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目的地靠啥讓人一來再來

2020年10月28日08: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靠啥讓人一來再來

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我國旅游業也迎來發展新機遇。休閑度假正逐漸取代觀光游覽,成為旅游的主流。多次到訪同一旅游目的地、深度游一地,正成為許多游客的新選擇。而對於旅游目的地而言,如何吸引游客多次到訪,將成為其旅游業能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當地旅游業不斷升級的現實要求。

深度游中看發展

深圳是家住廣州的譚小姐常去的城市。“過去,我常從深圳過關去香港購物、旅游。在深圳華僑城玩過一次之后,我喜歡上這座城市,這裡的旅游娛樂資源和設施別具特色,我開始關注、了解它。”時尚、文明、快速,是譚小姐對深圳最深的印象。隨著到深圳旅游次數的增多,譚小姐開始嘗試發現“身邊的美景”。“我曾在一個周末去探訪深圳龍崗的甘坑村,那是一個古老的客家村庄,那裡既古朴,也有現代化的商業氣息,很特別,也算是了解深圳的另一個窗口吧。”

的確,深圳地位特殊,從深圳旅游業的發展中亦可見中國旅游業發展變遷的歷程。1983年,廣之旅推出“特區游”,滿足了人們到經濟特區深圳看一看的心願,走進錦繡中華景區,“一日游遍中國”,成為當時極具代表性的國內游項目。經過近40年的發展,如今,憑借便利的交通,深圳可與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實現1小時通達,以休閑度假、海濱美食、自然探索、文化體驗等為主題的深度游產品,正成為深圳旅游發展的主要內容和方向。

在中國,旅游業正成為人們了解一座城市、見証一座城市發展變遷的重要途徑。從今年“十一”期間人們的旅游狀態中,我們不難發現,行前針對目的地城市的歷史文化做充足准備、在一座城市多停留幾天、去當地人常去的地方休閑等,正成為中國游客旅游的新特點。以往中國游客給人留下的“拍拍照、吃吃飯、購購物”的刻板形象正在改寫,“到此一游”式觀光已逐漸為深度探訪、融入當地的新旅游方式所取代。

西北地區的新機遇

今年“十一”假期,中國旅游業成績喜人。其中,西北地區旅游更是表現突出。“到西北去”正成為國內游的熱門。不久前,馬蜂窩發布的“中國新秘境”玩樂篇景區榜單中,前50名中西北地區的景區佔了17個。數據顯示,“十一”期間,西北地區旅游熱度增長了400%,國慶期間,西藏、青海、貴州、新疆等西部線路大受歡迎,茶卡鹽湖、艾肯泉、東台吉乃爾湖、“中國版66號”U形公路等,人氣高漲。

“‘上車睡覺,下車拍照’,是我第一次去青海旅游的真實寫照﹔第二次去,我找了一個當地人做向導,還在草原牧民家住了幾天。如果有機會再去一次,我會選擇隻去青海湖,在那裡等候日出、仰望星空。”供職於北京一家媒體的張俊這樣介紹他的西北游經歷。在他看來,中國的西北地區地域遼闊、旅游資源豐富、景觀壯美,值得多次前往。“每一次去你都能發現不一樣的美,獲得不一樣的感受。”

近年來,像張俊一樣,為中國西北地區美景所吸引的游客越來越多。尤其是短視頻風行之后,西北地區的旅游風光片得以大范圍傳播,許多人在“雲游”之后,選擇實地前往。

多次去過西北地區旅游的人們發現,西北地區的旅游硬件設施正逐年完善、提升。高鐵、高速公路等的建設,使得當地的交通條件更加便利,可到達性更高﹔此外,一批高品質酒店、民宿等選擇在西北地區落地,當地的食宿條件得以極大改善。而西北地區自身優越而獨特的自然資源,則賦予了其開發個性化、特色化深度旅游產品的先天條件,例如自駕、露營、沙漠宿營等,這些都為西北地區發展深度游帶來了新機遇。

以品質求突圍

機遇已然擺在眼前,挑戰也與之相伴。對於大多數旅游業發展已較為成熟的地區而言,面對的不僅有來自同類旅游目的地的競爭,更多的是如何突破自身既定發展模式,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走高品質發展之路,已成為旅游業界公認的“出路”。在此過程中,各地都進行了一系列嘗試。門票價格是很多游客做行前決策時的重要考慮因素,高門票常讓人“望而卻步”。近來,一些城市先后對門票依賴型發展模式進行改革,例如,山西全省國有景點免費、河北正定部分景點免費、全城停車免費等,以增加旅游目的地的開放度。事實証明,這些舉措的確對吸引客流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放棄對門票經濟的依賴,倒逼旅游目的地開發更有吸引力、品質更高、附加值更高的旅游產品,從而在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吸引更多旅游目的地周邊的游客多次“復購”。(記者 尹婕)

(責編:王旭、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