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新委員:多方協同促進 東北民豬種源保護

2021年03月05日07:43  來源:黑龍江日報
 

  “民豬原產於我國華北地區,約300年前引入東北。經長期雜交選育,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東北民豬種群。東北民豬具有繁殖性高、抗逆性強、耐粗飼、肉質好、雜交效果優良的特性,歷史上一直是東北地區的當家品種。”黑龍江省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副主任杜宇新介紹說,我國第一個培育品種哈爾濱白豬、第一個瘦肉型培育品種三江白豬,都是以民豬為基礎培育而成的。但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國外豬種大量引進,使得民豬種源急劇下降。近年來,在國家的扶持下,經科研單位和企業共同努力,局面雖有好轉,但形勢仍不樂觀。

  杜宇新說,東北民豬作為國家級保護地方豬種,是十分寶貴的遺傳資源。民豬的部分必需氨基酸、不飽和脂肪酸和亞麻酸等成分,均為引入豬種的2倍以上。尤以肌間脂肪含量較高、口感香嫩潤滑最為突出。但同“洋豬”相比,民豬在飼料報酬、飼養周期、瘦肉率等方面尚存一定差距。

  “本土種豬的保護和培育,直接關系到我國生豬產業安全和人民群眾的食品安全。但它又是一項周期長、見效慢、外部效應明顯的種質戰略事業,單純依賴市場,很難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對此,杜宇新建議,請國家農業農村部牽頭,結合“十四五”規劃綱要,制訂東北民豬種業振業規劃,並組織東北三省設立民豬遺傳資源保護區(目前全國共有地方豬保護區7個,東北尚屬空白)。請國家科技部牽頭,設立科研專項,加大民豬種質資源研究與創新力度,集中力量、協同攻關,盡快突破瓶頸制約並完善配套技術。請國家有關部門牽頭,設立本土生豬種源保護基金,從進口豬肉稅收中提取一定比例,專項用於本土生豬種源的保護與培育。給予適當政策扶持,引導和支持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東北民豬的保護與開發。

  杜宇新建議,堅持保種、育種、利用協同,企業、科研、政府協力,共同促進民豬資源的保護、研發與利用,確保我國生豬養殖產業安全,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美味豬肉的新需求。(記者 那可)

(責編:王思迪、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