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近两年,哈尔滨在城市建设方面做了哪些民生实事?
哈尔滨市副市长王沿民: 城市建设工作与民生关联紧密,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解决群众最急、最忧、最怨、最盼的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在改善群众居住、出行条件,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等方面聚焦发力,集中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一是在住房保障方面。我们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重点面向中低收入困难群体,不断加大住房保障力度,通过实物保障和货币补贴并举的方式,为全市2.2万户困难家庭提供了住房保障。同时,我们把推进棚户区改造作为改善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居住条件的重要抓手,近十年来先后完成199个棚户区改造项目,改造各类房屋面积1298万平方米,涉及居民18.3万户,全市人均居住面积由2008年的23.6平方米达到2018年底的38平方米。今年,我们还将以影响城市环境、群众改造意愿强烈的棚户区为重点,再启动31个项目,惠及居民1.1万户。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推动,逐步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真正做到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在着力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的同时,针对长期以来群众反响强烈的产权证办证难这一突出问题,我们下定决心彻底加以解决,研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对全市历史遗留的359个项目分类提出解决办法,集中会签,分批办理,使26.5万户居民的固定资产权益得到保障。
二是在交通出行方面。围绕为群众创造更加方便快捷的出行条件,近两年来,哈尔滨市全力推动高铁、地铁、城市快速路、微循环道路等交通设施项目建设。哈大、哈齐、哈佳、哈牡高铁陆续开通;地铁三号线一期、一号线三期相继投入运营;铁顺街、和谐大道、职工街、滨北桥、城乡路高架桥等249个路桥项目相继建成通车,城市交通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同时,通过优化公交线路,两年更新公交车辆2090台,建设候车长廊1393个,设置公交电子站牌2256个,实现三环以内城区全覆盖,让百姓公共交通出行更加便捷、舒适。
三是在公共服务保障方面。重点围绕满足群众功能需求,提高群众生活品质,补齐民生短板,系统推进城市供水、供热改造工作。陆续启动全市324处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工作,先期解决“吃水难”小区25个,涉及居民1.1万户,同步整合散小泵站,在解决吃水难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供水质量。加快推进集中供暖改造,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利用两年时间集中拆并小锅炉2600余台,拆除烟囱824个,二氧化硫年减排8000吨、烟尘年减排16万吨,新增集中供热能力近5000万平方米,将近60万户居民纳入集中供热范围,全市集中供热总面积达30574.6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5%。持续推进天然气源网建设,全市供气管道总长度达到3400余公里,天然气用户195万户,普及率达到97%。
四是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生态城市。近两年,围绕城区“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新植树木30.6万株,新建改造外滩湿地等公园游园24个,形成公园绿道37公里,全市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0.5平方米,群众休闲娱乐空间进一步扩展。完成8条段、89公里的黑臭水体专项整治任务,启动城区水系治理工程,加快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置设施建设,城市水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立足提高城市垃圾处理资源化利用率,优化垃圾厂布局,启动哈尔滨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规划重编工作,松北呼兰垃圾处理场填埋区建成投用,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城区114个街道办事处、233个小区推行垃圾分类试点,大力倡导绿色环保生活新时尚,群众对垃圾分类的认同度不断增强。
五是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方面。通过深入开展“美丽城区创建”活动,大力推进拆违治乱。对2000余个小区的外挂线进行清理整治,清理废品收购站1000余处,结合打通消防通道拆除各类违法建筑7988处、189万平方米,拆除违规设置、影响市容的广告牌匾4500余处,持续整治下道、外溢、超时经营等市场摊区乱象,取缔露天烧烤3300余处,新建城区公厕400余座,城市环境更加干净整洁。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持续加大力度,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努力让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惠及百姓民生。
问:哈尔滨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采取了哪些务实措施?
哈尔滨市副市长黄伟: 哈尔滨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改善营商环境的工作部署,始终秉持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的工作理念,积极推动简政放权、提升服务质量,全市营商环境得到了持续改善。
一是围绕审批提速优化环境。结合全市一把手走流程工作的开展,与先进地区对标对表,持续优化办事流程。比如,企业开办时间由11.5日压缩至2日内;工程建设项目实现并联审批,最短的招拍挂工业仓储项目审批为38天,最长的核准类非工业项目审批为87天,跻身全国领先行列。哈尔滨新区试行“承诺即开工、领证即营业”,创造了标准地审批和企业开办新模式。
二是围绕便民服务优化环境。积极推行“一次告知、一次申报、提前介入、协同办理”的新模式,实现申办人只到一个窗口,只填一张表,最多跑一次,即可办成事,目前已有12116个事项实现了最多跑一次。全面清理奇葩证明,取消13类45项基层社区出具的无谓证明。加速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成了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连通的标准化政务服务平台,开通网上办理事项12126个,网办率91%,“不见面”审批事项1069个,提高了群众办事便利度。4月份,国务院组织32个重点城市网上政务能力评估,哈尔滨市名列第十。
三是围绕“办事不求人”优化环境。作为全省试点,哈尔滨聚焦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堵点”“痛点”问题,选择与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重点领域和高频事项,于5月初公布了第一批100项“办事不求人”事项,同时公布了操作指南、办事流程及监督电话。接下来,我们将陆续推出“办事不求人”事项清单,我们的目标是让“办事不求人”覆盖所有政府审批和服务事项,使“办事不求人”成为一种日常习惯和行为规范。
尽管哈尔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来哈投资者都认为哈尔滨市的发展环境与以前大不一样了,甚至让人刮目相看。但是,与上海、深圳、杭州、厦门等先进城市相比,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争创东北领先,全国前列,有创新、有特色的营商好环境。
