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寒包火”多發 中醫專家支招應對
嚴寒“三九天”,你的身體還扛得住嗎?近期天氣驟冷,稍有不慎便可能導致外感風寒,出現怕冷、咽喉干痛等不適症狀。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溫州市中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中醫師潘錕鐳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介紹,這種冬季常見的感冒,中醫稱之為“寒包火”。
潘錕鐳表示,“寒包火”,在中醫理論中屬於“表寒裡熱”的証候,其病機特點是寒邪束表,郁熱內生,導致氣機不暢。常見於陽氣不足或熱邪內伏的個體。具體來說,患者既有惡寒、體痛、咳嗽、鼻塞等表寒之象,又有口干渴、咽喉干痛、小便短赤、舌紅苔黃、大便干燥等裡熱之象,部分患者還可能有高熱、頭痛、全身關節肌肉酸痛等症狀。
“導致身體有內熱的原因有很多,如冬季室內暖氣過熱、過度滋補、精神壓力大、經常熬夜等。”潘錕鐳提示,冬季室內暖氣過熱,導致人體毛孔和腠理開泄,外出更易受到寒邪侵襲。因此,冬季除了添衣保暖,防止外寒侵襲,還要控好室內溫度濕度,室溫保持在18℃至22℃之間,室內濕度控制在 40%至60%左右,可使用加濕器保持室內濕度。
此外,潘錕鐳強調,進補不恰當是造成內熱的一個重要原因,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有寒、熱、虛、實之分,進補前應先了解自己的體質類型,而不是一味大補。例如,冬季寒冷,體質偏寒的人適合溫補,如食用當歸生姜羊肉湯,體質偏熱者可選擇銀耳蓮子湯、菊花茶等清熱養陰食品﹔體質虛弱者可適量食用黃芪燉雞湯,以扶正固本。因此,進補也需要遵循“因時因地因人”的原則。
如果不慎發生了“寒包火”怎麼辦?潘錕鐳建議,在風寒初起的時候,可嘗試將白蘿卜與去皮生姜共煮后食用,以緩解不適症狀。而在病邪入裡化熱之時,單純採用散風寒的治法已經不適合,這時就需要結合一些具有清熱解表功效的中藥,如金銀花、竹葉、石膏、蘆根、胖大海、桔梗、連翹等,每種藥材取10克泡水代茶飲。另外,將蘇葉(紫蘇)、蒲公英、生甘草各取3克混合泡水代茶飲,也是一個有效的緩解方法。
“‘寒包火’雖為冬季常見病,但通過科學調理體質、注意防寒保暖和飲食適度調節,可以有效預防和緩解症狀。若症狀加重,應及時就醫。”潘錕鐳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