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黑龙江频道

近10年,中国一重累计设计、研究、制造72项首台套产品,开发94项新技术

坚持创新引领 锻造大国重器(走企业,看高质量发展)

人民日报记者 李心萍 方 圆
2024年04月08日07:3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2018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齐齐哈尔考察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时指出,“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是一个现代化大国必不可少的。”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国一重坚定不移走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路,努力锻造更多大国重器:成功研制直径8.88米、重200多吨的替打环,助力我国大型液压打桩锤率先突破,性能领先全球;成功下线世界单体重量最大锻焊加氢反应器,刷新制造纪录……新征程上,中国一重不断提升制造能力、增强创新动力、汇聚发展合力,为国家重大装备项目贡献力量。

  攻关关键技术  提升竞争力

  海南昌江,随着“玲龙一号”外穹顶缓缓就位、完成吊装,中国一重核电制造厂内响起热烈掌声。

  “玲龙一号”是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型核反应堆,“玲龙之心”是一体化反应堆压力容器、反应堆的核心模块。“‘玲龙之心’直接关系着核电站的安全和稳定运行。”中国一重大连核电石化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专业副总师吴琼说。

  突破主泵接管狭小空间内隔板焊接、蒸汽腔接管全位置焊接、筒体组件最终精加工……回顾“玲龙之心”的研制过程,吴琼对每一项创新都一清二楚,“这是中国一重关键技术攻坚的又一重大突破。”

  核电装备,安全要求高、制造工艺难。中国一重勇担使命,由理论到实践、由试验到生产,经历一次次尝试探索,终于迎来成功。

  2017年,中国一重完成“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5号核反应堆压力容器、主泵泵壳等核心部件的生产制造。

  如今,中国一重已具备二代、“二代加”、三代、四代核电多项技术装备制造能力,成为国际先进的核岛设备供应商。

  “目前,国内在建核电站80%以上的核电锻件、70%以上的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均由中国一重生产。”中国一重党委书记、董事长徐鹏说。

  不仅在核电装备领域,石化装备、冶金装备、锻压装备、工程装备……中国一重不断攻克关键技术,成为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

  攻克百万千瓦级整锻低压转子,实现国产替代,推动市场价格下降20%;成功研制国内首台大切割力紧凑型轮斗挖掘机,保证地下原始矿层自主采掘可控……近10年,中国一重设计、研究并制造了72项首台套产品,开发94项新技术。

  锤炼独门绝技  拓展价值链

  走进中国一重,七八层楼高的厂房,10米多长、5米多宽的巨型“铁剪”机械手,300多吨的合金钢锭,无不凸显一个“大”字。

  始建于1954年的中国一重,以冶金成套装备、大型锻件制造起家,已累计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机械产品600多万吨。扎根一行,深耕一行,中国一重不断开拓进取,在价值链上持续攀登。

  支承辊是轧钢厂轧制钢板的重要部件。汽车、轮船上使用的钢板,都由它一点点“擀薄”而来。这是中国一重自建厂之初便生产的重要产品。70年来,关于支承辊的技术创新从未停止。

  “最初,我们的支承辊轧钢5万吨时就需更换,如今轧钢20万吨至40万吨时才需更换,使用寿命不断延长。”中国一重(黑龙江)重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景奇表示,如今,中国一重占据国内支承辊近七成市场份额。

  加氢反应器是高效提炼处理原油的装置。有了它,原油提炼不再难。“在加氢反应器制造方面,中国一重不断进步。”中国一重科技部管理总监朱琳说。

  2023年11月,随着外径6.15米、壁厚0.32米的锻焊加氢反应器下线发运,中国一重实现了大型加氢反应器的批量制造。

  2020年以来,中国一重相继承制了3000吨级以上锻焊加氢反应器12台,顺利完工发运9台。“目前,我们具备超大型石化重大技术装备批量化、专业化制造能力,已成为世界领先的锻焊加氢反应器制造商和服务商。”中国一重副总裁、总工程师赵德利说。

  大型锻件,以大著称。但若锻件尺寸超过加工装备尺寸,生产该如何进行?

  “这属于极限制造。打桩锤替打环,就是中国一重极限制造的最新成果。”中国一重天津研发中心研究员周岩指着一台装备介绍,它是由中国一重自主设计制造的1.5万吨自由锻造水压机,直径只有7米,而打桩锤替打环直径达8.88米。

  采用传统工艺,打桩锤替打环只能分段制造,再进行焊接,但这种方式容易导致性能不达标。整体锻造,才能符合要求。

  为此,中国一重自2019年启动体外锻造研究,2020年底成功“小试牛刀”,2023年新工艺在替打环上落地。“所谓体外锻造,就是通过技术改进,让加工装备‘长出手臂’,将加工过程移至装备外部。”周岩介绍,替打环是个异形结构件,直径超大且截面复杂,因此延长的“手臂”加工精度一点也不能降低。

  改革科研机制  激活创新链

  重大成果相继诞生,离不开制度保障。“作为典型的装备制造企业,我们把创新作为企业经营最重要的品质。”徐鹏表示,为努力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中国一重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力、竞争力,2018年以来,研发投入年均同比增长32.9%。

  改革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今日的中国一重,大国重器接连下线。改革是中国一重砥砺前行的关键之一。

  改革科研管理体系,由行政分派转变为自主科研;打破看职位、重职称等传统做法,推行课题负责人“竞聘制”;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式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全员全方位创新机制……一项项改革,破藩篱、畅机制、激活力。

  今年初,中国一重重型高端复杂锻件制造技术变革性创新研究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团队成员张心金很激动:“公司的好政策,让我们年轻人也有加入团队的机会。”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企业如何保持竞争力?中国一重提出,面向未来,研发一代、试制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

  研发增材制造,夯实产业基础。采用传统模铸工艺,锻件尺寸越大,内部越容易出现缺陷。瓶颈如何破解?另辟蹊径,采用颠覆性工艺是一种可能。“如果说切削做的是‘减法’加工,我们则是用‘加法’来加工部件。”张心金说,增材制坯技术,类似于超大型的3D打印,让超大锻件的加工成为可能。

  布局新型材料,增强竞争后劲。大型锻件性能的提升,离不开材料的支撑。“在一定程度上,谁掌握了新材料,谁就掌握了竞争力。”周岩说,目前,公司正在研制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所需的高温合金材料。当前,我国已研发出适应620摄氏度高温的合金材料,但能适应630摄氏度,甚至700摄氏度的材料仍在研发中。

  “发展永无止境。”徐鹏表示,到“十四五”末,中国一重将力争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产业集团。

  厂房内,巨型“铁剪”机械手夹着火红透亮的合金钢锭缓缓移动,送入1.5万吨自由锻造水压机,一时间火花四射,锻压咣当作响,一派热火朝天。

  “装备中国,走向世界”,中国一重步履铿锵。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08日 01 版)

(责编:王思迪、李忠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文旅形象宣传片上线06:40
  • 冰上竞速 演绎冰雪激情00:24
  • 黑龙江省三条高速公路正式通车00:5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