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力市建立全闭环社会救助体系
近年来,铁力市把低收入群体社会救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兜底性、基础性的民生工程,突出力量融合、数据耦合、部门聚合,着力构建“数据预警—实地核查—信息推送—多元救助—跟踪反馈”全闭环社会救助体系,形成“一户(人)一条救助链”,让困难群众生活保障更有深度、更有力度、更有温度。
突出力量融合,同频同向发力,让兜底保障更有深度。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搭建社会救助体系四梁八柱。建立一个组织架构。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高标准组建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压实主体责任,落靠部门责任,民政统筹低收入人口认定、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等工作,教育、医保、工会、残联等部门依据各自领域相关政策解决群众困难,形成“各司其职、主动作为,协同配合、齐抓共管”的互促共建格局。完善一套政策体系。主动对标民政部等单位《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要求,因地制宜出台最低生活保障认定指导细则、健全社会救助对象动态管理机制实施意见等多个制度,进一步细化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以及其他困难人员的认定办法、程序和救助帮扶标准、措施,提高社会救助规范性、有效性。强化一组监督机制。扎实推进低保、“微腐败”等领域专项整治,建立社会救助民主评议、城乡低保监督检查等10个配套制度,规范低收入人口申报、审查、认定流程。实施基层社会救助能力提升工程,建立“一次申请、分类审核认定”机制,实现一表申请、逐类认定困难类型,提升社会救助可及性、便捷性。
突出数据耦合,线上线下筛查,让兜底保障更有力度。建立“大数据排查比对+铁脚板实地核查”工作模式,及时、主动发现需要救助困难群众,变“被动受理”为“主动发现”,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搭好一个平台。深化全省数字政府试点县建设,在全省率先开发建设“低收入人口信息筛查”平台,加强跨部门信息共享,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登记失业人员、重病患者等数据交叉比对,智能提取信息,自动清洗生成有效数据,动态掌握低收入人口就业状况、家庭支出等变化情况,及时发布推送预警信息,提前介入干预。用好一张网格。充分发挥“网格化”治理优势,组建“专业工作人员+专职网格员”的社会救助工作队伍,拓展线下主动发现、实地核查力量,定期摸排走访重点人群,特别是对预警信息推送人员,第一时间组织专职网格员入户实地核查。今年以来,将789名低收入人口纳入动态监测范围,发送预警提示252条;主动发现摸排1174人次,纳入低保155人、特困9人,实施临时救助476人次。建好一本台账。对核查确认人员,第一时间列入低收入群体工作台账,纳入平台集中管理,并结合人员实际科学划分为高、中、低三类困境程度,分别赋予“红、黄、蓝”三色风险警戒级别,为后续帮扶和紧急干预提供依据。
突出部门聚合,分层分类救助,让兜底保障更有温度。围绕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信息,针对困难程度和困难类型,结合部门帮扶救助职责,创立助医、助学、助业、助老、助困“五大帮扶救助”品牌,开展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帮扶救助。打造“病有良医”助医品牌。扎实推进国家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建设,优化分级诊疗,创新实施重大疾病救治和困难患者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城乡居民参保人员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核销比例达70%以上。打造“学有优教”助学品牌。持续巩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创建成果,紧盯困难家庭学生学习生活变化,在全面落实助学金、助学贷款、生活补助等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创新帮扶方式,丰富帮扶内容,常态化开展课业辅导、心理关爱、趣味科普、社会实践等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打造“劳有厚得”助业品牌。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对符合条件的生活困难家庭成员,按规定落实贷款贴息、培训补贴、社保补贴等政策,订单式开展就业培训,通过产业发展、劳务输出、以工代赈等方式进行就业帮扶,2023年以来,累计落实灵活务工1296人。打造“老有颐养”助老品牌。用好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全国森林康养示范县等金字招牌,加强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相继投资5128万元,建设公办养老服务机构4个,建成助老餐厅3家,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室基本实现全覆盖。打造“弱有众扶”助困品牌。整合工会、妇联、残联等部门力量,提供多元化救助帮扶。针对困难职工推出“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助学救助、法律援助、职业培训”等一揽子帮扶项目;针对残疾对象创新开展“互联网+”服务,实现在线办证、申请康复辅助器具、就业培训;针对困难妇女儿童创新落实免费“两癌”筛查、基因检测等惠民举措,切实兜住兜准兜牢低收入群体民生底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