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旅游靠什麼留客

2020年09月30日08:2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鄉愁旅游靠什麼留客

又到中秋月圓時。對於很多人而言,春節、元宵、端午、中秋,傳統佳節一到,總能喚起心底的鄉愁,這是融入中國人血液的節日儀式感。如今,鄉愁,吸引著游客去尋找能慰藉心靈的風景,也成為鄉村旅游發展的靈魂。

留住青山

鄉村旅游正成為國內游的重頭戲,其旅游人次已佔全國旅游人次的一半以上。昔日的貧困鄉村富起來、美起來,曾經籍籍無名的山村變身熱門旅游地,這樣的改變正在越來越多的地方上演著。

太行山深處的河北省阜平縣駱駝灣村曾是特困村,人均年收入900多元。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后,駱駝灣的村民挑起了“金扁擔”,2019年,人均收入增加到13620元,並被評為全國旅游示范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中國傳統古村落、河北省鄉村旅游重點村。山貨特產店、民俗技藝坊、酒坊、豆腐坊裡,處處可見游客的身影。

回歸田園的鄉村旅游正成為潮流,如何讓這股潮流保持“熱度”,留住游客,我國鄉村旅游業不斷探索新發展方向。如今,參與鄉村旅游的游客會發現,走進鄉村,那裡不僅有青山綠水和傳統的田園風光,還有鄉村消費新場景。日前,成都2020金秋“美麗鄉村”消費新場景發布,包括10條鄉村旅游精品路線、100個精品林盤、特色鎮、綠道的消費新場景,游客既可旅游觀光、品嘗鄉村美食,也可休閑體驗。

“除了景美,別的都差。”這是過去的鄉村旅游留給游客的“無奈”,硬件設施差、交通差、衛生狀況堪憂等,曾是游客參加鄉村游的“絆腳石”。“如今的鄉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由行愛好者白清對記者感慨,新農村裡,青山綠水仍在,硬件設施更加完備,環境更加舒適,游客可以更加愜意地尋找鄉愁。

日前,在文化和旅游部召開的第三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資源開發司副司長單鋼新表示,在近期推出全國鄉村旅游300條精品線路和1000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的基礎上,文化和旅游部聚焦疫后群眾出游新需求,指導各地開發一批觀光、親子、康養、度假等項目,打造一批研學、體驗、美食、夜游等產品。

留住文化

馬燈、笆斗、竹簍、漁叉……這些有著鮮明的裡下河地區印記的老物件,吸引著一批批游客前來尋找回憶。“這些東西,如今已經很難見到啦。”游客陳加祥感慨。這是江蘇泰州小楊村裡下河民俗文化館裡時常出現的場景,每一件展品總能讓游客停下腳步,細細觀看介紹,品味其中的鄉野趣味。

小楊村是江蘇省首批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村,2019年,面積200余平方米的民俗文化館建成,共有民俗物品約800件,分別按紅色文化、古瓷器文化、算盤文化、民俗生活文化等主題陳列。這些老物件被視為“能從中‘觸摸’到祖輩們的勤勞和智慧”,幫助游客“找回逝去的鄉愁”。小楊村黨支部書記吳鳳國感慨,這個文化館為該村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增添了文化色彩,成為重要的“加分項”,村裡的旅游魅力增加了。“真沒想到,過去偏僻的小鄉村如今會成為旅游景點。”如今,村民們自種的果蔬在家門口就能賣出去。

在游客看來,這樣的鄉村是他們尋找鄉土文化的好去處。“我經常給孫女講述鄉村裡的習俗,可是她並不能理解。”游客魏先生認為,中國的鄉村文化不應該被淡忘。近兩年,魏先生常帶孫女去周邊的鄉村旅游,慢慢地,孫女也開始喜歡上鄉村,能夠理解爺爺對炊煙、田地、農作物等的情感。

“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回到鄉村生活不現實,但是,留住了鄉村的文化,能夠讓更多年輕人更好地了解中國鄉村的歷史和現在。”魏先生說。

據了解,擴大“創意下鄉”試點覆蓋面,推動鄉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推出更多更具文化內涵的鄉村旅游產品,將成為文化和旅游部下一步的工作重點。

留住情感

在研究消費市場的學者看來,鄉村旅游也可被稱為現代消費社會下產生的“情感產業”,其原因就在於,鄉愁凝結著游客對鄉村的深厚情感。也正因此,鄉村旅游已經不僅是一種旅游方式,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在鄉村新民宿裡,我常能找到回家的感覺。”在上海工作的趙喜平告訴記者,節假日他常去浙江臨安,找一家山裡的民宿住上幾天,民宿老板就是當地村民,“我常常坐在院子裡看著村民坐在一起聊天、話家常,那種質朴、深厚的鄰裡之情讓我羨慕。這樣平淡而溫暖的鄉村生活,對於我這樣長久在都市生活的人而言,有著莫大的吸引力。”趙喜平說,“在快節奏生活的間隙,到鄉村旅游已經成為我內心深處最重要的情感寄托。”

以情懷經營鄉村旅游、以情感留人,正成為許多鄉村旅游從業者認同的理念。(記者 尹婕)

(責編:王旭、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