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 警惕中暑
2022年07月26日14:36 |

先兆中暑
高溫環境下,出現頭暈、頭疼、四肢無力、口渴、多汗、心慌、胸悶、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症狀,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不超過38.0℃),可伴有面色潮紅、皮膚灼熱等。此時應及時將患者運送到陰涼通風處,補充水分和鹽分,短時間休息后症狀即可消失。
中暑
中暑按臨床表現不同可分為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三種。
熱痙攣
主要因高溫引起大量出汗,水分和鹽分丟失引起的電解質平衡失調所致。表現為全身肌肉痙攣及劇烈疼痛,以腓腸肌最為明顯,痙攣一般呈對稱性,時而發作,時而緩解,輕者不影響工作,患者神志清醒,體溫多數正常。
熱衰竭
主要因高溫引起外周血管擴張和大量失水,造成循環血量減少而致,起病迅速。表現為頭暈、頭疼、心慌、多汗、口渴、惡心、嘔吐,隨后出現皮膚濕冷、面色蒼白、暈厥、血壓短暫下降,體溫多不升高。老年人或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現熱衰竭的比例較高。
熱射病
多數患者起病急,少數有前驅期,表現為無力、頭疼、頭暈、惡心、嘔吐和多尿。典型症狀為急驟高熱、體溫常在40℃以上,皮膚干燥、灼熱而無汗,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等,如體溫超過41℃且持續時間較長,可合並多臟器功能衰竭和彌散性血管內凝血,預后較差。
出現重症中暑時,應立即送入醫院,治療原則是降低體溫(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糾正水和電解質紊亂,積極防治休克、腦水腫等。熱痙攣患者口服含鹽飲料即可,必要時可靜脈推注葡萄糖酸鈣液。熱衰竭患者,首先在陰涼處平躺,補充水鹽后一般可恢復,有時靜脈注射50%葡萄糖液可有助於恢復。
(責編:鄒慧、王思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