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鹤岗是资源型城市,请问,在“向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要发展”这一点上,鹤岗是如何贯彻落实的,有哪些进展和成效?
鹤岗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延良:近年来,我们围绕煤炭、石墨、生态三大资源延链、补链、强链,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为鹤岗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支撑。
一是向煤炭资源精深加工要发展。鹤岗煤田已有百年开发历史,煤炭地质储量32亿吨,煤种齐全、煤质优良。我们在做好“煤头”保障基础上,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建成了东北地区最大的中海油华鹤公司煤制肥大颗粒尿素生产基地,构建了煤转电、煤制肥、煤制焦、焦炉煤气制天然气4条产业链,实现多点开花、多链并举,2020年煤化工产业完成产值38.1亿元。下一步,鹤岗市将不断释放优质产能,加快推进煤矿升级改造,力争形成600万吨以上煤炭生产能力。
二是向石墨资源精深加工要发展。鹤岗石墨资源富集,探明矿石量17.31亿吨,具有储量大、品位高、品质好、采选易、应用广五大优势。鹤岗市相继引进了中国五矿、中国一重两家央企,打造了负极材料、石墨烯、超硬材料、尾矿综合利用4条石墨深加工产业链,2020年石墨产业完成产值46.6亿元,一跃成为继煤炭产业之后第二大产业。下一步,鹤岗市将按照庆伟书记将鹤岗打造成400亿产业值的石墨产业集群的指示要求,充分发挥云山这一世界最大天然石墨矿的储量优势,借助鹤岗市列为“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基地”“石墨新材料产业集群城市和产业集聚区”的战略规划优势,在服务体系、发展载体、主流产品三个方面创新升级,为石墨新材料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是向生态资源开发要发展。鹤岗深入实施“生态立市”战略,不断加快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先后成功举办了鹤立湖国际冰雪汽车邀请赛、梨花节、“品·行中国 两极穿越”自驾游等系列活动,“龙江三峡”文化旅游集合区与谕霖射击场共同被评为“黑龙江十大最受欢迎旅游景区”,2020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60万人次。凭借良好的自然生态,完善的医疗康养基础,我们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产业,投资1.67亿元,建设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最大的医养康城市综合体项目,结合旅游民宿、温泉小镇等项目建设,积极打造有生活、有文化、有灵魂的文旅康养,鹤岗市被确定为“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国家医联体试点城市”“国家安宁疗护试点城市”,为涵养康养产业打下坚实基础。下一步,鹤岗市将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逐步拓展养生保健服务模式,全面提供居住、文化、美食、生态“四型”养生产品以及抗衰老服务,将鹤岗打造成集养生、养心、养老于一体的“康养之城”。
问:鹤岗是一座依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城市,开发历史超过百年。纵观历史发展,资源型城市一般是先生产后治理,历史欠账较多。我们关注到,最近几年鹤岗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品质不断提升,现在的鹤岗山清水秀天蓝。能否介绍一下鹤岗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上出台了哪些举措,是怎样逐步恢复绿水青山的?
