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力市:打造文明实践“三大品牌”

近年来,铁力市创新打造“森林学坊”“文明实践号”“爱撒骊城”文明实践“三大品牌”,为提升市民素养、优化服务供给、营造文明风尚注入新活力。
“森林学坊”:延时服务叫响文明实践“夜”品牌
铁力市积极探索文明实践新路径,立足群众尤其是上班族的实际需求,精心打造“森林学坊”文明实践品牌,为群众提供文明实践“不打烊”延时服务。整合资源建“夜”校。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为依托,整合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形成覆盖9个社区、14个文明实践点、4家本地艺术学校的全民文明实践网络,为广大干部群众打造“夜间学习圈”。同时,通过日常走访、微心愿、线上线下点单等方式,广泛向群众征求参加动机、课程偏好、时间要求等意见建议125条,为后续课程设计提供重要依据。精选师资办“夜”课。联合市融媒体中心、群众艺术馆等机构部门,优选40名专业素养高、理论知识丰富的行业专家担任授课教师,精心筹备“我是家乡宣传员”“小手拉大手”等5期系列课程,创新开设书法绘画等14门特色课程,满足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聚焦“8小时+”延时服务理念,定期开设晚间课程,成功为学员搭建“白天上班 晚上学艺”的延时学习交流平台。完善机制促“夜”学。建立反馈与激励机制,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线上留言、现场交流等方式,广泛收集学员对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师表现等方面的反馈意见,以便及时调整和优化后续课程。另一方面,鼓励学员之间成立学习小组,在课后继续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学习资源,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文明实践号”:流动服务塑造文明实践“活”品牌
铁力市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针对部分群众因地域、时间等因素获取文明实践资源不便的问题,创新推出“文明实践号”文明实践品牌,推出“理论专列”“科技专列”“文化专列”3个文明实践项目,为群众提供便捷多元的文明实践服务。“理论专列”流动“讲”。搭载“骊城榜样”“骊响之声”“青春颂党”等6类典型群体宣讲团及政治、法律、社会等10类目书籍,采取“流动讲+停留读”的形式,将党的创新理论装进“专列车厢”,深入社区、景区、学校、村镇大集等人流量密集点位,全方位宣传阐释党的科学理论,用“群众语言”“朴实道理”“身边案例”第一时间把党的声音和惠民政策送到群众身边。“科技专列”灵活“学”。通过生动的案例讲解和实操演练,深入基层开展安全教育活动51场,为群众送上急需的安全生产知识与生活常识。同时,针对农村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迫切需求,“科技专列”直接开到田间地头,为农民朋友提供面对面的技术指导。截至目前,已推广新技术20项,帮助农民解决生产难题120个。“文化专列”巡回“演”。以“包保挂点、群众点单”的形式,组建文化惠民小分队,编排歌曲、舞蹈、小品、快板、三句半等节目,定期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累计开展文艺汇演384次,惠及群众4.6万余人次,文明实践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爱撒骊城”:惠民服务培育文明实践“优”品牌
铁力市秉持为群众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服务理念,着力打造“爱撒骊城”文明实践品牌,力争让文明实践的温暖与关怀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多元服务暖民心。培育“科技科普”“文化惠民”等15项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联合各单位、乡镇成立171支志愿服务组织,组织志愿者深入村屯、社区、校园、企业等地开展理论宣讲、文艺文化、敬老爱老、健康医疗、科普宣传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为群众提供全方位惠民服务。校地共建促提升。深入挖掘拓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积极与省内知名高校深化沟通、寻求共建,邀请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石油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6所高校,共同启动“铁力市高校人才志愿服务实践基地”项目,创新探索校地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对接新模式,推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高质量发展。表彰激励树新风。成功举办两届“传承雷锋精神·爱撒文明骊城”铁力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颁奖盛典,评选颁发风尚引领奖、阳光先锋奖等奖项130个。截至目前,共开展活动900余场,为2万余名群众带来暖心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让文明之风吹遍骊城大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