问:哈尔滨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如何在全省全市振兴发展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哈尔滨市委常委、哈尔滨新区党工委书记高大伟: 国家级新区,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作为全国第16个、也是唯一一个以对俄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哈尔滨新区承载着的“三区一极”战略定位,同时肩负着“舒解主城区功能、推动南北互动发展、实现职住平衡、打造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化新城区”的历史使命。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哈尔滨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新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从高质量发展入手,只争朝夕、真抓实干,努力在五个方面走在全省和全市前列。
一是高站位认识,在解放思想抓落实方面走在前列。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省市的战略部署,是推动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我们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及解放思想大讨论,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坚持站在“新区建设是事关现代化新龙江建设的历史工程”的战略高度来谋划新区发展,站在全省全市的发展大局中推动新区发展,以实际行动把 “一江居中、南北互动、两岸繁荣”的战略部署落实到位,确保“一年一变化、三年大变样”。
二是高起点规划,在强化规划引领、突出刚性执行方面走在前列。我们将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和龙江特色,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空间格局、要素支撑和配套体系。全面落实好新区总体规划,做好详细规划,以及产业体系、生态体系等专项规划,彰显城市风貌,加快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的新城区,真正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
三是高效能改革,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方面走在前列。哈尔滨新区的“新”,首先要体现在体制机制新上。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坚持先行先试、敢闯敢试,继2018年实施104项改革后,今年梯次推进101项改革任务,特别是在承接省市下放事权,发展“飞地经济”、深化“一门、一窗、一网、一证”等“四个一”改革、实行“承诺即开工”和“办照即营业”、新型产业用地M0供地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创新制度安排,下好释放发展活力的“先手棋”,为全省全市的改革创新提供范式。
四是高标准建设,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走在前列。突出抓好大项目特别是产业项目建设,确保97个市重点项目和7个省百大项目全部开复工,完成年度投资超100亿元,切实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提升科技成果孵化转化能力,努力把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五是高水平开放,在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方面走在前列。聚焦中俄全面合作重要承载区的功能定位,主动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重点打造金融、科技等七大合作平台,全方位提升新区对俄合作承载能力。积极争取更有力的对外开放政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国内资源配置和市场开发。
总之,通过积极努力,新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将力争继续领跑全省全市,成为全省全市经济发展的动车组。在省市的支持下,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新区意识、弘扬新区精神、凝聚新区力量,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动新区高质量发展,为推动全省全市振兴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向伟大祖国70周年华诞交上一份优异的答卷!
问:最近我们关注到市里发布了“雏鹰计划”政策,您能否介绍一下“雏鹰计划”的实施背景和预期效果?
哈尔滨市副市长智大勇: 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智大勇。“雏鹰计划”是哈尔滨市政府为贯彻落实“科教强省”战略,激发创新创业内生动力,培育新动能推动哈尔滨市高质量发展的一项举措。
“雏鹰计划”政策的出台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是吸引留住人才的需要。2017年以来,全国各地展开了新一轮“人才争夺战”,各城市接连出台优惠政策,充分吸引和有效利用人才。哈尔滨市科教资源富集,科技人才众多,拥有两院院士36人,科技人员4.34万人,在校大学生60多万人,每年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接近20万人,迫切需要出台有效举措,通过“固巢留凤”和“筑巢引凤”,让更多人才集聚在哈尔滨、创业在哈尔滨。
第二,是促进就业的需要。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为贯彻落实上级工作部署,做好新时期就业工作,我市需要通过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鼓励和扶持更多科技人员成为创业者,在实现自身就业的同时,吸纳带动更多劳动者就业,发挥创业的就业倍增效应。
第三,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哈尔滨市拥有哈工大、哈工程、703所、49所等一批国内知名校所,在人工智能、水下装备、舰船动力、传感器等领域,已储备形成一批先进技术和成果,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手段,调动和激发校所科研人员在我市创办科技企业的积极性,促进校所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基于这些考虑,今年5月份,哈尔滨市启动实施了“雏鹰计划”,采取市财政无偿资金资助的形式,鼓励校所科技人员、大学生等各类创新主体在哈新创办科技企业,解决从“0”到“1”的问题。
今年市政府将拿出5亿元对纳入计划创业人员给予30到100万元的支持,力争全年创办科技型企业1000户以上,转化和产生自主知识产权成果1000项以上,吸纳在哈高校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业就业1000人以上,并在今年探索总结的基础上,连续三年培育3000户企业,进而再以孵化器、加速器等促进企业顺利度过“死亡谷”,迅速实现从“1”到“10”、从“10”到“100”进而打造科技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全链条培育体系。
7月11日市委召开了十四届六次全会,明确了哈尔滨市加快构建“4+4”现代产业体系,兆力书记也对如何围绕现代产业体系,打好产业项目攻坚战,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详细的部署。“雏鹰计划”就是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新动能,把成果转化成项目,转化成企业,转化成产业。几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重点产业项目的推进力度,加大对省百大项目的推进力度,加大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目前的省百大项目,如哈工大的“大科学”项目,新区打造的以哈工程大学为主的涉海科技项目产业化的“碧海产业园”都在按计划推进。哈工大老师技术转化的“新光光电”成为科创版首批挂牌企业,也是东北的首家。还有万鑫石墨谷、烯创新材料、工大航博等一批科技企业和产业项目在加快推进,增加新动能。我相信,只要我们扎扎实实推进产业项目,认认真真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哈尔滨市的新动能一定能不断提升,一定能实现更好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