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農業增效有“路” 農民增收有“方”
人民網哈爾濱6月2日電 (韓婷澎)春夏交替之際,萬物生長之時。眼下,黑龍江各地一派生機盎然的忙碌景象。一棵棵希望的秧苗茁壯成長,一個個產業項目落地生根,農業持續增效,農民致富增收,繪出了一幅幅鄉村振興的美好畫卷。
科技賦能農業增效 希望田野“煥發”新活力
近日,在撫遠市海青鎮永富村墾地合作示范田裡,由北大荒集團八五九農場有限公司調派的多輛氣吸式精量點播機正在進行大豆播種作業。“像這種精量點播機集中作業的場面在我們當地比較少見,作業效率直接翻倍了。”村民們贊不絕口。
精量點播機進行大豆播種作業。白明明攝
“通過農場技術人員指導和機械的幫助,使我的地起上了一米三的大壟,大壟的好處是抗旱抗澇、提高地溫,播種的標准也提高了,相信今年一定會有個好收成。”今年播種的同時,農場的技術人員對合作社播種的深度、密度、施肥量等數據進行查驗,嚴把播種質量關,這種專業、細致的服務讓種植戶姜立志十分放心。
近年來,北大荒集團不斷擴大墾地合作領域,通過創新農業生產托管模式,實現零散土地連片、農民減負、降本增收的目的,以點帶面,充分運用北大荒信息化、機械化、智能化、標准化的種植方式,輻射帶動周邊村鎮發展。
水稻種植離不開水,更離不開“智慧”用水和科學灌溉。
連日來,隨著北大荒集團江濱分公司29.19萬畝水稻插秧工作的結束,水稻生產已經進入田間管理階段,由江水灌溉的水田已經開始孕育豐收的果實。滾滾黑龍江水,帶著豐富的礦物質、有機質一路奔流而來,帶來了豐收的希望。
21余萬畝農田“喝”上江水。韓玉紅攝
與地下水灌溉相比,江水無污染、水質好,且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增強作物防病抗病能力,不僅能讓水稻生長“喝得飽”更能“喝得好”。
近年來,江濱分公司依托江蘿灌區及田間配套工程,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叫響了“濱江得稻”等系列綠色、健康的農產品品牌。為了保証灌區灌溉達效,江濱分公司制定科學合理的灌溉制度,最大限度擴大灌溉面積,確保灌區覆蓋的21余萬畝農田“喝”上江水。據悉,用江水灌溉的水稻可促進早熟5天到7天,畝增產60斤到100斤,江水入田收獲的水稻籽粒更加飽滿,加工出的大米晶瑩剔透,粒粒香濃。2022年,江水澆灌的水稻每公斤在市場上要比“井水稻”價高0.4元。好吃的江水大米為江濱農業帶來了豐厚的收入,“濱香源”優質米品牌遠銷國內20多個省市。
用好特色產業“金鑰匙” 打開農民致富“幸福門”
農民增收開新路,鄉村振興添活力。發展產業,是讓農民腰包鼓起來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
在黑河市孫吳縣腰屯鄉,一穗小小玉米“結”出了致富路上的“大產業”。近年來,孫吳縣腰屯鄉大力發展鮮食玉米種植加工等特色產業,引進了山沐優品貿易有限責任公司種植450余畝鮮食玉米,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經營模式,結合日生產成品玉米3萬穗的加工車間,成功打造了鮮食玉米加工基地,年產鮮食玉米突破100萬穗。
鮮食玉米領“鮮”鄉村振興。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供圖
鮮食玉米突出的就是一個“鮮”字,腰屯鄉如何以“鮮”引領,實現農民致富與拓寬市場的“雙向奔赴”?