鹤岗市副市长祝天姝: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两山”理论,深入落实“生态强省”战略,提出了“生态立市”的发展思路,举全市之力打响了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稳步推进。通过这场由“黑”变“绿”的环境转型攻坚战,一座天蓝、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宜居之城正在快速崛起。
一是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我们以蓝天保卫战为核心,通过全面开展散煤污染治理、燃煤设施综合整治,统筹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露天矿山整治、淘汰落后煤炭行业产能、扬尘管控、新能源公交车替代等一系列科学措施,2020年实施供热老旧管网改造45.58公里,拆除废旧烟囱265座,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19%,全市替代减少散煤量约28.5万吨,主城区10蒸吨及以下燃煤小锅炉全面淘汰,大气污染治理成果显著。鹤岗市空气质量逐年提升,2020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天数为359天,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8.1%,PM2.5浓度排名居全省第四,“十三五”期间空气质量综合变化率排名全省第一,实现还蓝天于民。
二是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显著,坚持把水污染防治工作作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市区内两河十四沟统筹实施“清水秀岸综合整治工程”进行黑臭水体治理,通过新建污水管线、河道治理、底泥清淤、岸上生态修复、种植乔灌木等一系列具体措施,2020年经国家住建部认定,共16条黑臭水体治理达到了“长制久清”的目标,全面完成黑臭水体治理任务。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责任体系,强化水资源保护、水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2019年鹤岗市被评为全省唯一的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和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饮用水源和工业水源水质达标率实现两个100%,实现还碧水于民。
三是生态环境修复硕果累累,作为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市,鹤岗市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实施国家储备林培育工程和森林抚育工程,全面推动湿地和林地恢复,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强化退耕还林还湿进度,完成垃圾无害化治理,以绿改黑、以绿护土。已完成森林抚育8000公顷,恢复湿地2716公顷,清运垃圾71万立方米,矿山修复927公顷,建设绿色煤矿23家,萝北云山石墨矿区被评为国家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实现还净土于民。
四是森林城市创建实现突破,鹤岗市积极推动城市绿化和国家级森林城市创建,2020年鹤岗市森林城市创建取得重大成果,46项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国家林草局将鹤岗市推进创森工作经验做法在全国《森林城市建设工作简报》上刊发。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3.63%,城区人均绿地面积15.15平方米。建成各类主题公园12个,全市口袋广场、口袋花园达到46个,城区“15分钟健身圈”基本全覆盖,实现还绿色于民。今年,我们又争取到了黑龙江省唯一的由国家财政部和国家林草局实施的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对巩固鹤岗市生态建设成果将起到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
下一步,在“十四五”时期,鹤岗市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把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紧盯大气污染源治理,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力度,加快推进黑臭水体治理,不断巩固创森成果,加强修复保护生态环境,努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不断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统筹推进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努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美丽鹤岗”和“山水生态名城”。
问:鹤岗域内有龙煤鹤岗矿业公司、龙江森工集团鹤北林业局和北大荒集团宝泉岭分公司,三大省直经济单元同处一个城市,这在黑龙江省并不多见。请问鹤岗市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鹤岗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延良:鹤岗市和三大省直经济单元在资产资源、产业布局、要素配置等各方面都相互交织、相互依存,同命一体、不可分割。在经济上共谋发展,在改革上全力支持。
一是深度融合促进发展。鹤岗市不仅将三大省直经济单元部分领导干部列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促进共谋发展、共商合作。还邀请其党政领导参加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充分听取意见建议,做到思想融合、力量融合,形成了认识高度统一、步伐高度协调,重点工作有效推进、难点工作有序突破、整体工作进展良好的生动局面。
二是联手共促经济发展。我们共同打造了宝泉岭经济开发区、鹤北林业局林产工业园区、粮食仓储加工物流国际园区,以各区域资源优势、项目辐射周边经济发展。共同推进了鹤岗机场、关门嘴子水库、鹤名公路(331公路)、扶贫公路等项目工程,为全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共同组建了鹤岗区域旅游合作联盟,合力打造龙江三峡界江游、鹤北红松母森林生态游等精品旅游线路。
三是全力支持改革发展。倾力支持龙煤鹤矿解困振兴。在支持龙煤鹤矿解困发展上,鹤岗市委市政府责无旁贷,2016年以来,累计帮助鹤矿集团化解拖欠市政府债务2509万元,接收鹤矿退休人员近7.1万人,妥善安置转岗分流人员5805名,发放岗位及社保补贴近5亿元。稳步推进农垦森工系统改革。按照省委“应交尽交、加快推进”的要求,全面承接农垦、森工系统和省直部门政府行政职能。共接收转隶人员3807人。成立鹤岗市宝泉岭政务服务中心,实现政务服务“无缝对接”,得到了企业和群众认可。目前,森工改革通过国家验收获优秀档次,农垦改革完成国家、省自查验收。
下一步,鹤岗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区域协调发展部署要求,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合力推动煤电化能源工业、现代农业和林木加工产业等产业发展,与此同时,联合搞好水利工程、桥梁道路、三供设施等建设工程,与其他三个经济单元共同建设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鹤岗。
问:我们关注到,鹤岗地区水资源丰沛,一直以来,鹤岗市注重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科学治水、依法治水,我们想了解一下鹤岗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有哪些工作举措?
