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刚才我注意到,文力书记特别提到,要提升环境创建水平,让七台河成为创业就业的高地。近几年,我们看到一批大项目“跨过山海关直奔七台河”,能否具体介绍一下七台河市如何做到吸引企业来市投资,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何新举措呢?
七台河市委常委、副市长刘国华:近年来,七台河市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增活力,通过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增能力,实实在在地把打造好环境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放在首位。特别是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始终坚持“一切围着企业转、一切围着项目干”的理念,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把服务寓于管理之中,让市场主体和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一是以“诚心”相待。主要是把我市的“家底儿”摸清,结合我市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谋划确定出以生物医药、煤化工、石墨新材料等为主的“六大产业”,找准谋划的产业链、延伸的产业链、补足的产业链。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党政部门的一把手带头进行项目对接、进行产业推介,实实在在地把我市的情况告知给各位企业及投资人。北京泰银集团投资我市的联顺制药项目,就是被我们的真心实意打动,最后决定把项目落地在七台河,实现了“跨过山海关、直奔七台河”落地超百亿项目的历史性跨越。
二是以“政策”助推。为了给企业更好的发展支持,我市以“打造政策洼地、建设经济高地”为目标,制定出台了系列的“黄金十条”政策,为招商引资项目落地铺平道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产业项目并联审批时限由109天压缩至32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实施告知承诺制和“一窗受理”,审批时限为最长79天、最短27天;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天以内。深度清理行政审批事项,法无规定的全部取消,市本级审批事项精减到635项,同比减少410项;市本级审批环节行政事业费实行“零收费”,土地使用税降至全省最低,环评、安评、文物、矿产压覆、地质灾害等14项中介服务费全部由政府买单。
三是以“服务”保障。坚持专班推进,建立“直通车”,当好“店小二”,为“建得好”提供最强保障。全面推行“一会三函”、容缺审批,“绿色通道”,开展集中审批会战,落实前期手续,除涉安涉环项目,确保项目最短时间开工。围绕项目建设需求,采取菜单式、组团式、代办式、驻点式、直通式服务,切实发挥服务专员职能,目前我市共有项目建设首席服务员65名,服务专班6个,全力服务92个大项目,其中省级重大项目20个。为加快地方配套支持项目建设,2019年以来,争取各类资金48.7亿元,落实亚行贷款9781万美元,为百大项目发放贷款7.6亿元。
问:众所周知,七台河是一座资源独特的工业城市,近年来,七台河加快资源城市转型发展,着力构筑起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新格局。那么,迈向新征程新阶段,七台河在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上将如何谋篇布局?可否介绍一下当地的发展方向与实现路径?
七台河市委书记王文力: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七台河市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从党史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继承和发扬我市特有文化底蕴,拿出十足干劲、百倍努力,推动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
具体来说,就是“坚持一条主线、提升两个水平、发展三大产业”,打出高质量转型发展组合拳,努力建设宜居宜业美丽幸福七台河。
坚持“一条主线”,就是坚持高质量转型发展这条主线。“十四五”时期,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努力实现“十四五”转型发展新突破。 提升“两个水平”:一是提升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水平。今年全市重点项目92个,开复工项目51个。省“百大项目”开复工率达到83%,完成投资14.75亿元,投资完成率38.3%,双指标超全省平均水平。“十四五”时期,我们将依托再生资源、江河、煤化工、新材料等8个产业园区,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大力引进一批财源型、立市型大项目好项目,力争到2025年百亿级企业达到5户,延伸煤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产业链,推动城市转型发展。二是提升营商环境创建水平。我们按照省委提出的“能力建设提升年”要求,坚持“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系营商环境”,全市域、全方位地优化营商环境。概括起来,就是让企业办事更省心,让群众办事更方便,让政府监管更高效,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让七台河成为创业就业的高地。
发展“三大产业”:一是巩固煤炭基础产业。加快35处矿井提能改造步伐,推进宝泰隆一矿、二矿、三矿项目建设,支持龙煤七矿公司增产增效,尽快释放煤炭优质产能,到2025年煤炭产能达到2475万吨。推动煤及煤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巩固七台河市煤化工产业在全省的排头兵地位。二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我们要用好这个政策牌,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园区为依托,推进再制造产业智能化提升,朝着研发高端化、生产数控化、管理数字化、销售网络化阔步迈进。三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石墨烯新材料产业,依托宝泰隆、万锂泰等新材料骨干企业,加快推动石墨烯精深加工业规模化发展,力争到2025年产值达到100亿元。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依托煤化工副产氢气产能优势,以氢燃料电池车应用为重点,加强与哈电集团等央企的合作,率先布局氢气制取、加氢基础设施、燃料电池及应用产业,力争打造“龙江氢城”品牌。积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依托联顺制药、中瑯生物等项目,加快生物发酵和中医药产业布局,力争到2025年,把生物医药产业培育成支柱型产业,形成道地“寒地北药”产业特色。
问:我们都知道七台河有一张响亮的名片——“冬奥冠军之乡”。杨杨、王濛、孙琳琳、范可新等10位冬奥和世界冠军都是来自七台河,那么作为一座有着冠军基因的城市,七台河将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助力2022年北京冬奥会?
