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凤凰涅槃、腾笼换鸟,积极扶持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尽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请问哈尔滨市在落实总书记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方面开展了哪些具体工作?
哈尔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萍: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规划全市产业发展蓝图,2019年,市委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见》,着力发展绿色农产品深加工、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生物医药、特色文化和旅游等4个主导产业,信息、新材料、金融、现代物流等4个优势产业。2020年,全市“4+4”现代产业体系总规模达到6213.7亿元,成为支撑全市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省会龙头带动作用的重要引擎。具体表现为“四个突出”。
一是突出政策引领。构建以联席会议、工作专班和产业链“链长制”为重要抓手的“1+8+10”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机制,配套出台支持产业园区、飞地经济、民营经济以及被誉为“黄金30条”“新驱25条”等一批扶持政策,印发机器人小镇等一批专项规划,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二是突出增量培育。通过开展线上线下同步招商、创新“首席服务员”等产业培育机制,2020年新引进正威新材料等百亿项目12个、深度谋划产业项目100个、推动“4+4”现代产业项目完成投资129.3亿元,占全市产业投资总数的四成以上,中航哈飞成为全市首个超百亿级制造业企业,新光光电成为东北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
三是突出创新驱动。出台“双创”平台高质量发展政策,实施高新技术企业“雏鹰计划”,与哈工大共建“工大智谷”,支持哈尔滨新区、南岗区和哈工大3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发展。2020年,全市新增市级孵化器30家;新增通过国家评价的科技型中小企业2185家,同比增长84.2%;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80户,同比增长45%。
四是突出要素赋能。聚焦金融、人才、土地等核心要素,设立20亿元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安排3.5亿元推出5项科技金融创新产品。出台鼓励来哈就业创业落户政策,加快建设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支持产业园区标准化厂房分栋分层分割转让,允许民营和中小企业弹性确定工业用地出让年限,给予工业项目地价优惠。推动工业企业本地配套率提高2.7个百分点,进一步提升重点装备制造企业成本优势。
问:哈尔滨新区在坚持先行先试、敢闯敢试,切实发挥改革创新引领示范作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哈尔滨新区管委会主任,中共松北区委副书记、区人民政府区长王铁立:坚持先行先试、敢闯敢试,切实发挥改革创新引领示范作用是国家和省市赋予新区的重大使命,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近年来,我们围绕复制—学习—创新—推广,努力发挥辐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目前,梯次推进重大改革措施300多项,1069项政务服务事项中的97.8%得到了完善和优化,“十三五”期间吸引新增市场主体4.2万户,是“十二五”的3.3倍。普华永道按照世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评估,新区营商环境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由90多位跃升至第51位。重点抓了“五个创新”。
一是创新管理体制。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推动出台了《黑龙江省哈尔滨新区条例》,条例的出台为新区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得到国家相关部委的高度评价,构建了行政区、高开区、经开区、自贸区和新区的“五区叠加”的发展新格局。
二是创新飞地模式。创新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圳与哈尔滨对口合作的战略部署,以深哈产业园为载体,大胆探索“飞地经济”,带土移植深圳经验。先后复制招投标评定分离、新型工业用地M0等20多项深圳好的做法。目前深哈产业园注册企业153家,注册资本近70亿元。新区在深圳设立了展示服务中心和招商代表处,成为新区持续学习深圳和服务企业的窗口和基地。
三是创新放管服方式。在全省率先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的基础上,实现97%的行政许可事项集中办理,企业办照实现了1个工作日和“零成本”,审批效率进入全国第一梯队;在全国率先试行“以照为主、承诺代证”,四类小型公共场所实现“拿照即经营、承诺即准入”;在全国首创“一支队伍管执法、队伍之外无执法”的综合执法治理模式,执法效率大幅度提升。
四是创新用人机制。启动用人制度改革试点,5个部门率先实行全员竞聘,打破行政事业、编制内外等身份界限;区管校聘、校长职级制、学校绩效管理三项改革深入实施,彻底打破校长和教师一岗终身制,校长履新率达到31.8%,2名特级校长年薪达50万元。
五是创新开放范式。复制上海等自贸试验区改革经验202项,结合实际推出制度创新案例51项,其中4项推选上报国家商务部,4项入选省级自贸区创新案例。特别是黑龙江省刚刚颁布的第3号政府令,调整赋予哈尔滨新区和自贸试验区省级行政权力事项,再次为新区赋能。
下一步,新区将继续以加快发展倒逼改革创新,以问题为导向,不断选取改革创新的样本,加大先行先试、敢闯敢试的力度,发挥好改革创新的引领示范作用。
问:政务服务办事流程如何像“网购”一样方便快捷?
