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力:文化惠民有新意 亮点纷呈暖民心

铁力市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完善文化阵地、丰富文化供给、打造特色品牌、推动文旅融合四个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惠民服务高质量发展,让群众尽享“有滋有味”的精神文化生活。
完善文化阵地,构建服务供给“新体系”。坚持“文化有场所、娱乐有设施、活动有保障”的工作原则,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集约、开放、共享的文化“矩阵”。新建美术馆、科普体验馆、少儿图书馆等一批完善城市功能的文化场馆,修建左营历史公园、干馏体育公园、铁甲河文化公园等一批彰显城市文化的主题公园,完成10处“口袋公园”建设,开拓城市发展“新空间”。在71个行政村均建有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公共文化活动阵地,文化共享工程等设施设备全部覆盖,并配备篮球场供村民休闲娱乐,文化活动广场和文化体育器材覆盖率均达100%,“近在身边”的文化阵地数量不断攀升、类型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高,形成百姓家门口的便民文娱体系。
丰富文化供给,寻求惠民利民“新载体”。按照“创造精品、突出特色”的思路,深挖本土文化内涵,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创作活动。线上通过“云服务”形式,开展“绿水青山看铁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系列主题展览100余期,展览各类文艺作品1200余幅(首),创作《冰雪铁力乐逍遥》《冰雪童话》《铁力·情画》等文艺作品,激发文化活力。线下成立12支“蒲公英”文艺小分队,持续推进“文艺进基层”系列活动,开展活动300余场次。开设“群众文化公益培训”“‘初心’夜校”“青年夜校”等培训班,打造公共文化“服务链”,精准对接基层需求,以“文艺订单式”服务,开展手工编织培训等文化惠民活动100余场次,在“听民意”“暖民心”的过程中,将“送文化”变为“种文化”,真正把文化服务“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打造活动品牌,擦亮本土文化“新名片”。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凸显地方文化特色,加强联动配合,相继推出多个文化活动品牌,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出新、出彩、出亮点。依托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积极培育打造“骊马放歌”等文化活动品牌,围绕“七十五载风华颂 骊城文化谱新篇”主题,举办“骊马放歌”专场文艺汇演30场次,开展“文艺下乡·彩绘骊城”主题品牌文化活动近10场次,推动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迈上新台阶。结合“书香铁力”建设,培育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骊都之夏”“雪精灵”等多个阅读服务品牌,连续3年举办“书香铁力”全民阅读活动启动仪式,围绕二十四节气、经典绘本、科普教育等主题,组织开展活动180余场次,不断激发城市文化活力。
推动文旅融合,绘就城市发展“新图景”。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力实施“文化+”战略,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联合创意设计企业围绕吉祥物“力力”“贝贝”“雪宝”以及冰雪文化主题,设计推出18个品类近70款文创产品,并围绕乡村特色文化,组织乡镇创意设计雨伞、笔记本等11个品类文创产品。相继举办汉服国潮游园会、“炽热一夏”音乐市集、农民丰收节、森林冰雪欢乐季等文旅活动30余场次,为市民及游客提供旅游新玩法、新体验。依托酒章文创园,打造文创作品展区,展出4大类100余件文创产品。借助“互联网+文化”的实践模式,创意打造数字化“VR全景铁力”,实现全景漫游功能,自上线以来,已吸引近120万人次点击,单日最大转发量超10万次,成为连接线上线下、展现铁力城市魅力的新窗口。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