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绥化曾经是大兴安岭南麓片区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贫困面大,脱贫攻坚任务重,在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后,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直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请介绍一下在这方面绥化有哪些具体思路和实际举措?
绥化市副市长来永见: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绥化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工作的关心。绥化作为黑龙江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有海伦、兰西、望奎、明水、青冈5个国家级贫困县(片区县)和1个省级贫困县绥棱。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42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67532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为11949元,是2016年的2.96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质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接下来就是做好“固成果、防返贫”这篇大文章。市委市政府已经明确“四级书记抓、市县乡抓落实”领导体制和责任机制,毫不松懈地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实抓好。
一是稳政策。在五年“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政策和帮扶力量总体稳定。一方面,要确保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稳步实施政策“渐退期”,该优化的要优化、该调整的要调整。“过渡期”前3年,对绥化市已脱贫的5个国贫县继续实行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政策。同时积极研究谋划国家和黑龙江省新的支持政策,形成“政策叠加效应”,让政策释放出最大红利。另一方面,要确保帮扶的针对性实效性。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基层组织力量弱的村,选优派强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真正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二是准监测。做好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是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关键抓手。我们经过前段集中排查,精准聚焦人均纯收入低于2020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5倍(6600元左右)的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人群”,拟纳入761户1729人作为监测对象。接下来,我们将通过采取强有力措施,以家庭为单位,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等,重点关注有大病重病和负担较重的慢性病患者、重度残疾人、失能老年人口等特殊群体的家庭,重点强化“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筛查预警、数据比对前置、系统精准录入、跟踪监测帮扶、返贫风险消除、跟进动态管理”等环节,切实增强监测帮扶的精准性、稳定性,筑牢防返贫的“第一道”防线。同时,对一些脱贫户受收入下降等因素影响而出现苗头性返贫风险,普通农户受因病因残因灾、突发性事件影响而出现致贫风险,我们将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及时将其纳入监测范围,精准预判,分类排队,对症下药,及时将风险有效消除。我们的目标就是确保脱贫户不返贫、边缘户不致贫。
三是强产业。目前,脱贫户中直接受益产业扶贫面达到96%。接下来,我们还要因地制宜发展好地方特色主导产业,持续发展壮大稳脱贫促增收产业,提升带动能力,实现收入持续增长。
四是抓就业。脱贫攻坚时期,绥化市把促进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作为稳定、可持续脱贫的重要支撑,强力抓推进。贫困户的工资性收入占比由2016年的16%增长到2020年的30.5%。2021年以来,脱贫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已实现务工就业5.35万人,超过2020年全年务工人数。务工就业仍然是脱贫户增收的主要来源。接下来,我们还要不断加大对外劳务输出工作力度,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办好扶贫车间,规范公益岗位设置,拓宽就地就近就业渠道,切实增加脱贫户工资性收入。
五是严监管。就是要用好管好项目资金资产,确保实现效益最大化。脱贫攻坚时期,绥化市通过发展建设扶贫产业项目,形成扶贫资产36.9亿元。2021年以来,在原有基础上加大投入力度,又规划实施了一些脱贫产业项目。预计到年末,集体脱贫产业资产将达到42亿元。这些项目资产,与农民距离最近,脱贫户能看得见、够得着,可直接受益。接下来,我们要把着力点放在“是谁的,怎么管,如何分,谁监督,负啥责”上,健全完善运营监管有效机制,促其形成规模、产生效益,使其真正成为符合农村发展实际、增加集体经济积累、安置脱贫户就地就近务工就业和全面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
我们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坚决巩固好脱贫攻坚胜利果实,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精心描绘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问:绥化市地处松嫩平原寒地黑土核心区,请问在黑土地保护上,都做了哪些努力,目前取得了哪些进展成效?
