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黑龍江頻道>>人民網專稿

黑龍江書寫豐收答卷 “十八連豐”穩穩扛起糧食安全重任

韓婷澎 楊雪楠
2021年12月09日17:35 | 來源:人民網-黑龍江頻道
小字號

經歷春耕、夏管、秋收,黑龍江經受住了困難和考驗,通過高質量備耕、高標准春耕、精細化田管和全過程防災減災,同時戰勝了局地發生疫情、農資價格上漲、局地旱澇等不利因素影響,糧食生產喜獲“十八連豐”。

國家統計局12月6日發布公告,2021年黑龍江省糧食播種面積21826.95萬畝,比去年增加169.35萬畝﹔黑龍江省糧食產量1573.54億斤,比去年增加 65.34億斤,佔全國總產量的11.5%,連續十一年位居全國第一。“中華大糧倉”黑龍江再次交上一份豐收的答卷,穩穩地扛起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

端牢“中國飯碗”,如何從“豐收在地”實現“豐收到手”?

守好大國糧倉,端牢“中國飯碗”。經過多年的努力,黑龍江農業發展已經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新中國成立以來,黑龍江的糧食生產先后登上300億斤、500億斤、1000億斤、1500億斤台階,全國人民每9碗飯就有1碗來自這裡。

黑龍江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升。馮賢攝

春發其華,秋收其實。進入秋收季,黑龍江全力克服各種影響,搶收快收,顆粒歸倉,再次將豐收圖景定格在龍江黑土地上。

8月16日,北大荒集團九三分公司2.09萬畝小麥收獲全面告捷﹔

8月29日,北大荒水稻“第一鐮”在江川農場開割﹔

10月16日,北大荒農墾集團糧食作物收獲全面告捷﹔

10月26日,黑龍江省水稻、大豆收獲基本完成,玉米收獲面積佔比超90%﹔

……

這是黑龍江的秋收速度!10月以來,黑龍江省各地克服疫情影響,搶收快收、加快整地,全面提升全省機械收獲能力,秋收期間全省共統籌調度跨區作業機具7300多台(套)。機收過后,還組織人力加強撿拾,減少田間損失。

顆粒歸倉搶秋收,讓一年的辛勤耕耘換來了1573.54億斤的“十八連豐”!

數字喜人,最終還是要讓廣大農民“豐收在手”。眼下,在全省各大糧貿公司廠區,烘干機組正在緊張作業,傳送帶源源不斷地向烘干箱內輸送糧食作物,顆粒飽滿的糧食繪出了一張張豐收笑臉。秋收期間,黑龍江省組織具有烘干能力的收儲企業,早收糧、早烘干,並開展代烘、代儲、代保管。組織糧食加工企業早開秤、早收購、早加工。來自黑龍江省糧食局的消息,截至10月31日,全省入統企業累計收購新糧138.8億斤,同比增長53.2億斤。

顆粒歸倉搶秋收。陸文祥攝

實現糧食“顆粒歸倉”,離不開專家“支招”。來自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的消息,秋收期間,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加大秋收生產指導服務力度,省農業農村廳成立了12個工作組,包片指導秋收生產,各地也都成立了技術指導組和督導組,為抓好秋收工作提供了精准指導和服務。

從種到收,科技賦能“能”在哪兒?

近年來,黑龍江省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堅持向農業科技創新要產量、要品質、要效益,圍繞促進農業節本增效、高質高效,破解了一批關鍵性技術瓶頸,推廣了一批優良品種和農業綠色實用技術,創建了一批高產高效攻關典型。

黑龍江“十八連豐”的背后,反映出全省農業科技的持續進步。

農業科技專家在秋收一線開展科研工作。王亞光攝

讓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就要推動農業科技協同攻關。黑河是“中國大豆之鄉”、全國最大的大豆生產基地,黑河大豆的大豆異黃酮、卵磷脂等多項指標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並具有規模化、均質化、產業化的獨特優勢。近年來,黑河市積極開展食用功能性品種選育、綠色高產高效和大豆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等課題攻關,大豆單產水平和品質不斷提升,萬畝高產攻關示范方平均單產達167.2公斤/畝,高於全市大豆平均單產9%,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全國唯一的農業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示范市。