七台河市副市长、民盟七台河市委副主委王婷:七台河市是一座手握秒表的城市,拥有“中国冬奥冠军之乡”的城市名片。七台河市先后向国家、省培养和输送了杨扬、王濛、孙琳琳、范可新等10名冬奥和世界冠军,获得世界级金牌173枚,其中冬奥会金牌6枚,15次打破世界纪录,获得国家级金牌535枚,累计向国家和省输送优秀运动员326人次。目前,全国冬季运动项目共获得的13枚冬奥会金牌中,黑龙江籍运动员荣获9枚,而七台河籍短道速滑运动员就获得6枚,占全国冬奥会金牌总数的“半壁江山”,占全省2/3,七台河市“冬奥冠军之乡”的美誉实至名归。由于七台河市在冰雪运动方面的项目基础及出色表现,被国家体育总局列为“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国家短道速滑体育训练基地”。
七台河市充分发挥后备人才基地、短道速滑体育训练基地的作用,竞技体育工作取得新成果。主要体现在:一是入选国家队的运动员数量创新高。目前,七台河籍运动员在国家四个冰雪项目(单板滑雪U型池、短道速滑、速滑、跳台滑雪)中共有19人,入选国家队运动员人数达历史最高。二是入选省队运动员总人数倍增。目前,入选省队四个项目运动员共计48人,较2014年俄罗斯索契冬奥会期间增加近3倍。三是七台河籍运动员填补我市冬季运动项目空白。在单板滑雪U型池、速滑等三个项目荣获国家和省级金牌5枚。四是后备人才储备居全国前列。2020年,在原有6所冰雪特色校的基础上增加了5所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在训运动员总人数达442人。五是“省队市办”助力专业运动水平提升。目前七台河市入选黑龙江省短道速滑青年队27人,占比为90%,基于七台河市较好的短道速滑训练基础,创新采取“省队市办”训练模式,省短道速滑青年队已在七台河开展训练。黑龙江省青年队落户七台河,标志着七台河市短道速滑项目由地市级业余训练升级为省级专业训练,肩负起了为国家队培养输送短道速滑优秀运动员的光荣责任。
为更好地助力2022年北京冬奥会,实现“三亿人上冰雪”、争创“全民健身模范市”的目标,七台河市发挥短道速滑项目优势和后备人才储备优势,积极做好优秀运动人才输送和全民冰雪体育事业发展。一是加强优秀运动员选拔。在选材上我们按照“金字塔”结构和“体校融合”模式,立足短道速滑基础教育实际,突出做好运动员品质意志提升,全力做好为国争光意识培养,进一步提升了培养输送高素质优秀运动员的水平,开展备战北京冬奥会以来,共向国家和省输送67名优秀运动员。二是强化人文关怀。对于运动员,尤其是进入国家队的高水平运动员,与家人聚少离多的现实情况,训练和比赛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七台河市建立了国家、省级在训运动员家庭关怀机制,全方位地为运动员排忧解难,让运动员可以全心全意进行训练,为国争光。三是广泛开展群众性冰雪体育赛事活动。近三年先后举办了“赏冰乐雪”大众冰雪系列活动、中小学雪地足球赛等冰雪赛事活动百余次,全市三十余万人次参与到大众冰雪活动中,进一步夯实了七台河冰雪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础。
一座城市的发展和进步,需要精神的力量。七台河市将进一步弘扬“敢为人先,勇争一流”的冠军文化,将其转化为推动七台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奋力开创七台河美好的明天,用扎实的工作业绩助力2022年北京冬奥会!
问:我们看到,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七台河市委市政府开展大量务实工作,一些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到了解决,群众切实感受到了新变化。请问,在“十四五”时期,七台河还将开展哪些工作,深入推进“为群众办实事”?