绥化市委常委、副市长江锡如:十分高兴能在这里介绍绥化黑土地保护工作。
大家都知道,绥化是我国“寒地黑土”核心区。典型黑土地达2512万亩,占全国黑土地的十分之一。黑土地是绥化最靓丽的名片,是最宝贵的资源。
近年来,绥化市坚持党政同责、统筹推进、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采取农艺、生物、工程等配套措施,因地制宜,实现了黑土地保护全覆盖。主要举措有五项:
一是保,保护耕地。坚守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探索实行“田长制”, 加强耕地保护督查和执法监督,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保持在2740万亩以上。力争到“十四五”期末,粮食产能突破300亿斤。
二是养,养好良田。从两个方面养护,一是推行秸秆还田。秸秆还田利用率65%以上。二是推行粪肥还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1387万吨,综合利用率达88.5%。
三是建,建设高标准农田。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100万亩,占耕地面积39%,实现了全市58%的粮食产出。
四是减,减少肥药施用量。实施肥药减量增效行动,肥药施用量连年下降,2020年与2019年相比,下降3%。绥化市肥药施用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是治,治理水土流失。实施以侵蚀沟综合治理为重点的黑土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累计完成治理面积近4600平方公里。
2018年以来,全国共召开黑土地保护现场会4次,其中有两次就是在绥化召开的。绥化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一是耕地质量逐年提升。2010年以来,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每千克提升至41克;黑土地保护试点项目区耕层平均厚度达30厘米,提高了12.9厘米;地力提高了0.5个等级以上。
二是粮食产量逐年提升。粮食产量达到221.6亿斤,占全省的15%,每一百斤中国粮食中就有1.65斤产自绥化。10个县均是国家产粮大县。
三是畜禽稳产保供能力逐年提升。黑土地保护了,种植业发达了,养殖业乘势而上,种养全面结合,两牛一猪一禽的饲养量,均居全省前列。其中,生猪出栏量500万头,占全省的28%。10个县有7个被列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畜牧业已经接近撑起绥化第一产业的半壁江山。
下一步,我们要力争当好全省黑土地保护的排头兵,为黑土地保护、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多的绥化贡献。
问:我们知道,绥化是农业大市,耕地面积大、粮食产量高,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请介绍一下,绥化在发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作用方面的主要思路和措施是什么?
绥化市委书记孙恒义:提到绥化,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黑土地、大农业。绥化市是因农而立、因农而兴的农业大市,地处松辽流域黑土带的核心区,现有耕地面积2845万亩,粮食产量保持在220亿斤以上,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绥化贡献。
工作中,我们坚持“三良”配套、改革推进。
第一,打造良田。坚持以地为本,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一是用制度守护良田。全市实行“田长制”,划定“两区”耕地面积2239万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740万亩以上,坚决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二是建设高标准农田。绥化现有1100万亩高标准农田,规模全省第一。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再新建500万亩以上。届时,绥化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1600万亩以上,占耕地面积的56%。三是多方施策保护黑土地。重点采取秸秆还田、有机肥还田、坡耕地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面源污染治理等,培肥地力,防止水土流失,守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
第二,推广良种。绥化市优良品种应用率达99%以上,这也是绥化粮食获得“十七连丰”的重要保证。我们建立了“一个体系”“两个基地”。即,种业质量监管体系和水稻种业基地、大豆种业基地,确保种业安全全程可追溯。
第三,应用良法。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靠科技达到稳产增产的目标。如,玉米采取大垄双行、标准垄密植等技术,打造高赖氨酸、高淀粉玉米含量的玉米高产示范田;大豆采取垄三栽培、大垄三行密植等技术,打造高油、高蛋白食用大豆高产示范田;水稻采取钵育摆栽、侧深施肥等技术,打造食味值高的优质抗逆粳稻高产示范田。通过这些先进的栽培技术来创建优质粮食高产基地。
总之,我们会让绥化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责任扛得更实、扛得更稳,为“中国饭碗”贡献绥化力量。
问: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好的营商环境是生产力、竞争力,我们注意到,近年来,一些大项目、好项目在绥化落户建设,请问绥化在创造良好营商环境,护航企业健康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绥化市副市长来永见:绥化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营商环境建设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头等大事、一号工程来抓,树牢服务理念,打造最优环境,全力抓招商引资,新和成、象屿、京粮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纷纷落户绥化。