據了解,腰屯鄉將採收的玉米在4個小時之內進行脫皮、清洗、包裝、滅菌,經過多道工序和嚴格的質檢裝箱銷售。鮮食玉米生產加工時間緊、用工量大,不僅每年帶動村集體增收10萬余元,還讓周邊村屯的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打工增收,輻射周邊村屯務工崗位110余人,人均增收3000余元,帶動脫貧人口30余人,人均分紅700余元,促進農戶共同增收。今年,腰屯鄉將持續擴大種植面積,將種植鮮食玉米750余畝,較去年增長300余畝,並依托電商直播間等平台大力宣傳,採取線上+線下同步銷售,著力拓寬銷售渠道。目前,產品暢銷海南、江蘇、山東、大連等全國各地,實銷收入350余萬元,實現錯季上市溢價增值,產銷兩旺。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無論是在生產車間還是果蔬大棚,一個個特色鮮明的致富產業在鄉村“拔節生長”,為鄉村振興注入內生動力。
近日,在密山市和平鄉新建村蔬菜生產大棚內,一眼望去滿目綠色,一根根黃瓜、一串串柿子挂滿藤蔓,豆角、茄子、辣椒等各種蔬菜長勢喜人,種植戶和工人們搶抓時節,忙著採摘上市,這些新鮮蔬菜將會立即被分揀、包裝、裝車,發往各大市場。
棚室茄子長勢喜人。於金鑫攝
“我們種植的蔬菜品種有西紅柿、辣椒等,種類非常豐富,都已經陸續上市了,這些蔬菜不僅在雞西地區很受歡迎,還在七台河、寶清等地銷售火爆。”新建村種植戶劉少剛說,他種植的蔬菜達到了綠色食品標准,不僅得到了當地百姓的認可,在周邊各地也廣受歡迎。
大量本地蔬菜陸續上市,為市民的餐桌提供了更多選擇。近年來,密山市和平鄉通過政策扶持、示范帶動、科技助推等方式,引導農村發展特色產業種植,打造特色蔬菜產業品牌,產品銷往上海、南京、連雲港等地,部分蔬菜還走出國門遠銷俄羅斯。目前,棚室蔬菜種植已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一個好抓手。
護好黑土地、守好飯碗田 讓“大糧倉”更豐實
一望無際的黑土地上,廣闊的水稻田、玉米帶、大豆地,油汪汪的黑土與嫩綠色秧苗連成一片,預示著豐收的景象。
黑龍江地處東北黑土地核心區,現有耕地2.579億畝,其中典型黑土耕地面積1.56億畝,佔東北典型黑土區耕地面積的56.1%。近年來,黑龍江省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堅持管控與修復並重、保護與利用統籌、用地與養地結合,綜合採取工程、農藝、生物三位一體硬措施,切實加強黑土地保護利用,守好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命根子”。
打好工程、農藝、生物“組合拳”,保護好“耕地中的大熊貓”(資料圖)。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供圖
“隨著化肥、農藥用量不斷降低,讓這片黑土地‘綠下去’,讓黑土重新‘淨起來’!”近日,在北大荒集團雙鴨山農場有限公司的田間地頭,農場副總經理翟世華介紹說,近年來,隨著黑土地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綠色防控技術、航化植保作業、測土配方施肥出現,化肥、農藥用量逐漸減少。
“隻種地、不養地”是導致黑土地退化的重要原因,處理好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的關系,既需要政策拉動,也需要科技支撐。
為了讓黑土地持續“綠下去”,今年雙鴨山農場繼續開展格田化改造工作,改造面積0.29萬畝,積極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實施全面積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化肥6.07萬畝。
用秸稈給土壤做“棉被”,使黑土耕層“厚”起來,這是北大荒集團雙鴨山農場有限公司保護好黑土地的一副“良方”。雙鴨山農場實施機械翻埋、碎混、覆蓋等方式秸稈還田,水田秸稈還田面積1.44萬畝,旱田秸稈翻埋面積15萬畝,深鬆碎混還田面積5萬畝。秸稈還田90%以上,免耕離田10%,實現秸稈綜合利用100%,減少了風蝕水蝕,增加土壤有機質,增強保墒抗旱能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的優勢。
在山河農場有限公司,則是通過秸稈打捆回填侵蝕溝,縫補黑土的“傷口”。“打好捆的秸稈,我們用車拉到沖刷溝裡,用機械進行壓實,最后上面用推土機填上一層土,最終這塊土地就恢復了原來完整的面貌。”山河農場有限公司第二管理區主任范江濤說,山河農場沖刷溝有40多條,今年秋天計劃修復5條,恢復土地面積11公頃,防止水土再次流失,確保黑土地的完整,讓黑土地煥發新生機。
倉廩實而民心安,農業強則百業興。黑土地上,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特色產業蓬勃發展,百姓生活蒸蒸日上,黑龍江正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闊步前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