鹤岗市副市长祝天姝:鹤岗市域内有黑龙江、松花江两大水系,多年平均过境水量2954亿立方米,另有梧桐河、嘟噜河等80条中小河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6.0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619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6倍,可以说,鹤岗的水资源非常丰沛。
近年来,鹤岗市深入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兴水新思路,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总要求,科学治水、依法治水,举全市之力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一是坚持“以水促发展”,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开展了灌涝区田间配套、中低产田改造、德龙等大型灌区建设工程,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二是坚持“以水养民生”,实施了北山净水厂移址新建、老旧小区供水管网和水表出户改造,加密水质检测频次,保证了城市饮用水水质安全,同时,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不断巩固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成果。
三是坚持“以水改环境”,对污水处理厂进行了提标改造和扩建,保证出厂水达标排放,实施了城市建成区“两河十四沟”清水秀岸综合治理工程,基本消除了黑臭水体。
四是坚持“以水保安全”,对15座地表水水源工程进行了除险加固,对域内中小河流进行了全面治理,有效提高了防洪能力,保障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
同时,作为全省“百大项目”之一的关门嘴子水库也于去年4月1日开工建设。关门嘴子水库是一座集城市供水、农业灌溉、防洪蓄水、水力发电等功能于一身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总库容4.03亿立方米,是鹤岗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保障鹤岗区域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水库项目计划2023年完工,水库建成后,鹤岗市区及农垦、森工系统用水将得到进一步保障,年可增加供水量8086万立方米,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53.83万亩,新增年均发电量2134万千瓦时,结合梧桐河堤防建设,可将农垦、森工系统的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到30年一遇。我们也在积极推进关门嘴子水库周边的环境、旅游开发建设和区域板块协同发展,将其建设成一个区域板块内共享共赢的标志性工程。
在未来,我们将会以关门嘴子水库等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着力加快区域资源整合、旅游聚合、交通组合、发展融合步伐,促进鹤岗与森工、垦区的协同发展。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社会经济、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工程”来抓;作为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质量的“增效工程”来抓;作为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来抓,全力构建完善、和谐、安全的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网络。
问:作为处于黑龙江省版图东北部的地级市,鹤岗拥有较长的中俄边境线,承担着兴边富民的重要职责。能否介绍一下当地在这方面有哪些举措?
鹤岗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延良:鹤岗市边境线全长235公里,下辖绥滨、萝北2个边境县,5个底边乡镇,20个抵边村,面积一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7.4%,这使得我们在兴边富民上担负着重要的职责。这些年,我们持续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积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提升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促进祖国边境地区繁荣发展、维护边境地区安全稳定作出了应有贡献。鹤岗市主要采取三项措施兴边富民。
一是以加强基建兴边富民。改善硬环境,佳鹤铁路预计2022年上半年建成通车,届时鹤岗到哈尔滨的车程缩短至2小时48分钟,鹤岗也将纳入哈尔滨三小时经济圈。鹤岗机场、绥滨机场均被列入省“十四五”规划。逐步完善边境公路网布局,修建了鹤名、鹤伊、鹤大三个重要城市进出通道,绥名公路建成通车,“醉美331”国道主线开工建设,修建农村公路585公里,实现行政村100%通硬化路。
二是以特色旅游兴边富民。吸引外地人,围绕特色民居、特色产业、特色文化、人居环境优美和民族团结进步,建成了萝北县流域博物馆、东明乡民族文博馆等文化展馆,升级改造了江红渔村、黄金古镇、名山口岸等景区,不断叫响“游龙江三峡,赏两国风光”品牌。绥滨县联合农垦、森工打造抗联红色旅游项目,启动阿穆尔捷特休闲农庄建设。省内循环游、红色文化游、跨境体验游逐步成为全域旅游新亮点。
三是以产业项目兴边富民。留住当地人,利用萝北县石墨资源储备优势,同世界500强中国五矿集团就云山石墨资源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培育壮大石墨深加工等产业发展新动能。绥滨县以绿色水稻为主,大力发展种植业,新建“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3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0个,打造全国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生产基地1处,被评为中国产业互联网产业融合示范县,以主导产业的新发展激发边境地区的新活力。
今后,我们将在“富民”上做好文章,以“富民”促“兴边”,优先解决一线边民重点民生问题,切实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重大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进而带动鹤岗市边境地区实现总体上的“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开创兴边富民的新局面。
问:我们知道,《黑龙江省工业强省建设规划(2019-2025年)》中提出,要打造“一区两带多基地”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其中,鹤岗正处在以资源型城市为重要节点的工业转型升级带上。那么鹤岗作为资源型城市在推进转型发展上有哪些硬招实招,又是如何落实黑龙江省“工业转型升级带”任务的呢?