七台河市委书记王文力: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很好。七台河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经过不懈努力,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勃利县脱贫摘帽,4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856户24245人全部脱贫。新建改造供水管网787.3公里,24小时供水覆盖率由45%提高到100%。完成沉陷区棚户区改造工程,14万居民得到妥善安置。累计投入12.38亿元改善办学条件,三甲医院3家、三级医院1家。兴建市文化中心、冠军馆、禁毒教育基地等大型文化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标准实现十三连增。“平安七台河”建设不断加强,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开工建设,全国反洗钱领域骨干联勤中心投入使用,“雪亮工程”实现城区全覆盖。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扎实办好民生实事,着力补齐民生短板,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体来说,就是要抓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四件事。 一是抓好民生保障。我们要加大民生投入,在就业、教育、医疗、弱势群体救助等民生工作上下功夫,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达到国家班额标准,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立起面向全民、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体系。
二是抓好环境治理。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坚持“清、扫、修、建、管”,大力实施33项治理工程,从小事着眼,从细节入手,着力完善和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力争“半年见成效,一年大突破,两年新提升,三年抓巩固”,彻底改善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三是抓好公共服务。加快交通路网建设速度,实施七桦路改扩建工程,推进饶盖公路七台河过境段改扩建工程,做好牡佳高铁站配套设施建设,融入哈尔滨2小时经济圈。完善供排水、供热、供气系统,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坚决完成主城区4484套、非主城区6531套棚户区改造任务。
四是抓好社会治理。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突出抓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努力推动煤炭企业走出一条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之路。加强社区治理,建立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深化“社区吹哨、党员报到”活动,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矛盾纠纷多元调处化解机制,巩固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创建成果,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和谐、更安全。 总之,我们将聚焦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在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住房、环境、文化等方面,回应百姓关切,着力办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努力让群众的生活越来越红火,日子越过越幸福。谢谢。
问:人们对煤城的传统印象是“灰蒙蒙的”,但我去七台河采访,却感受到了小城市的“高颜值”,我们也了解到,目前七台河市正在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我的问题是,七台河市将采取哪些举措让城市旧貌换新颜,特别是如何将精之又精、细之又细的管理触角,延伸至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细节呢?
七台河市副市长人选陈志:干净整洁、井然有序、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既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也是营商环境的重要标志,更是普惠的民生福祉。七台河市委市政府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突出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开展以交通秩序、公园环境、道路扬尘、背街巷道、环境污染等33项治理工程为重点的综合整治三年行动,着力提升城市颜值,改善人居环境。为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我们在工作中突出 “贴心、迅速、治本”,三个关键词。 贴心——在综合整治过程中,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形式主义、不搞表面文章,贴近群众,倾听群众呼声,重点围绕治脏、治乱、治差、治堵、治污。例如,有的道路“窨井盖”凸凹不平,给群众行车行路带来不便,我们对此进行了专项整治;一些背街小巷卫生环境脏乱差,我们提高保洁频次,延长保洁时间,更换了1900个环保垃圾桶,小到一块路牙石,细到一块布道板,就是要通过这些“小切口”,来推动环境大变化,提高群众生活品质。 迅速——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既要久久为功,又要迅速改观,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坚持起步就是冲刺,33项整治工程全面发力。开展综合整治工作一个多月以来,全市各县区和有关单位迅速行动,上下联动,通力协作,担当作为,攻坚克难,治理各类不规范牌匾广告、乱贴乱画、乱停乱放、占道经营、私搭乱建、噪音扰民等8000余处;栽植树木10.7万余株;新划停车位1500余个;新上智能公交站牌213处,城市面貌迅速改观,干净整洁、井然有序,群众切身感受到明显变化,广大群众也积极主动参与到环境整治中来,主动上手清除小菜园、门前堆放杂物,形成全员动手、全民参与的整治氛围。
治本——城市管理“三分建、七分管”“管重于建”。管好一座城市,表面上是道路干不干净、整不整洁,深层次的问题是城市治理理念新不新、体制机制顺不顺、制度执行严不严。我们坚持“清扫修建管”五字方针,转变工作理念,在治本的体制机制上实现突破。如,大明街是多年自发形成的全市汽配销售和二手车经营一条街,沿街车辆乱停乱放,商户占道经营。我们坚持依法依规严管,又疏堵结合,规划建设占地2万平方米的二手车经营大市场。例如,为解决停车难的问题,我们通过生态停车场与小区绿地相结合的方式,按照1:1比例,配建停车位2266个,有效缓解小区居民停车问题。再例如,为整治城市顽疾“牛皮癣”,我们改变过去只重清理的方式,坚持从源头抓起,组织公安、市场监管、城市执法等部门联合执法,约谈60余家开锁、搬家、广告等公司,“小广告”增量大幅下降,建设室内外广告栏1000余个,形成了“小广告”治理的长效机制。
开展综合整治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通过开展整治,我们的精细化管理触角延伸至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细节,市容市貌明显改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品位提档升级,市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我们将紧紧围绕“半年见成效,一年大突破,两年新提升,三年抓巩固”任务目标,用群众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新气象、新变化,喜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