哈尔滨市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局长孙蕊:“网购”之所以给老百姓方便快捷的印象,关键在于其平台不断升级、流程不断优化、数据充分共享、服务不断完善,这些都值得我们在改善政务办事流程的实际工作中借鉴。具体来讲,我们持续在做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平台建设。就是要建设一个优质高效的网上政务平台,让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在窗口能网办,在手机能“掌上办”,在各个政务大厅设置服务终端能“自助办”,利用银行服务网点还能“就近办”,而且现在已经走出哈尔滨实现了“跨省办”。比如,哈尔滨40项医保、社保等高频事项,在海口、三亚等城市500多个网点都能办。哈尔滨市在国务院对32个重要城市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评价中位列第六,政务服务信息化水平步入全国先进行列。
二是流程优化。让办事环节、要件数量、办理时限等要素“减无可减”“压无可压”。近年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持续对标全国最优,动态开展流程再造。去年底,经第三方评估,市级政务服务办事环节精减到最优,要件总数压减了15.9%,总办理时限压缩了22.5%,全市对标比优已形成制度,每个季度动态比对,持续优化。哈尔滨市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工作经验在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简报》刊发推广。
三是数据共享。让数据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让群众少跑腿。哈尔滨市坚持数据“共享是原则,不共享是例外”,唤醒沉睡数据资源。“一体化”政务平台先后接入公安、民政等20多个部门专网系统,公布200类政务共享数据清单。近一年,全市70多个部门通过使用身份、婚姻、养老、不动产等跨部门数据共享应用800余万次。
四是服务创新。让群众真切感受到网上办事的舒适。我们正在下大力气改善“网上可办率高而实办率低”问题,努力从“网上能办”“网上好办”迈向“网上办得愉快”“群众喜欢网办”。我们在拓展平台功能、打造友好平台界面、丰富场景应用上持续发力,全国首创了可精准查询和跨平台共享的“政务简码”,上线政务服务“APP”极简版;推出视频版办事指南“秒懂政务”,将文字版办事指南升级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视频画面,让群众“秒懂”办理流程。
我们会持续努力,让哈尔滨的老百姓体验到越来越方便快捷的政务服务。
问:政府如何做群众和企业的“服务员”“贴心人”“知心人”?
哈尔滨市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局长孙蕊:做群众和企业的“服务员”“贴心人”“知心人”是我们各级政府的一贯追求。随着时代的进步,群众和企业的需求不断升级,我们的政府服务工作也必须面向新需求,实现新突破。我们正在做的努力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是突破“行政”视角,由想当然“端菜”变成由群众按需求“点菜”,做好群众和企业的“服务员”。立足群众和企业所想所需,用心用情用力提供更多有温度、有速度、有深度的服务。大到推出一项政务体制机制改革、服务流程优化,小到一个操作规范出台、办事指南制定,都要从方便企业群众办事去想问题、定方向、作决策、谋举措。
二是搭建沟通平台,做好群众和企业的“贴心人”“知心人”。比如,我们以开展“哈营面对面”活动为平台,及时倾听企业声音,回应企业诉求,解决企业发展难题,特别是营商环境方面遇到的问题。目前,我们坚持每月组织一次“哈营面对面”,活动已经形成制度、走向常态化。对企业代表提出的问题和困难,建立台账逐项销号。
三是深化“办好一件事”改革,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政府集成高效服务。我们所说的“一件事”是指需经过政府多部门、多层级办理的事项,通过流程再造后在一个窗口一次办成。这实际上也是放管服改革的一项举措。目前,我们已经推出了如“我要开饭店”“我要开幼儿园”等60项“一件事”清单目录。通过对10个“一件事”标准范本的测算,实行“办好一件事”集成服务后,环节累计压缩近50%,要件累计精简超过1/3,办理承诺时限累计缩减44%,跑动次数累计减少65%。
四是探索“极简审批”模式,推动政务服务深层次变革。这种“极简审批”模式是以信用承诺制为基础,也就是说,如果主要材料齐全,申办人承诺政府即审批。全面推开“极简审批”后,哈尔滨的政务服务整体水准将进一步大幅跃升,能更高质量地满足企业群众的实际需求。
问: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我们知道,十八大以来,哈尔滨始终把抓产业、上项目作为实施新战略、实现新跨越的着力点和突破口,集中力量,全力推进。请问通过近年来的创新实践,哈尔滨在产业项目推进方面有何进展?取得了哪些成效?