當“豐收”與“科技”相遇,黑龍江農業發展迎來別樣生命力。據了解,省農業農村部門整合全省農業科技資源,以優勢農產品為主線,建設了水稻、玉米、大豆等26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協同創新推廣體系,聘請26名首席專家牽頭,採取“任務清單+攻關小組”模式,在秸稈綜合利用、農藥化肥減量增效、輕簡栽培等領域,破解“卡脖子”技術135項。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黑龍江在打好種業翻身仗方面邁出堅實步伐。今年,黑龍江省審定推廣玉米、大豆、水稻等主要農作物品種334個,布局建設國家級良種繁育基地16個,爭取在五大連池創建國家現代農業大豆種業產業園,這也是東北三省首個種業產業園。目前,全省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達到45%。

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亦離不開高素質農民隊伍。黑龍江重點圍繞備耕春耕、夏季田管、防災減災、秋收減損等方面,組織科技人員深入一線指導,創設了農業科技培訓大講堂系列節目,開展農民普及性培訓286.8萬人次,培訓高素質農民2萬人。

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生產環境綜合治理如何一起“管”?

產糧於地,地為糧基。如何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秸稈就是黑土地保護最直接、最有效的“武器”,是給黑土地“治病”的一劑天然“良藥”。

大馬力整地機車開展聯合作業。張天露攝

“我們今年引進了30台(套)雙軸滅茬機,提高了滅茬效果,使玉米秸稈更加細碎,拋洒更加均勻,為玉米秸稈碎混還田奠定了基礎。”尖山農場有限公司農業發展部部長徐立龍說。

實現秸稈有效利用,除了可以碎混還田,還能夠實現“組團”還田。在尖山農場的田間地頭,幾位種植戶正在為秸稈“打捆”,把“秸稈捆——土——秸稈捆”相互交替擺放,再逐層壓實,最后預留50厘米用於鋪設黑土。“這是利用秸稈打捆還田有效‘治愈’沖刷溝的方法。”尖山農場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付余仁說,多層秸稈捆能讓大部分雨水滲透到耕層以下,實現“上滲下流、水流土不流”,能夠高效恢復沖刷溝所在位置耕地的糧食生產功能。

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龐海濤表示,近年來,黑龍江省堅持因地制宜、集中資源、綜合施策,目前,全省平均耕地質量等級3.46等,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36.2克/千克,旱田耕層厚度平均24厘米,其中秸稈翻埋和深鬆整地地塊平均達到30厘米以上。

合理利用水資源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青龍山灌區工程在亞洲大型灌區中位居第四,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大提水灌溉的大型灌區。灌區覆蓋黑龍江墾區的青龍山、七星、濃江、創業等9個農場,以及同江市、富錦市部分鄉鎮的32個行政村屯,灌溉面積達561萬畝。

江水“潤”田,科學用水種好糧。王曉寧攝

“據測算,江水比地下水水溫高10攝氏度左右,用江水灌溉的稻田,水溫和地溫都高了,水稻緩苗也就快了,同時,江水裡的有機質含量非常高,水稻生長過程中所需的養分充足,這樣就能保証水稻生長期提前,還能節省一部分肥料。”青龍山農場的種植大戶說。

青龍山農場是青龍山灌區的第一站,今年實現了35.9萬畝的江水灌溉,每年可減少地下水開採0.88億立方米。“引江水灌溉,不僅調節了水資源,同時也是對濕地的恢復和補遺。”農場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不僅能優化農作物種植結構,治理水土流失,同時還可以防止土地退化和土壤污染,進而能增強土壤肥力和抗災能力。

黑龍江“十八連豐”的背后,是基於科技進步的“硬支撐”,得益於農業現代化變革的“軟實力”。黑龍江正描繪著農業生產的新圖景,扛穩糧食安全重任,耕耘著“糧安天下”的希望。    

(責編:王艷、李忠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