鹤岗市委书记李洪国:“十三五”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东北、对黑龙江省作出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系列支持东北振兴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大力支持煤城转型发展。我们凭借着良好的政策机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发展,不断夯实民生基础,持续释放绿色生态优势,加快了转型发展的脚步。
一是加快推进产业转型。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省“工业转型升级带”要求,把产业摆在转型发展的核心位置,以“五个要发展”为路径,努力在产业转型上做“加法”。全面实施资源型城市转型三年攻坚行动计划,成功引进中国五矿、国信通、大唐发电等多家大型企业落户鹤岗,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落实“煤头化尾”“煤头电尾”要求,在煤电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精细煤化工,形成了煤制肥、煤制焦、煤制气三条产业链条。将石墨新材料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主导产业,加快形成新能源材料、石墨烯材料、超硬材料3条产业链和绿色矿山建设及尾矿综合利用协同发展的“3+1”产业发展格局。全面落实“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要求,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形成稻、米、豆、肉、酒5条深加工产业链。与此同时,新能源产业和新经济、新业态快速发展,产业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二是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提出了“首先要把民生保障好,特别是要保障最困难群体的生活”要求。我们准确把握发展与民生关系,坚持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着力抓好群众就业,开展“援企助区促就业”和创建“五型就业社区”活动,推进万名党员“一助一”就业创业行动,全市累计新增就业23.4万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着力整治生态环境,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加大矿山治理力度,推进“两河十四沟”清水秀岸综治工程,开展国家级森林城市创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5.15平方米,城市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全面夯实民生基础,鹤岗市棚户区改造累计完成投资突破76亿元,惠及居民7.11万户,主城区平房基本清零,修建改造城市主次干道、街巷道路300余条,城市“一环五纵七横”的交通路网格局加速形成,全市口袋广场、口袋花园达到46个,城区“15分钟健身圈”基本全覆盖,人民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三是坚持绿色生态发展。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瞄准旅游和康养产业,充分挖掘鹤岗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充分发挥大界江、大森林的生态优势,不断叫响“游龙江三峡,赏两国风光”品牌,修复细鳞河民族风情园和金顶山地质公园等传统景区,推进清源湖、鹤立湖等景区设施建设,加快“醉美331”旅游公路建设,开通多条旅游专线,维修新建主要景区旅游道路,水上健身中心、博物馆、城市记忆馆相继开放运营,医养康综合体康复中心、美年大健康体检中心等医疗康养项目正式运行。成功举办了梨花节、森林漂流节、中俄犹国际戏水节、中俄国际皮划艇大赛、千人太极展演等系列文旅活动,“绿水青山”优势正逐步变成“金山银山”。
下一步,鹤岗将继续坚持把推动经济发展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生态保护,发挥生态优势,全面构筑起支撑鹤岗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市场体系、产业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和民生保障体系,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转型发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