

  “城市澇災除城市自我滯蓄能力不足外,很多情況下是因為城市河湖硬化渠化,甚至被填埋,導致水韌性被破壞,上游來水超過城市自我調節和適應能力,雨水不能外排造成的。因此,要系統解決內澇問題,還要站在整個流域的高度,考慮城市外圍情況,要將海綿田園與海綿國土的建設、水利工程的生態化建設結合起來。”

  俞孔堅分析,近期位於黃山市的古徽州部分地區被淹,印証了這一理念。他告訴記者,從在新安江上游地區拍攝的相關視頻中可以發現,徽州傳統的民間水利系統,包括陂塘系統部分消失,農田排灌系統渠化硬化,滯蓄能力減弱,從山上排下來的雨水,夾帶著泥土,迅速排入溪流、匯入江河,導致河水迅速上漲且夾帶大量泥土和面源污染。

  相反,如果雨水經過陂塘和田園上的坑塘濕地,那麼,徑流會減速、滯蓄,其夾帶著的泥土和污染物得到淨化、被沉澱,再經過自然河道兩側的野草過濾,匯入水渠時相對干淨。兩者對比明顯。

  “原先田園上的生態型民間水利系統受損、上游來水沒有緩解,加之瞬時降雨太大,積水短時間內快速上升,是產生洪澇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該片地區為例,俞孔堅分析,區域海綿系統的建設應從恢復區域生態水利、流域的自蓄能力,修復濕地,完善民間水利工程和設施等方面入手。

  俞孔堅認為,未來海綿城市的理念必須放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來理解,即綜合解決中國面臨的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生態問題,從區域到局地尺度上探索適應全球氣候變化的解決方案,以及美麗中國建設的大背景,因此,海綿城市的建設一定程度上也是“海綿國土”的建設。

  “四水歸明堂,財水不外流。未來,我們應當與雨水為友。”

  歡迎提供新聞線索:rmzj@people.cn

(責編:王思迪、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