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讓老廠房煥發新活力
近年來,牡丹江市著眼於閑置資產“騰籠換鳥”,並匹配優質服務、政策,“筑巢引鳳”,使老廠房煥發新活力,經濟發展實現新突破。
活用老設施
與文創產業碰撞出火花
東安區1946文創園的前身是牡丹江十大廠礦之一的木工機械廠,建筑面積4.75萬平方米,有廠房23間。東安區對園區基礎設施、業態布局、文化植入等方面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升級,突出文化核心地位。
走進1946文創園,扑面而來的是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烈的現代氣息。古銅色雕像與原牡丹江木工機械廠的木工磨床、木工銑床組合出以前工廠生產的情景﹔紅磚堆砌的拱形門走廊裡,市民悠閑地遛著彎﹔藝術館裡展出各種畫作、書法作品,游客不時駐足瀏覽。
據東安區工作人員介紹,1946文創園是牡丹江市承辦第四屆全省旅發大會重點觀摩項目,定位為工業遺存體驗地、民眾休閑目的地、文創產業新高地。目前,該園區已入駐中國神州機器人、奧體國際健身、瑪雅娛樂工廠、胡同裡音樂酒吧等項目30多個,擦亮了享譽全省的“文創東安”特色品牌。
目前,牡丹江(1946)創意設計中心剛剛入駐該園區,項目規劃由創意項目設計中心、創意賦能孵化基地、多功能現代藝術展館、紅城劇場項目演示直播中心四部分組成,建筑面積近5500平方米,室外拓展空間20000余平方米。
“變廢為寶”
探索“治理+造血”新模式
近日,林口縣林口鎮六合村的歷史遺留礦山發生了令人矚目的變化。原本破碎荒蕪的礦山煥然一新,一座現代化的大鵝養殖基地建了起來,標志著林口鎮在礦山生態修復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這裡曾是地質災害頻發的廢棄礦山,生態環境惡劣,嚴重制約了當地的發展。如何變廢為寶,成為林口鎮政府一直思考的問題。
林口鎮副鎮長李玉江說:“我們採取了‘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化治理、多元化協作’的模式,通過削坡治理、盤活土地資源、建設養殖設施等一系列措施,成功將廢棄礦山轉變為大鵝養殖。不僅恢復了自然生態環境,還有效帶動了村民增收,形成了社會參與、共治共享的生態資源保護新格局。”
“我們引進了優質鵝苗,政府為我們提供了養殖技術和培訓、防疫指導和渠道銷售等方面的支持,讓我們對大鵝養殖充滿信心。”富水牧業有限公司經營者王守國說。
林口鎮這種“治理+造血”的新模式,盤活了廢棄土地資源,將歷史遺留礦山治理成群眾的“幸福不動產”,為鄉村振興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徑。
打造新經濟產業園
創新型企業扎堆“孵化”
牡丹江市西安區新經濟產業園也是利用閑置資產建立起來的。西安區工作人員“駐園辦公”,為企業提供便捷服務。
“西安區實施‘4457’發展思路,即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生物經濟、冰雪經濟、創意設計產業‘四大經濟’,培育科技研發機構、科技型企業、孵化平台、創新型人才4類創新主體,開發數字治理、數字民生、數字生態、數字生產、數字消費5個應用場景,打造商務會談、政策扶持、孵化培育、市場推廣、環境優化、人才開發、合作交流7個服務體系。園區以培育新經濟產業為重點,大力引進數字經濟、網絡科技、生物技術、文化創意設計等產業項目。截至目前,產業園已登記注冊企業510家,實際入駐101家,打造‘園中園’牡丹江糧食流通電子商務產業園,積極申報國家級眾創空間1家,已創建省級眾創空間1家、省級科技孵化器1家、高新技術企業6家、生物經濟29家、數字經濟76家、創意設計42家、冰雪經濟3家。”西安區新經濟產業園工作人員劉悅說。
記者從牡丹江市愛民區獲悉,該區堅持“騰籠換鳥”“筑巢引鳳”並重,全面摸排轄區廠房、場地和辦公樓等閑置資源,建立適配不同產業、不同類型企業發展的閑置資源台賬,為項目入駐搭建平台。該區盤活愛民區信大機電1萬平方米場地及6000平方米閑置辦公樓,依托阿裡、抖音等國內一線數字化平台,成功打造數字經濟產業園,實現數字化培訓、智能化雲倉、數字化電商等多業態發展,已入駐企業30余戶,安置就業近300人,1∼9月份線上交易額達4728萬元,預計年底可實現1億元以上。(記者 張雪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