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黑龍江頻道

大興安嶺開發建設60周年:“生態家底”更厚 富民道路更寬

尚城
2024年08月18日08:31 | 來源:人民網-黑龍江頻道
小字號

金雞之冠,林海浩瀚,發展的浪潮奔流不息。2024年,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迎來了開發建設60周年。

從封山育林到筑牢祖國最北生態安全屏障,大興安嶺“生態家底”越來越厚,富民道路越走越寬。曾經荒無人煙的“高寒禁區”已經變成宜居宜業宜游的幸福家園。

被青山綠水環抱的大興安嶺地區加格達奇區。劉迪攝

——國民經濟持續增長。開發建設初期,大興安嶺地區經濟基礎較為薄弱。到2023年末,GDP已由1984年的6.4億元增加到151.8億元,並呈現逐年加快的良好態勢。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開發建設之初,大興安嶺地區的經濟結構基本以木材生產為主,1996年,開始向復合型林區經濟轉變,到2004年8月,全區替代產值已超過GDP的78%,到2023年,充分釋放“水庫、錢庫、糧庫、碳庫”功能,寒地生物、寒地測試、冰雪經濟、文化旅游、綠色礦業、碳匯經濟等生態主導型產業格局初步形成。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快速提升。1970年,大興安嶺地區成立農牧局,全區農業經濟總收入583萬元,農村人均收入131元。2022年,全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20.41億元,增速4.3%,增速全省第一。

與此同時,大興安嶺的財政實力由弱變強、工業體系逐步完善、商貿流通頻結碩果、交通運輸蓬勃發展……60年來,大興安嶺以堅定的步伐推進現代化建設,讓在這裡默默奉獻的人民,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俯瞰大興安嶺林區生態自然景觀。人民網記者 張哲鑫攝

1998年,“天保工程”開始實施,大興安嶺林區迎來了改革的春天。2014年全面停伐后,林區經濟由完備的森林工業體系向多元的生態經濟體系轉變。

——從停伐至2023年,全區生態修復面積達3131.72萬畝,林分平均每公頃蓄積量由2014年的81.05立方米增加到91.52立方米,實現了森林質量精准提升。

——全區活立木總蓄積量達6.44億立方米、森林面積688.52萬公頃、森林蓄積6.30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86.26%,森林蓄積年均增長1000萬立方米。

——全區連續5年無重污染天氣發生,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達99.5%。地表水質全部達到或好於Ⅲ類水體,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全區土壤安全利用率100%,實現城鄉垃圾、污水一體化處理全覆蓋,人居環境整治走在全省前列。

——2023年10月,生態環境部對第七批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進行命名,大興安嶺地區被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漠河市被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大森林、大濕地、大冰雪、大界江、大氧吧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成就了大興安嶺的風光無限,旅游業得以快速發展,產業發展勢頭強勁,電商產業點燃可持續振興“新引擎”,寒地測試產業釋放“熱效應”,一批又一批固根本、利長遠、強支撐的項目如火如荼持續推進……

來自全國各地的車企在北極漠河的紅河谷寒地試車基地進行車輛寒地測試。程泓淳攝

60年來,大興安嶺探索出一條在保護中建設、在建設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綠色發展之路,實現了以木材生產為主向生態保護建設為主的歷史性轉變,進行了一系列富有開創性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大興安嶺作為祖國的“綠色寶庫”,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中,以靚麗的姿容和優越的生態價值,筑牢祖國最北生態安全屏障。60年的櫛風沐雨、砥礪奮進,大興安嶺讓“綠水青山”本色更濃,“金山銀山”成色更足。

(責編:王思迪、李忠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莽林郵路 “幸福要事”06:55
  • “烤肉味”的齊齊哈爾01:32
  • 《遇見·哈爾濱》精彩啟幕00:3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