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設銀行佳木斯富錦支行:從“北國糧都”走出來的“富錦模式”

人民網哈爾濱9月5日電 黑龍江省佳木斯富錦市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綠色食品主產區,享有“黑土綠谷”“北國糧都”等美譽。豐富的農業資源、巨大的產業潛力讓扎根這片熱土的中國建設銀行佳木斯富錦支行鉚足干勁,找准服務鄉村振興發力點,探索獨具特色的“富錦模式”。
中國建設銀行黑龍江省佳木斯富錦支行工作人員深入田間地頭調研。中國建設銀行富錦支行供圖
深耕鄉村治理“試驗田”
翻看中國建設銀行黑龍江省佳木斯富錦支行的經營業績——全口徑存款余額17.41億元﹔各項貸款余額13.62億元,同業四行第一、佔比47.63%,其中個人貸款余額同業四行份額高達78.59%。“裕農通”服務點發展到205個,累計投放惠農貸款44.3億元﹔“三資”管理平台覆蓋至267個行政村﹔114戶托管主體入駐土地托管平台,承接資金5.5億元……
近年來,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中國建設銀行黑龍江省分行以“智慧鄉村”2.0“3+3+1+N”鄉村振興金融綜合服務新思路、新格局為引領,立足區域資源稟賦,積極投身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壯大、提高農民收入、加強鄉村治理、助力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並以佳木斯富錦市為“試驗田”成功打造出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富錦模式”,即以村集體賬戶全覆蓋為基礎、以搭建“三資”管理平台和“土地托管”平台為依托、以推廣特色信貸產品為支撐的安全、高效、便捷的產業支持、農民服務、鄉村治理模式,讓鄉村資金使用更加陽光、透明,為防范基層腐敗問題提供了數字化工具,有效解決了托管主體與托管農戶相互不信任的問題,為重塑鄉村信用體系、改善基層治理水平、助力農民增收致富貢獻了“建行方案”。
打磨務實為民好口碑
為了讓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建行的金融服務,建設銀行富錦支行“張富清金融服務隊”一直奔走在鄉間路上,有時忙到沒有時間吃飯,自帶方便面、火腿腸在農戶家借點熱水就解決了一頓午飯。久而久之,建行人吃苦耐勞、服務村民的形象便傳為佳話。
建設銀行富錦支行“張富清金融服務隊”深入農村農戶上門服務。中國建設銀行富錦支行供圖
有了科技的加持,農戶僅憑一部手機就能輕鬆在線貸款,有什麼不明白的,隻要加入農戶微信群,“疑難雜症”迎刃而解。通過堅持不懈地努力,建行惠農貸款方便、快捷的形象深入農民心中。“今年,已經是我在建行貸款的第四個年頭了,每年建行都能給我提供充足的貸款,到賬快、利息低。手裡有錢了,收成也就有保障了!”富錦市錦山鎮世一村農戶楊啟峰說道。
提升“雙向奔赴”幸福感
激活鄉村發展引擎,短期靠政策,中期靠項目,長期靠環境。建設銀行富錦支行在以“富錦模式”賦能鄉村治理、優化信用環境的同時,帶動多項業務聯動發展,價值創造能力全面增強,員工也在職業生涯和薪酬收入“雙豐收”中提升了獲得感和幸福感。2022年,建設銀行富錦支行榮獲中國建設銀行“五一先鋒號”,員工人均工資五年間增幅高達82%。“富錦模式”在富了農戶、壯大村集體的同時,也涌現出一批批出彩的“好員工”和“新農人”。
“農民的作息時間是睡得早、起得早,每天四五點鐘起床,大家就會在微信群裡討論、交流、提問題。特別是到了農貸季,員工基本處於實時在線狀態。每年11月份到第二年4月份是我們集中辦理量最大的時候,經常是‘5+2’‘白加黑’,節假日基本不休,就為了盡力解決農戶的困難,讓他們放心。” 建設銀行富錦支行客戶經理劉乾利每每談到助農服務都激情滿溢。
作為富錦市硯山鎮恆山村久發家庭農場建行“裕農通”服務點的業主,李彩虹實現了從一名普通農民向知識型“新農人”的華麗轉身。“別看服務點地方不大,每天迎來送往的人可不少,老鄉辦繳費、社保醫療業務再也不用往城裡跑了。我本身文化程度不高,但建行讓我去參加了業主培訓班,沒想到圓了我的大學夢。回來后,我一直把結業証書放在服務點最顯眼的地方!”李彩虹自信滿滿地展示她在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學習成果。(韓婷澎、秦薏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