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形成全国最大省级湿地保护体系

【查看原图】

人民网哈尔滨6月9日电(焦洋)黑龙江是全国湿地大省,各类湿地总面积556万公顷,位居全国第四。6月10日是第五个黑龙江湿地日,2020年湿地日的主题是“湿地与城市和谐共生”。来自黑龙江省林草局的消息,截至目前,黑龙江省已有国际湿地城市1个,全球仅有18个城市获此殊荣;国际重要湿地9处,2020年国家又新提名指定1处,数量位居全国首位;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13处,湿地公园78处,湿地保护小区11处,形成了全国最大的省级湿地保护管理体系。

黑龙江是全国湿地大省,面积大、类型多、景观美、功能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各类湿地总面积556万公顷,位居全国第四,自然湿地占全国八分之一的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1.8%。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共4大类15种类型,其中沼泽湿地427万公顷,面积全国最大。

近年来,黑龙江省将湿地保护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从制度建设、管理体系、保护形式、保护机制等多方面强化湿地保护工作,湿地保护成效显著。黑龙江省在全国率先出台《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开创了我国湿地立法先河。2015年黑龙江省又重新修订印发了《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201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在强化主体责任、推行名录管理、确定湿地红线制度等方面有了重大突破。2016年底,省政府发布黑龙江省湿地名录,全省556万公顷湿地共计20448个湿地斑块全部纳入名录管理并造图上册。制定印发了《黑龙江省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际重要湿地生态补水长效机制,目前,已累计向扎龙湿地补水28.35亿立方米,为全国湿地的生态补水提供了示范。

“十三五”以来,黑龙江省争取到中央财政资金近5亿元,实施了湿地保护恢复、退耕还湿、生态效益补偿项目。通过实施湿地保护恢复项目,对一些重要湿地进行了保护,保护管理能力明显提升;退耕还湿29.5万亩,有效恢复和扩大了湿地面积,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得到恢复和提高;落实资金2500万元,在七星河湿地开展生态效益补偿项目,保障了候鸟迁飞安全、改善了保护区周边人民生产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同时,建立了省级湿地保护补助制度,2016-2019年,省级财政资金共投入5400万元,进一步加强了省级湿地的保护和管理,形成了湿地保护项目的示范体系。

近年来,黑龙江省开展了“龙江大美湿地”系列宣传活动,进一步树立了“龙江大湿地”这一品牌。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全力打造湿地旅游这一新的经济增长板块。如今,龙江湿地生态旅游渐入佳境,已成为继冰雪旅游后黑龙江又一张响亮的名片。

黑龙江湿地日来临之际,黑龙江省林草局、国家林草局驻省专员办发出倡议,号召全省人民积极参与湿地保护工作,争当保护湿地的践行者、捍卫者和宣传者。倡议号召:

争当保护湿地的践行者。自觉遵守《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做到不侵占、不填埋、不排干湿地,不向湿地倾倒污染物和废弃物,不破坏鱼类洄游通道和野生动物栖息地、迁徙通道,不采挖猎捕野生动植物。

争当保护湿地的捍卫者。积极主动参与到保护湿地的监督中来,积极举报、制止一切破坏湿地及其生态功能的违法行为。

争当保护湿地的宣传者。主动学习湿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向身边的人宣传湿地知识和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倡导绿色消费理念,积极参与保护湿地志愿者活动,营造全社会保护湿地的浓厚氛围。

图片由黑龙江省林草局提供 

来源:人民网-黑龙江频道  2020年06月09日21:01
分享到:
(责编:王思迪、李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