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黑龙江频道>>人民网专稿

“行进中国”调研行

活力黑龙江丨火山岩上种出“致富稻”

人民网“行进中国”黑龙江调研采访团
2024年07月28日08:27 | 来源:人民网-黑龙江频道
小字号

牡丹江宁安市向西南驱车40分钟,就到了渤海镇上官地村。上官地村位于镜泊湖核心地带,也是世界珍稀资源——石板田的核心区,这里产出了独一无二的“石板米”。

牡丹江宁安市渤海镇上官地村石板田。人民网记者 苏靖刚摄

53岁的村党支部书记褚丽娟和石板田打了半辈子交道,是妥妥的水稻种植“老把式”。

她的女儿陈雨佳,回乡创业8年,已经成为邻里乡亲眼中的水稻行家。

种与销,母女俩成了黄金搭档,带领着上官地村村民,让石板米变成“致富稻”。

眼下,水稻田里刚刚结束人工除草。褚丽娟走进田间查看水稻的长势,“就看接下来半个月的天气了,如果阳光充足,温度上来了,今年收成就准了。”

高空俯瞰石板田,田成方渠相连。李江瑞摄

宁安市是“中国火山岩稻米之乡”,拥有世界珍稀的石板田8.5万亩。万年前火山喷发流淌的岩浆冷却后,形成大面积玄武岩“石板地”,经过万年风化和侵蚀,积聚10到30厘米的腐殖土,土质松软、肥沃,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矿物质。

玄武岩“石板地”剖面。人民网记者 苏靖刚摄

石板上如何种大米?褚丽娟带着记者走进田间,探寻其中的门道。只见田间水渠使用了玻璃围挡,稻田的横隔面清晰可见。把手浸入水渠触底,记者感受到如水泥一般坚硬的石板。

“在土壤下面,这种蜂窝状的石头就是万年的熔岩台壁,它就好像一个智能的加热器,白天吸热,晚上散热。年积温高,水稻成熟度高。”褚丽娟说,这就是石板米的由来,也是比普通大米好吃的原因之一。

沿水渠前行,鱼苗穿梭其间,镜泊湖湖水经30公里自流灌溉。

“水流在石板的缝隙里流动,发出声响,所以咱这儿产的有机米也叫‘响水大米’。”褚丽娟向记者一一介绍,上官地村因地制宜地采取手工插秧、推垄、收割等传统农耕方式,有效保护了石板田;坚持追施沤制的农家肥,保障水稻的品质;气象监测仪和稻田监控器,实现了质量安全可追溯;安装太阳能杀虫灯和诱捕器,用物理技术减少稻田病虫害。

水渠在田间流淌。人民网记者 苏靖刚摄

种得好,如何卖得好?褚丽娟带着记者顺着木栈道向稻田深处走去,来到一个以稻田为底色的透明玻璃直播间,这里正在通过电商平台直播销售大米。

记者见到陈雨佳时,她正在生动讲述着当地石板田珍稀的资源优势、镜泊湖畔独特的生态环境优势。

上官地村村民以稻田为背景直播销售大米。人民网记者 苏靖刚摄

如今的陈雨佳已经是宁安市玄武湖大米专业合作社的销售经理,她在电商平台上给自己取名“种米姑娘”,而8年前的陈雨佳还是一个苗草不分的外行。

2008年,褚丽娟牵头在村里成立合作社,带领全村一起种有机稻米,但受制于传统的销售方式,乡亲们的日子始终算不上宽裕,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不尽如人意,眼看着满地的优质稻米却销路不畅,可把褚丽娟着急坏了。

“种地打粮,对我们农民来说,一点问题没有,卖米才是最难的。”了解到村里遇到的难处,2016年,陈雨佳放弃了稳定的工作,毅然返乡带领乡亲们卖大米。

当时有村民说,“看这个小毛丫头在这胡闹,刚回来坚持不了多久就得回城。”但陈雨佳凭着一股韧劲,背着电饭锅跑展会,摸索着做电商,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厚积薄发。“真正下田体验的时候,我才能感受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那种辛苦,更加坚定信心,要带着乡亲们往前走、往前奔。”陈雨佳说。

庄主认种田块。人民网记者 苏靖刚摄

经过多年的经验探索,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陈雨佳又创新推出“庄主认种模式”——春天认购一亩石板田,秋天配送有机石板大米。这样可以实地感受插秧、收割等田间体验。

“这是订单式定制农业,解决我们秋天集中销售的压力,让客户跟我们的黏性更强,这种方式把我们产品推出去、把人请进来,实现双向发力。”陈雨佳说。

订单农业丰富消费者的体验感,拓宽了线上销售新途径,助推了石板米品牌走向全国市场。

如今,陈雨佳的合作社远近闻名,吸引本村及周边村民157户自愿入社,石板田有机水稻种植规模从最初的50亩扩大到1800亩,年产优质大米约300多万斤。

陈雨佳与村民在田间查看水稻长势。人民网记者 苏靖刚摄

与记者交谈中,一辆绿色敞篷小火车载着游客在田园里鸣笛前行。结合当地稻作文化主题公园建设,上官地村把田间体验游、历史文化游、研学基地游、特色民宿游等有机融合,打包成一揽子旅游产品,延长了石板米产业链条,提升了石板米产业附加值。

小火车载着游客观光田园景色。人民网记者 苏靖刚摄

上官地村也逐渐旧貌换新颜。白墙青瓦里外焕新的村貌、新建的环湖景观栈道,古貌与新韵相容共生,乡村蝶变,生活更美。

石板米饭颗粒饱满。人民网记者 苏靖刚摄

夕阳西下,农家小院升起炊烟袅袅,为一波又一波的游客烹制农家菜、石板米饭,迎来送往,好不热闹。这个月,黑龙江省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上官地村签订协议,承包村里的文旅项目,打造乡村游品牌。村集体富了,村民的腰包鼓了。

上官地村白墙蓝瓦村貌整洁。李祥瑞摄

农闲下来,村民刘金龙在农家院帮忙,“咱这好稻子卖上了好价格,旅游也发展起来了,我们多劳多得,日子过得更有奔头儿了。”(万世成、方圆、张帆、韩婷澎、杨磊、苏靖刚、刘婷、徐成龙)

(责编:赵爽、李忠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