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看清” 食魚反鳥骨骼長啥樣

2020年09月23日09:17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科學家“看清” 食魚反鳥骨骼長啥樣

早白堊世食魚反鳥到底具有怎樣的骨骼結構?9月1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依據新的歸入標本對奇異食魚反鳥的解剖學和系統發育位置進行了厘定。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古脊椎動物雜志》上。

2016年,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王敏等人發現了食魚反鳥正型標本,該標本保存了目前已知最古老的鳥類食團,為復原早期鳥類消化系統的演化提供了關鍵証據。“但由於標本保存的原因,食魚反鳥確切的系統發育位置尚不能確定。”王敏說,主要原因是包括食魚反鳥在內的大量中生代鳥類化石多呈二維保存,而多數屬種僅有正型標本,限制了所能觀察到的形態特征。

最新發現的食魚反鳥歸入標本,不僅保存了很多正型標本上缺失的骨骼,如尾綜骨、部分后肢骨骼等,而且很多骨骼由於保存方位不同於正型標本,補充了大量形態特征信息,能夠較為完整地復原食魚反鳥的形態特征和系統發育位置。

“新標本証實了食魚反鳥頸椎椎體間的‘異凹形’關節方式與現生鳥類相反﹔同時,其枕骨大孔腹緣兩側發育一對卵圓形凹陷,類似的結構在已發現的中生代鳥類和非鳥類恐龍或者現生鳥類中均沒有同源結構。”王敏說。

他表示,結合兩件食魚反鳥的標本,對其系統發育位置的研究表明,食魚反鳥可能與上羊鳥和意外鳥具有較近的親緣關系,特別是這三個類群在胸骨前緣均發前外側突,而后外側突的末端呈扇狀膨大。結合中生代鳥類的譜系關系,后外側突末端的形態在反鳥類中變化多,未見明顯的譜系關系影響。而前外側突在反鳥類中僅在進步類群出現。前外側突的骨化中心獨立於胸骨的其它部位。研究者認為這一結構在反鳥類原始類群中的缺失,一種可能是該骨化中心在基干類群中尚未出現,抑或雖然出現但卻在發育過程中沒完全骨化(保持軟骨狀態)而無法保存為化石。(記者 陸成寬)

(責編:王艷、李忠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