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受益人口超6700萬 南水北上科學調度效果凸顯

2020年11月19日10:11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南水北上 科學調度效果凸顯

按照水利部部署,在保証沿線大中城市正常生活用水的前提下,利用丹江口水庫汛期富余水量,實施向沿線河湖生態補水,華北地區地下水資源得到一定程度的涵養修復,局部地下水水位止跌回升,生態補水區域周邊地下水水位回升更為明顯。

水利部的數據顯示,截至11月1日早上8點,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以下簡稱“中線工程”)超額完成水利部下達的2019—2020供水年度水量調度計劃,向工程沿線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供水86.22億立方米,供水量為年度水量調度總計劃的117%。

按照《南水北調工程供用水管理條例》,中線工程水量調度年度為每年11月1日至次年10月31日。通過科學調度,2019—2020供水年度,中線工程實際供水量超過了規劃明確的多年平均供水量。

“這標志著中線工程運行6年即達效。具體看,本年度正常供水62.19億立方米,完成年度水量調度計劃的102%﹔生態供水24.03億立方米,完成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生態補水年度計劃的136.8%。”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工程建設管理局(以下簡稱“中線建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超額供水 首按最大流量

通水以來,按設計標准流量350立方米每秒輸水的情況下,中線工程經受住了汛期特大洪水和冰期極端天氣的重大考驗,運行狀況良好。盡管如此,各類建筑物此前幾年沒有經歷過按設計最大流量420立方米每秒進行輸水的檢驗。

今年入春后,丹江口水庫來水情況較好,隨著汛期來臨,迫切需要騰庫迎汛。這為持續開展丹江口水庫洪水資源化利用,推進生態補水常態化創造了條件,水利部決定實施中線工程加大流量輸水工作。

從4月29日開始,中線工程按兩個階段分步實施加大流量輸水:4月29日至4月30日,陶岔入渠流量由350立方米每秒逐步增至385立方米每秒﹔5月6日至5月9日,由385立方米每秒逐步增至420立方米每秒,並持續至6月20日結束。

5月9日8時30分,中線工程陶岔渠首,清澈的丹江水穿過閘門,歡涌向北。監測顯示,當時的入渠流量為420立方米每秒,這是中線工程首次以設計最大流量進行輸水,以這個流量5秒鐘即可充滿1個標准游泳池。

“從世界各國大型調水工程運行的規律看,大型調水工程達到設計輸水流量一般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超大型跨流域調水工程所需要的時間更長。中線工程在第6個調水年度就實現加大流量輸水設計目標,這是對工程建設質量和運行管理水平的重要考驗。”中線建管局總工程師程德虎介紹。

中線工程全長1432公裡,交叉建筑物2385座,運行管理任務十分艱巨。建成通水以來,中線建管局積累了大量運行管理數據和經驗,為加大流量輸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加大流量輸水期間,中線建管局嚴陣以待,進行24小時不間斷巡渠查險,高度關注安全監測與技術保障,強化安全監測自動化系統運行維護,確保工程安全平穩運行。

“這次加大流量輸水,我們收集了大量監測數據,獲取了輸水建筑物局部水頭損失等水力學參數。”程德虎介紹,這些數據將為中線工程全線竣工驗收工作提供重要支撐,為引江補漢及沿線調蓄水庫等后續工程建設積累經驗。

據統計,設計最大流量輸水期間,中線建管局共獲取69738組水質自動監測數據,4858組水質人工監測數據,積累了水質監測方面理化指標和生物指標等基礎數據和大量樣品,為后續水質保障、科學研究等打下了基礎。

生態補水 恢復河道基流

位於河北滹沱河畔的冀之光廣場附近,流水潺潺、波光粼粼,寬闊水面中叢生的蘆葦隨著清風搖曳,不時有水鳥飛過,岸邊垂釣的老人怡然自得。讓干涸多年的滹沱河恢復生機,是中線工程生態補水效益的一個縮影。

受益的不只是滹沱河。據介紹,今年加大流量輸水期間,中線工程向沿線39條河流進行生態補水,補水量近10億立方米。生態補水恢復了部分河道基流,形成有水河段長度超過1200公裡,比海河的總長度多了200公裡。