哈尔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萍: 项目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和“强引擎”。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振兴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快推动哈尔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实施产业项目提质增效三年攻坚战,集中力量抓好一批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对地方贡献高的大项目、好项目,进一步为经济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强弱项夯实了产业基础。主要呈现出四大特点。
一是投资规模更大。十八大以来,全市累计推进重点产业项目1945个,完成投资4866.9亿元。其中,中小型燃气轮机、东安汽车发动机等208个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完成投资2332亿元,占全市投资总数的47.9%;融创文旅城、华南城等一批百亿项目竣工运营。
二是项目质量更高。十八大以来,全市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项目1081个,完成投资1284.2亿元。工大激光通信、航天海鹰钛合金等一批新技术、新材料项目建成投产,正威新材料、飞鹤产业园、阿城钢铁产业园等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加速建设,哈尔滨大剧院、传化智能公路港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竣工运营。
三是集聚效应更强。遵循产业布局和园区功能定位落项目,全市近80%的新开工工业项目落户到产业园区,四个国家级开发区的产业项目数量和投资占全市比重分别达35.3%和36.5%,“4+4”现代产业体系项目1048个,占比达53.9%,高端装备、绿色食品、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等产业完成集群发展布局。
四是服务举措更实。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认真落实重点项目市领导包保、工作专班、问题三级协调会办、数据云平台管理“四项服务机制”,加快推进项目审批、土地供给、资金保障“三大要素”保障改革,先后出台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优化工业用地供应管理等一批政策意见,市政府出资50亿元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等4支项目基金,争取国开行安排300亿元项目融资资金,推动1200个政务事项办理时限、要件和方式达到全国最优水平,哈尔滨市建设项目审批改革被列为全国典型,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居东北地区首位。
问:一座城市的每一次跨越发展,每一次成功转型,都离不开创新赋能这个动力之源,那么,请问哈尔滨新区是如何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如何打造振兴发展新引擎的?
哈尔滨新区管委会主任,中共松北区委副书记、区人民政府区长王铁立:新区获批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围绕打造新引擎,持续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创新的政策和产业政策。主要是做到“六个坚持”。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聚焦产业。统筹编制新区“十四五”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及水电气热等专项规划,形成系统的规划体系。在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打造产业新生态的同时,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着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实施总规划师制度,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环境,为产业发展做好基础配套、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坚持园区承载,壮大产业。根据不同园区的功能定位,量身定做专属政策,形成了“6+8”的产业园区发展新格局,每个园区都有自身的特色,有符合园区发展需要的政策。着力发挥大学大所的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光电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等形成了独特的技术特色和产业特色,以专业的服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坚持招才引智,培育产业。围绕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链、构建创新链,连续两年协议引资额“超千亿”,招商引资项目数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引进正威新一代材料产业园等产业项目337个,协议引资额超过4000亿元,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四是坚持政策引导,扶持产业。先后出台了黄金30条、新驱25条、助企上市10条等系列政策,受到企业的好评。下一步我们还将不断推出升级版,围绕企业的需求、产业的需求不断推出新的政策,构建包容、公开、透明的政策体系和政策环境,打造最具竞争力的新区。
五是坚持亲商安商,保障产业。树立“企业是衣食父母、产业是安身立命之本”的发展理念,由“管理中体现服务”向“服务中体现管理”转变,重点企业由区领导带头包保,企业评价问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六是坚持诚信立区,服务产业。敢于直面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积极兑现对企业的承诺。建立多个企业服务中心、招商引资集团、政策兑付中心,近几年已兑现扶持政策20多亿元,惠及企业近200家,努力打造良好为企业服务的氛围。
哈尔滨新区的建设发展离不开省市的指导和关怀。目前,新区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和窗口期,还需要大家的关心和关注,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好国家、省、市的战略部署和工作要求,不断地把改革创新推向深入,培育新的增长极,完成国家和省市交给的任务,为省市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