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担当写在战“疫”一线——黑龙江省护理人员群像掠影 

2020年04月07日08:17  来源:黑龙江日报
 
原标题:把担当写在战“疫”一线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中国宣传主题定为“致敬医护,共抗疫情”。

疫情就是命令,白衣就是战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黑龙江省广大护理人员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他们顽强拼搏、日夜奋战,展现了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面貌。

黑龙江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哈医大二院呼吸科护士长李谦

黄金窗口期必须抓住

时间回到2月14日。经过头一天晚上的熬夜奋战,黑龙江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哈医大二院呼吸科护士长李谦依然按时来到她负责的受援医院11楼病区。这里住的都是重症患者,情绪焦虑无奈,病房气氛压抑。临近11点,李谦和其他护士开始为病房里的患者送午餐。

“饭刚送到患者身边时,是我们和患者沟通的黄金窗口期,必须抓住。因为这个时候患者对你给他们送饭的行为都非常感激,这时候你说的一些话他们也容易接受。”李谦说。此前几个患者因为焦虑都出现了吃不下饭的情况,而她就是用这个饭前黄金时间,和这几个患者进行了情感沟通,几个人逐渐吃饭状态都不错。

“三姐弟”也都在李谦负责的病区。“在给姐弟三病患中的弟弟送饭的时候,他这几天总是抱怨伙食单一,已经连续几天不好好吃饭了。”李谦说,“我给他送饭,趁他还没吃的时候,就把他的恢复程度和他仔细聊了一下。”听到自己病情快速好转的信息,患者心情非常好。李谦就抓住这个时机,把好好吃饭的重要性和这名患者进行了详细“科普”,然后还把他“严厉批评”了一番。几分钟下来,患者就把午饭“认认真真”吃掉了。

李谦说,沟通的基础首先是要和他们建立信任。而她的“床前”沟通法,就是要通过在患者床前对他们的心理需求进行快速解读,并用细小的体贴行为让他们对你产生信任。这里还包括“技术含量”更高的床前为患者“说诊断”。

黑龙江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哈医大一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王磊

我被这里的场景震撼了

3月7日,武汉迎来难得的晴天。当天上午,黑龙江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哈医大一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王磊一直在等一个确切消息,那就是在他们病房住院时间最长的一对父子患者治愈出院。这对父子当时住在同一个病房,儿子病情轻一些,而父亲的病情非常重。父亲即使戴着无创呼吸机也呼吸困难,并且一直有生命危险。

“老人的无助和儿子的无奈让我们非常牵挂。因为儿子的年龄和这些年轻护士差不多,老人的年龄就像他们的父亲一样大。”王磊说,我们非常想通过努力,帮这个孩子留住他父亲的生命。

一个多月时间,护理团队的付出感动了这对父子,他们特别感谢护理组这些年轻的孩子。王磊说,前一天听说这对父子要出院,这些年轻护士就第一时间把信息相互传递,他们都为这对父子的携手出院感到欣慰。“90后护士团队用行动感动了患者,也感动了我们这些老队员。”王磊说道。

中午王磊得到消息,那对父子患者已经治愈出院。而王磊他们护理团队和这对父子之间40多天的故事,却会成为他们这些亲历者的深刻记忆。

“因为在这对父子身上,我们倾注了太多情感,我们感动他们同时也被他们感动。”王磊说,如今到了大量患者出院的时候,而我们护理人员和这些病患之间的故事,也大多刚刚有了美好的结局。毕竟这些重患,特别是一家几个人同时入院的家庭重患,能够携手走出病房是他们此生最大的幸福。

黑龙江省第四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哈医大二院外科总护士长马翀奕

太多感人瞬间刻在记忆里

马翀奕所在的护理团队队员有三分之一是90后,回忆起在与这些年轻人一起并肩作战,苦中作乐的日子,让她终身难忘。

在隔离病房,大家穿得像“太空人”一样,不仔细看隔离衣上的名字都认不出彼此,却丝毫不影响团队合作,经过一周磨练,队员间配合得十分默契,成为了彼此信任的亲密战友。

马翀奕发现,防护服上没有口袋,护士在病房里为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等护理工作时需要记录的纸、笔等琐碎物品常常需要拿在手中,工作起来特别不便。于是,马翀奕将单位给她配发的干净的床单、被罩都贡献出来,带领在驻地宾馆的休班护士亲手缝制起小挎包。

一个个针脚简单的小挎包,一碗碗朴素的生日面,一段段感人的战友情。马翀奕告诉记者,他们战斗的每一天都被爱包围着。

黑龙江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哈医大一院肿瘤科护士赵晓琳

我要做有温度的护理人

“琳琳,你记不记得31床的娟子?她出院以后情况良好,这是她给你写的感谢信,还给咱送来了锦旗,我们都要向你学习!”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4楼病区,战友纷纷为赵晓琳鼓掌点赞。

回忆起与“娟子”初识时的场景,赵晓琳记忆犹新。“我是在工作的时候,偶然发现她就坐在床头的位置,像个‘小受气包’似的,跟大伙儿也不咋说话。我就走过去安慰她,问她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难事儿。她就抱着我呜呜哭,跟我说她在确诊之前跟丈夫、大女儿接触了,还曾去过父母家。如今他们全部在进行医学隔离,不知道他们情况如何。”

安慰之余,赵晓琳开始了对“娟子”的“爱心投喂”。来武汉之前,细心的赵晓琳在网上查到武汉的百姓愿意喝一点“汤汤水水”,于是便买了一只小壶带在身边。“工作间歇,我就煮点‘汤汤水水’给她送过去。今天放点大枣,明天放点银耳,她吃得开心,我心里也跟着高兴。”最终,“娟子”经过专家组评估,符合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的出院标准,治愈出院,回家待产。新冠肺炎孕产妇“娟子”出院的前一天,赵晓琳陪着她在天台散步,两个人抱头痛哭。

“娟子”只是妇产科隔离病房里的一个“缩影”。在这里,几乎所有孕妇患者在自己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后,都会选择不吃药,怕吃药会影响到孩子健康。所以来到医院的时候病情都是非常重。母爱,让这些未来的母亲将付出更大代价。

为了让这些患者有足够的体力能够正常生产,赵晓琳只要当班就带着她们分别在隔离病房里走圈。赵晓琳告诉记者,“孕妇们最愿意走的一段路,就是从病房到走廊尽头大窗户这段。她们说,‘这段不到50米的路,她们感觉越走越光明’。”

他们是全省上下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缩影,还有许许多多义无反顾的逆行者。他们在平凡之中彰显伟大,把担当写在战“疫”一线。(记者 蒋平)

(责编:王艳、李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