在创造优良投资环境上,我们重点抓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优质高效的贴身服务。一流的服务就是一流的环境,坚持用最优的贴身服务让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在引进新和成生物发酵产业园项目过程中,实行了“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专班、一套机制”的全程代办制和政府领导任“首席服务员”、部门领导任“驻企秘书”的驻企服务制。对新和成项目入驻、建设、生产、销售等,提供全程服务。特别是逐一跟进水、电、气、路等配套设施,形成了服务大型企业的“新和成模式”,我们把这种模式固化下来,服务于所有大企业大项目,创造了产业项目建设的“绥化模式”、“绥化速度”和“绥化效率”。
二是宽松务实的惠企政策。把纾困惠企好政策帮在关键处紧要时,真正做到服务好保护好发展好市场主体的务实举措全面落实。制定了《绥化市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政策措施》84条,多个部门在围绕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增强城市投资吸引力、提升监管与服务质效等方面制定了配套服务措施。比如,国网绥化供电公司制定发布了《两减、三降》《办电不求人》《1+N》等系列举措,高、低压办电环节分别压减至4个和3个,供电企业责任环节办电时长不超过2.5天,在省内率先实现短距离挖掘免审批。
三是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把贯彻实施国家、黑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放管服”改革放在首位,坚持刀刃向内、优化流程、简化事项,围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方面精准提出改进优化的22条政策措施,推动市本级33个部门1110个事项全部入驻政务服务大厅,以“数字政府”建设为突破口,建设一体化政务平台,推进线上不见面审批,真正做到让企业多用时间跑市场、少费工夫跑审批。
四是培大育强的项目成长空间。以商招商是最有力的环境证明,更是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最有效举措。比如,山东诸城外贸集团当年仅投资1亿元,在青冈建设黑龙江龙凤玉米有限公司,22年间累计追加投资,企业固定资产突破30亿元,并与京粮集团合作深度开发玉米发酵产业。2021年,京粮集团投资15亿元的L乳酸项目已开工建设,产品增值率230%。“十三五”期末,全市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1户、省级95户。各产业链发展势头喜人,产业优势和竞争力吸引力更加突出,特别是玉米加工产业链水平和产业集聚度已全国领先。现有招商企业的成长空间,就是绥化未来吸引大企业、好项目进驻的空间,引进来、扶上马、送一程,至关重要。
五是较真碰硬的集中整治。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用钢牙啃硬骨头、用猛药来治沉疴”的部署要求,对工作落实不力,不担当不作为,特别是干扰破坏营商环境的行为一律从严从重查处。推进“诚信绥化”建设,持续开展“清赖行动”,有效督促政府失信违诺、履职尽责缺位等问题的整改。全市营商环境整体向好,累计为企业解决拖欠资金4.06亿元。
我们将始终坚持、矢志不渝,促使全市营商环境更好更优,全力建设“业城融合、清新宜居”的新绥化。也借此机会,欢迎有识之士到绥化投资兴业、共谋发展。
问:我们了解到近几年,绥化不断抓产业、上项目,做大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请问,绥化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重要指示精神方面出台了哪些务实举措?取得了哪些实际成效?
绥化市委常委、副市长江锡如:近年来,绥化市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利用优质的粮食资源和发达的农业资源,不断做大做强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第一支柱产业。千亿和百户两个数据,诠释了我们的成绩。
千亿,就是,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第一支柱产业产值超千亿。其中,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470亿,占整个规上工业的70%。
百户,就是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百户,达到106户,其中有7户进入中国农业企业500强,有23户企业进入龙江农业企业100强。
我们的做法是,打造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通供应链,实施三链叠加,做强工尾和食尾。
先说打造产业链。聚焦玉米、水稻、大豆、肉类、乳品等产业,打造产业链。一个产业、一名链长、一套方案。抓招商、上项目。比如,围绕打造玉米产业链,我们引进了新和成、象屿、京粮集团、星湖科技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年玉米加工能力达到1000万吨。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
再说提升价值链。玉米生物发酵产品,已经由最初的淀粉、葡萄糖,向氨基酸、维生素、核苷、鸟苷、辅酶Q10等高附加值产品延伸。新和成生产的辅酶Q10每吨价格超过300万元,最高的时候达到400多万。
最后是打通供应链。为了让好产品销得好,让好东西卖出好价钱,我们通过大力宣传寒地黑土、庆安大米、海伦大豆、绥化鲜食玉米等品牌,通过连续多年举办全国鲜食玉米大会,通过大力开展“五谷杂粮下江南”和“绥化好粮油”营销活动,通过建成肇东全省首个电商直播村等多种方式,“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全力打通供应链。绥化的寒地黑土、绿色有机、非转基因好产品,正源源不断走出绥化,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