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黑龍江頻道>>地市動態

齊齊哈爾:從紅色資源中汲取邁向新征程的奮進力量

來源:齊齊哈爾市委宣傳部
2021年10月20日11:10 |
小字號

齊齊哈爾是祖國北疆的歷史文化名城,是一片歷經磨難、飽經風霜的紅色沃土,更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英雄城市,無數老一輩革命先烈在這片土地上書寫出輝煌的革命篇章,留下了光輝的紅色足跡和寶貴的精神財富。近年來,齊齊哈爾市積極保護和開發革命遺址,通過開展各類學習宣傳教育活動,引導廣大干部群眾賡續紅色基因、砥礪初心使命、凝聚奮進力量,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近群眾。

深入調研 掌握情況

圍繞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紅色資源旅游開發等主題,多次召開專題工作會議,明確全市各類紅色資源基本情況和開發利用現狀,為下一步更好地開發利用紅色資源打下良好基礎。市文廣旅游局和各縣(市、區)通過史實考証、史料搜集等方式,全面梳理、分類整理,逐一完善遺址遺跡的分布圖、路線圖,“一址一檔”建立紅色檔案。據統計,全市共有23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7處國防教育基地、49處不可移動文物入選黑龍江省首批革命文物名錄,在全省居於前列。

做好修繕保護規劃

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堅持修舊如舊、保留原貌、防止建設性破壞,採取“一地一策”的保護措施,多方籌措資金,系統地推進革命文物保護工程。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組織西滿革命烈士陵園整理西滿英烈紀念館館藏革命文物,對館藏文物重新貼簽統計,並登記造冊。整理統計后,現西滿英烈紀念館內館藏文物共1531件,成為“永不磨滅的紅色記憶”。堅持“一盤棋”思想,將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納入全市“十四五”規劃,融入經濟社會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推動紅色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傳承弘揚。

組織完善資料匯編

對市域范圍內革命歷史資源進行再挖掘,廣泛收集現存遺址的歷史資料和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跡,相繼完成了《中共齊齊哈爾歷史讀本》《黑土地的紅色故事》等一批具有歷史性、知識性和可讀性的書籍,配合做好《中國共產黨黑龍江歷史》叢書的編撰工作,將齊齊哈爾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詩,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涌現出來的突出成就、優秀人才載入史冊,為傳承活化齊齊哈爾紅色資源奠定了堅實基礎。

廣泛宣傳宣講,激發紅色精神的凝聚力。充分發揮現有紅色資源在服務黨史學習教育和“永遠跟黨走”群眾性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四史”宣傳教育中的獨特優勢和作用,進一步挖掘講好本地紅色經典故事,引導干部群眾在聆聽紅色故事中感悟紅色精神、牢記初心使命。

深入機關單位重點講

市級領導率先垂范,帶頭走進西滿革命烈士陵園緬懷革命英烈,傾聽革命故事。全市各級黨組織紛紛跟進,通過舉辦封閉讀書班、中心組學習會、交流研討會等方式,邀請專家、學者、場館講解員宣講紅色故事,推動紅色故事進企業、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市委黨校推出《中國共產黨一百年》《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文化擔當》等15個專題,將其納入主體班的必修課程,統籌用好全市紅色教育資源,開發地方黨史課程,推動地方黨史教育內容進教案、進課堂、進頭腦。拜泉縣充分發揮黨建工作“三會一課”的制度作用,將中國共產黨歷屆代表大會、龍江“四大精神”等作為各級基層黨組織書記講黨課的參照內容,向廣大黨員干部講解,通過重溫紅色歷史、紅色故事,夯實全體黨員干部“辦實事、開新局”的思想基礎。

依托紅色場館現場講

充分利用紅色舊址、革命遺址、國家工業遺產等場所,因地制宜設計“聽、看、講、議、訪”等豐富多彩的特色宣傳宣講活動,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引導干部群眾在實際體驗中感悟歷史巨變。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全市共開展黨史宣講活動2700余場,各類紅色場館累計參觀人數達50萬人次。克山縣先后組織20多所學校、4500多名師生代表在毛岸青紀念館重溫入黨、入團誓詞,參觀紅色教育基地,追憶革命精神,接受紅色教育的洗禮。