“現在,河北省滏陽河、滹沱河、七裡河等13條河流保持常流水,緩解了海河流域‘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困局,特別是邢台市七裡河下游的狗頭泉、百泉干涸了18年,今年實現了穩定復涌。河南省境內白河、賈魯河、淇河、洹河等25條河流水清岸美,成為沿線群眾娛樂休閑的好去處。”說起中線工程生態補水的成效,中線建管局相關負責人如數家珍。

在南水的補給下,一些地區河道復流,部分河道水質也有了明顯改善。洹河是安陽市的母親河,又名安陽河。過去,仿佛碧玉一般的洹河水草茂盛,蟬鳴蛙叫。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洹河河道不暢、水質發臭,一度以洹河為榮的安陽人如坐針氈。中線工程持續向洹河注入生態水,使得河道水質有了明顯改善。

與此同時,中線工程的一渠清水,還為沿線城市水生態建設帶來了契機。焦作市是唯一一座中線工程從中心城區穿過的城市,當地實施南水北調城區段綠化帶建設工程。一座“以綠為基,以水為魂,以文為脈,以南水北調精神為主題”的開放式帶狀生態公園,與南水北調總干渠並肩而起,成為呵護南水北調一渠清水的綠色走廊。

“作為一名攝影人,我看到了南水帶來的改變。焦作的南水北調綠化帶生態公園被命名為天河公園,良好的休閑環境,使大家真切感受到了青山綠水帶來的福利。”焦作日報攝影部主任趙耀東幾乎跑遍了焦作市內各個濕地,也見証了南水北調給當地生態環境帶來的變化。

據介紹,中線工程河南省干渠沿線的8個省轄市35個縣(市、區),高標准規劃,全部完成了總干渠兩側寬100米的生態廊道建設。栽植樹木採取常綠與落葉相結合、喬灌與地被植物相搭配,郁郁蔥蔥,既起到了生態隔離的作用,又確保了中線總干渠水質,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

潤物無聲 涵養地下水源

華北平原是我國地下水超採最嚴重的地區。據測算,自上世紀70年代大規模開始機井灌溉以來,華北地區地下水儲存量已累計虧損約1800億立方米。華北平原地下水超採歷史欠賬多,實現採補平衡及地下水水位回升將是長期的過程。

2019年1月,水利部、財政部、發展改革委和農業農村部共同印發《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行動方案》,這是我國首次提出的大區域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方案。

方案提出,用足用好南水北調中線水,增供南水北調東線水。加快完善中線一期配套工程,加強科學調度,逐步增加向華北供水量,為地下水超採治理創造條件。在保障正常供水目標的前提下,根據丹江口水庫水源條件,相機為京津冀河湖水系進行生態補水,回補地下水。

近年來,按照水利部部署,中線工程在保証沿線大中城市正常生活用水的前提下,利用丹江口水庫汛期富余水量,實施向沿線河湖生態補水,華北地區地下水資源得到一定程度的涵養修復,局部地下水水位止跌回升,生態補水區域周邊地下水水位回升更為明顯。

“過去,由於地下水超採嚴重,安陽市城區和平原地下水位持續下降,農業灌溉井最深打到50米。”安陽市水利局水資源科負責人戶和國介紹,中線工程累計向安陽市供水超3億立方米,提高了城市供水安全保障率,通過水源置換,減少地下水開採,近年來地下水位回升了2.74米。

位於河北省南部的邯鄲市邱縣,地處黑龍港流域上游,十年九旱是當地氣候特點。屬於資源性嚴重缺水的邱縣,多年來供水調度實行生活和工業用水優先,農業和生態用水主要靠開採地下水,不僅用水成本高,還引發了地表沉陷等問題。據介紹,中線工程通水以后,邱縣全縣用上了南水北調水,通過水源置換,有效減少了地下水的開採使用,涵養了地下水源。

據統計,自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以來,中線工程累計輸水超340億立方米,惠及沿線 24 個大中城市及130多個縣,直接受益人口超過 6700萬人,經濟、生態、社會等綜合效益發揮顯著,極大地緩解了北方水資源短缺狀況。(記者 唐婷)

(責編:王艷、李忠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