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深施肥、智慧農業等新技術在黑土地生根發芽

“種地靠技術,絕對有奔頭”

人民日報記者 王浩

2020年08月21日07:4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種地靠技術,絕對有奔頭”

  三江平原“綠浪”翻滾,水稻抽穗揚花。“瞧,穗長得多壯,今年預計畝產能超1200斤。咱種的綠色水稻,市場上可受歡迎了。”黑龍江省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七星農場種糧大戶張景會聲音洪亮。

  張景會的底氣來自於科技。這幾年,農場推廣的側深施肥、智慧農業等新技術在黑土地上生根發芽。

  側深施肥技術讓每畝水稻減肥10%、增產8%

  種地靠技術,種了25年水稻,張景會認這個理兒,“找同行、訪專家,摸索新技術,咱就沒斷過。”

  前些年,收購商來收糧,好稻子開價高,張景會尋思走綠色路子,沒想到遇到難題。張景會說,“施肥咋樣能省,門道不少。以前施肥不講究,靠感覺拋撒,一垧地能‘吃’1000多斤肥,減肥哪能那麼容易?”

  “減肥減藥是農業綠色生產的關鍵技術,但研發應用難、推廣難。”全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肥料技術處處長杜森介紹,“施肥技術涉及農資、農機、農藝等鏈條,農業部門鼓勵相關部門和企業整合資源,集成技術,引領示范。”

  從2013年開始,中化集團農業事業部與黑龍江農墾攜手推廣水稻側深施肥技術。研發緩釋肥料,推廣施肥插秧一體化農機,實現研發、生產、營銷和服務全鏈條服務,越來越多的農民用上了新技術。

  插秧機緩緩前行,邊插秧、邊施肥,肥料精准地送到秧苗根部側方的3—5厘米處。“這就像是把肥料‘喂到嘴邊’,水稻能吃多少咱就施多少。”張景會說,“這麼施肥,兩本賬都算得來。”

  先算“增收賬”:施肥次數三合一,省了人工﹔精准施肥,每畝地少用化肥4公斤。營養吸收好,水稻生長期提前,每畝還能多收60多斤糧,增收80元左右。

  再算“生態賬”:從一大片到一條線,施肥方式一變,讓黑土重煥生機。北大荒農墾集團建三江分公司農業發展部部長李國俊介紹,過去地欠了撒肥,地越來越饞,土越來越硬。如今,黑土“吃”得營養,又變得油亮鬆軟。

  “側深施肥技術讓水稻株高、分蘖、出米率等均比常規施肥方式更高。截至目前,這項技術在建三江的推廣面積已達500萬畝,每畝水稻減肥約10%、產量增加約8%。”中化農業副總裁馬躍介紹。

  好稻子有好身價,數據成了新“農資”

  “說起來可神了,衛星8天一趟,從農場天上過,誰家水稻長得不好,手機很快就能收到提醒。”說起互聯網種地,張景會一臉興奮。

  走進七星農場的大數據中心,高清屏幕能實時“盯”著水稻生產情況。“葉子紋路、爬在上面的小虫子,都看得清清楚楚。”七星農場農機中心主任孟慶山介紹。“衛星遙感定位地塊、攝像頭直接鎖定秧苗,坐在辦公室裡就制定好了植保方案。”

  “眼睛”都在地裡。水稻田裡安裝有攝像頭、傳感器,可實時監測氣溫、濕度、墒情和作物生長情況。“種地從面朝黃土變成了看屏幕、算數據,每畝種地成本平均節省200元。”孟慶山說。

  物聯網、大數據、無人農機……大田種植業物聯網平台項目在農場落地生根,越來越多的農民也“接”入網中。七星農場種植大戶閆春江感慨,“過去挽褲腿、扛鋤頭,現在點鼠標、看手機。除了田管外,現在連買農資、領補貼、貸款都能在手機上搞定,真是太方便了。”

  新技術讓好稻子有了好身價。“咱的水稻聞起來香,吃起來糯,可過去知道的人不多,賣不上好價錢。”張景會說,一根網線把田頭和餐桌連起來,大米注冊了品牌,貼上二維碼,穿上包裝盒,價格漲了,300畝有機水稻,畝均效益突破1100元。

  從老耕牛到“大鐵牛”,從“種地看天”到高產穩產,從手挑肩扛到網絡信息技術,張景會由衷感慨,“種地靠技術,絕對有奔頭!”

(責編:王思迪、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