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95口罩不适合长时间佩戴 要科学看待疫情对病毒传播有正确了解

2020年01月29日19:27  来源:人民网-黑龙江频道
 

黑龙江省新闻办举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情况第二场新闻发布会。焦洋 摄

人民网哈尔滨1月29日电(焦洋)随着疫情防控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都了解到戴口罩对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重要性,但还有很多人不能准确把握口罩如何选择、佩戴和脱下,以及废弃口罩如何处理?黑龙江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孙巍表示,目前在市场上能看到的口罩类型主要有医用防护口罩(例如N95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和普通级别的一次性医用口罩,此外,还有各种棉布口罩、海绵口罩等。人们日常防护选择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就可以;N95口罩的防病效果更好,但透气性差,呼吸阻力较大,不适合长时间佩戴。

正确佩戴口罩 定期更换

为更好地发挥口罩的防护作用,在佩戴口罩时要将折面完全展开,将口、鼻、下颌完全包住,尽量收紧口罩的松紧带,压紧鼻两侧的铝片,以减少四周的泄漏,且最好缓慢呼吸。佩戴口罩前应洗手,戴口罩的过程中避免手接触口罩内面,尽可能降低口罩被污染的可能。口罩要分清内外、上下。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深色面朝外,浅色面朝内;有金属条(鼻夹)一端是上方。口罩用完扔掉后必须洗手。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口罩,使用时间过久会因为大颗粒物被阻隔在口罩表面或超细颗粒物阻塞口罩过滤材料空隙中,而引起过滤效率下降和呼吸阻力上升。需要定期更换,最好每隔 4 小时更换一次。

使用后的口罩要投放到专用垃圾桶

普通百姓在无发热、咳嗽等症状情况下,使用后的口罩按有害垃圾处理;感冒发烧、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的患者,到医院就医时,可将使用过的口罩扔到医院内的黄色医疗垃圾回收专用的垃圾桶,专门处理。

科学看待疫情 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心

随着黑龙江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旅游区、文化娱乐场所相继关闭,饭店也取消了聚集性宴席。现在很多人闷在家里,看到每天全国确诊病例在增加,变得焦虑不安,有人甚至产生了恐惧心理,干脆闭门不出。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主任杨艳杰表示,“出现焦虑、憋闷、易怒、恐惧等现象,都是得了不同程度的‘心病’,需要进行自我疏导调解,更重要的是要科学看待疫情,对病毒传播有正确的了解,坚定会战胜疫情的信心。”

现在有两种极端心理,一种是过度恐慌,另一种是过于淡定。过于恐慌的从除夕开始就闭门不出,认为“空气中都是病毒”。其实这是对病毒不够了解造成的过度恐慌。病毒的传播需要宿主,在空气中没有宿主不会一直存活,所以不存在“空气中都是病毒”。这种因为恐慌带来的过度自我封闭,会让人情绪低落、焦躁,长期这种负面情绪也会让人免疫力下降,就算不出门不会被传染新型冠状病毒,也容易因为免疫力下降引发其他疾病。要多给自己正面的心理暗示,就是“正能量”。如果负面暗示过多,本来没有疾病,也会感觉自己得了病。

过于淡定的出门不戴口罩,不相信“我会那么倒霉”,坚信“被传染比被雷劈的概率还小”。 杨艳杰表示,“面对疫情没有必要恐慌,但也不可以太大意。按照现有研究成果来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较长的潜伏期,潜伏期可能传染,需要阻断传染途径。所以出门到公共场所去,戴口罩是必须的,还有洗手、不吃野味生食、家中消毒,这些主流媒体反复宣传的基本防护措施,可以有效阻断传染途径,防止疫情扩散。”

面对意外到来的“超长假期”,我们要怎样科学健康地度过?杨艳杰建议,要适当活动和外出、作息规律、减少刷手机的时间,更重要的是要坚定信心。感到自己情绪过度焦虑、易怒,不知所措时,可通过练习呼吸放松等身心调节方法,稳定焦虑、紧张、恐慌情绪。人不能离开社会、断绝沟通,要时常通过电话聊天、写日记、网络社交媒体等途径增强联系,获得来自家人与好友的支持。在当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外出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每天保证有充足的睡眠。不出门也可以在家做瑜伽、力量训练等运动,增强机体代谢水平,改善情绪,提高自身免疫力。在“超长假期”里还可以为自己设定一些小目标,比如阅读一些图书、做一些手工,学做两道美食等,让生活变得更加多彩而有意义。

杨艳杰还提示,“带着过度悲观的情绪去大量阅读负面报道,容易陷入不合理认知与恐慌情绪之中。要转变认知,既看到疫情严重的一面,同时更要看到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医务人员坚守岗位的一面。理性获取政府发布的官方信息,不信谣、不传谣。坚定信心,相信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这是最重要的。”

 

(责编:邹慧、李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