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手藝“鋦瓷”讓殘瓷“起死回生”

2020年08月10日08:34  來源:中國新聞網
 
原標題:古老手藝“鋦瓷”讓殘瓷“起死回生”

中國有句俗語“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兒”,說的便是鋦瓷,這是一門古老的民間手藝。現年47歲的郭智軍是一名鋦瓷匠人,一堆殘瓷在他的手中“起死回生”,成為一件件獨具韻味的藝術作品。

鋦瓷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訂書釘一樣的金屬“鋦子”再修復起來的技術。其有粗活和細活之分,以前的“鋦瓷匠”都是走街串巷,鋦鍋、碗、盆等民間生活用品,這便稱為粗活。而細活所用工具更加小巧精致,鋦釘則用民間絕活鍛銅工藝加工而成,古代多在達官貴人中流行,逐漸形成一門技藝。在北宋張擇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圖》裡就有相關場景的描繪。

近日,在山西太原一家簡朴的工作室裡,鉛筆、電鑽、錘子等工具整齊擺放在工作台上。在白熾燈光的映照下,身著中山裝、戴著老花鏡的郭智軍正坐在工作台前利用鋦瓷技藝修復一隻破碎的黑釉碗。

伴隨著敲敲打打的聲音,郭智軍整個修復動作如行雲流水,經過捧瓷、對縫、細繩綁定、絞銅做釘、定點鑽孔、鋦釘、拋光等十余道工序,破碎的黑釉碗“涅槃重生”,煥發出新生活力。

“鋦瓷重在鋦釘,釘的尺寸、形狀等取決於被修復物件的大小和胎壁厚薄,隨物賦形。”郭智軍認為,修復后的器物在鋦釘的“裝扮”下更具美感。鋦瓷不僅是修復破碎的器物,更多的是修補一份情感。

郭智軍原本在茶行業工作,當茶具破碎后,自己無計可施,留之無用,棄之可惜。“我就想著這些茶具如果能修復就好了,便開始尋找這方面的手藝人。201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認識了鋦瓷匠人王振海,便前往北京拜師學習鋦藝。”

手藝學成,郭智軍回到太原便退出茶行,專心鑽研此門技藝,遇到難題隨時通過網絡向老師或同行請教,不斷提高自己。漸漸地,一件件器物在他手裡被修復,重新派上用場。經朋友們口口相傳,找郭智軍鋦瓷的越來越多。

郭智軍修復過一把紫砂壺,其壺蓋與壺身接口處破裂。“我當時是在壺蓋和壺身的兩處破裂口各嵌半朵梅花,當轉動壺蓋時,兩個半朵梅花會合二為一,寓意和和美美。”

7年間,像這樣經歷蛻變和重生的殘碎器物,郭智軍共鋦過2500余件。他坦言,修復之后的器物不可能和原來一樣,但鋦過的器物卻自有一種獨特魅力,不可復制。

多年來,郭智軍鋦過很多祖傳或名家的作品,最讓他印象深刻的非台灣柴燒大師田承泰的作品莫屬。三年前,他收到一把破碎的壺,便出自田承泰之手,收藏家希望自己將其修復。“現在依然記得很清楚,其壺把、壺蓋、壺身碎裂成近20片,修復難度非常大。”

郭智軍歷時近一周,將壺完璧歸趙。“40余個米粒狀的鋦釘將破裂處‘縫合’,米粒代表種子,壺口、壺身等處還鋦有荷葉、青蛙等,加入這些元素是想要表達一種向往的田園生活。”郭智軍介紹。

談及鋦瓷,郭智軍表示,不僅守藝更要傳藝。隨著時代變遷,從事鋦瓷手藝的匠人少之又少。為讓更多人參與拯救器物與情感、保護環境與資源的隊伍當中,他於2019年5月開始招收學生,希望把這門傳統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楊佩佩)

(責編:王旭、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