搭建全媒體平台聯動講

利用市級多媒體平台構建有聲有色、豐富多彩的立體宣傳模式,深層次挖掘紅色資源背后的紅色故事、蘊含的紅色精神,縣(區)級融媒體中心也積極向群眾宣傳地方紅色資源。同時,積極運用個性化制作、可視化呈現、互動化傳播等方式開展宣傳教育,將齊齊哈爾紅色文化相關影像資料、文字資料制作成微視頻、有聲讀物等,通過電視、廣播以及微信、微博進行播發。部分展館利用VR、AR、全息影像等技術開設線上展覽館,完成數字化展館建設,實現了720°全景網上觀展。市新聞傳媒中心聯合有關單位攝制推出《豐碑》《紅色經典鑒讀》《紅旗漫卷》等欄目,將優秀的紅色故事宣講視頻制作成10分鐘的“微故事”,引領全市黨員干部重溫紅色記憶,回眸百年輝煌,凝聚精神力量。鐵鋒區檢察院引入“黨建+VR”模式,推出“智慧黨建”VR學習機,打造“參與式”“互動式”“沉浸式”紅色教育基地的數字化黨史學習 平台,使黨員干警足不出戶即可實景式學黨史。

立足選題 搞好文藝創作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市縣兩級舉辦群眾性文藝演出193次,觀看人數2.6萬人次。深入挖掘黨史資源、紅色資源,創作推出一批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音樂劇《濕地深處》以“中國環保烈士第一人”“中國第一位馴鶴姑娘”徐秀娟一家守鶴護鳥的故事為藍本,謳歌了兩代守鶴人愛崗敬業、艱苦奮斗、執著向前的時代精神,將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價值觀念以舞台藝術的多維表現形式展示出來,該劇代表黑龍江省參加了全國第六屆少數民族文藝匯演,好評如潮。

抓住重點 加強青少年教育

將紅色場館資源嫁接、轉換、融入青少年紅色教育中,將資源優勢有效轉化為育人動能,以區域的紅色底蘊滋養青少年的紅色基因。 各學校主動將“四史”學習教育、龍江“四大精神”融入教材,結合拓展本地紅色文化內涵,從青少年思想、認知、經歷等客觀實際出發,開發出《信仰的力量》《改革開放富起來》等一批教育融合課,打造學習教育“第二課堂”。依安縣、甘南縣將紅色文化與青少年閱讀活動深度融合,以本地英烈人物、時代楷模和重要事件為主線,編創出《依安故事繪》《甘南紅色印記》等適合青少年的紅色文化讀物,進一步豐富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教材。各地各學校還結合實際,推出集歷史性、教育性、體驗性於一體的紅色研學路線,青少年在實踐體驗、參訪學習中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融合實踐 助力鄉村振興

將紅色旅游發展納入全市規劃中,明確文化挖掘、保護建設、合理開發、落實保障等各項任務。各地各部門依托生態資源優勢,深挖紅色資源,融合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打造適合周邊群眾一日游、半日游的旅游線路,剪紙藝術館、黨史一條街、家庭休閑農場、民俗體驗園等地,吸引游客聆聽紅色歷史,了解農耕文化,感受幸福生活。積極建立鄉村黨校,對鄉村黨員群眾進行“沉浸式”紅色教育,把紅色基因牢牢植入人們思想中。同時組織由高校專家、村書記、“老把式”組成的講師隊伍,針對農技指導、科學種田、扶危助困、答疑解難等方面提供志願服務,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助力鄉村振興。(徐偉東、黃祎)

(責編:李佳慧、王思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黑龍江:中華大糧倉 糧食產量連續十年全國第一04:33
  • 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迎來今年第一場雪00:33
  • 黑龍江這百年03:0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