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天藍空氣清新 哈爾濱生態文明建設賦能地方高質量發展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人民網哈爾濱10月30日電 (記者陳靜)10月30日,由中共哈爾濱市委宣傳部、哈爾濱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辦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舉行第六場,重點圍繞以生態文明建設賦能地方高質量發展作專題發布。哈爾濱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王曉冬作主旨發布。
王曉冬從四個方面分享了哈爾濱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積極變化。
一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厚植高質量發展綠色底色。哈爾濱堅持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堅持精准、科學、依法治污,部署推進了一系列生態環境保護重大舉措,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連續三年位列省內優秀等次。去年全市PM2.5年平均濃度降至36微克/立方米,比2020年下降11微克/立方米,藍天“清新度”大幅提升。流域水生態環境持續向好,鬆花江哈爾濱段千鷗競舞。去年,全市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達到88%,比2020年提高16個百分點,哈爾濱市磨盤山水庫入選全省首批“美麗河湖”,碧水“清澈度”大幅提升。打造了萬頃鬆江濕地、百裡生態長廊的濕地景觀帶,“蘆葦風搖起,飛鳥從中過”是哈爾濱濕地的美麗縮影。全市農用地、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保持國內領先水平,淨土“清潔度”大幅提升。
二是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賦新高質量發展綠色動能。“十四五”以來,哈爾濱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的前端引領、源頭控碳作用,持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超低排放改造65蒸噸以上燃煤鍋爐22台。節約高效利用資源,實施城區熱電聯產、燃煤消費總量控制、天然氣利用、新能源發電、推進清潔能源產業發展等規劃方案,新增燃氣管網建設裡程220余公裡,新改擴建集中供熱熱源項目5個,新增集中供熱能力1500余萬平方米,集中供熱普及率達95%﹔完成棚戶區改造1.41萬戶,老舊小區改造3229萬平方米,惠及居民45.6萬余戶﹔推動交通運輸綠色轉型,淘汰老舊車1.1萬余輛,新增新能源車3.7萬余輛。單位GDP碳排放強度比2020年降低9.08%。
三是堅守生態環境安全底線,筑牢高質量發展綠色根基。哈爾濱堅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域內有省級及以上自然保護區16個、森林公園25個、風景名勝區9個、濕地公園20個、地質公園8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4個﹔全市森林面積220.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穩定在41%﹔全市名錄濕地面積4.05萬公頃、草原面積2.82萬公頃,綜合植被蓋度達83%﹔高等植物2400多種、陸生野生動物500余種,基本形成了城鄉一體、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生態安全格局。危險廢物收集處置能力不斷提升,年處置量從2020年的39.25萬噸提升至去年的66.25萬噸,2023年危險廢物規范化考核評估全省第一,輻射安全態勢持續保持平穩,牢牢守住了哈爾濱生態環境安全底線。
四是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夯實高質量發展綠色保障。哈爾濱立足全面構建現代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結合實際加快生態環境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嚴格實行“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積極服務項目綠色布局,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制度體系不斷完善。持續實施磨盤山水源保護區生態補償,累計投入資金4.47億元。制定修訂《哈爾濱市鬆花江新發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哈爾濱市磨盤山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等地方生態環境保護法規,出台鬆花江重點流域“一河一策一圖”應急響應方案。探索實施“一企一策”“一域一策”清單式執法、巡邏執法和排污許可審批執法雙促進等監管措施。完善監測網絡,監測能力不斷提升,建成空氣自動站22個,覆蓋全市各區縣﹔建成水質自動站31個,覆蓋具備建站條件的所有重點管控斷面﹔建成噪聲自動站20個,覆蓋全市各區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