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黑龍江頻道>>人民日報看黑龍江2023

黑龍江綏化望奎皮影戲——

古老的民間藝術煥發勃勃生機(藝近人和)

人民日報記者 劉夢丹
2023年08月24日08:3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望奎皮影劇團藝人親手制作的皮影。

望奎皮影劇團藝人親手制作的皮影。

劇團演員在幕后操作皮影。

以上圖片均為孫福軍提供

制圖:趙偲汝

核心閱讀

望奎皮影劇團已整理有關皮影方面的文字5萬余字、“江北派”皮影戲重點唱段32段,搜集傳統影卷25部,收集到用於影人雕刻的影圖4冊、照片100余幅。

“皮影進校園”正在穩步推進,有望成為望奎的地方特色三級課程。目前綏化市每年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200余課時。

“一口敘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集彈、唱、操縱、雕刻於一體的望奎皮影戲,歷史可以追溯至清代同治年間。100多年來,生長在黑土地上的望奎皮影戲,在保留河北唐山樂亭皮影戲唱法的基礎上,融入東北地方戲的唱法和方言土語,形成獨具特色的“江北派”皮影戲唱腔風格。

上世紀50年代,黑龍江綏化望奎縣有近20個皮影戲班子、140多位皮影藝人。每年農閑時,戲班都會定期露天演出。“夜酣影長,萬人空巷”,老一輩望奎人都有追看皮影戲的記憶。

如今,經過幾代皮影藝人的努力,這項古老的民間藝術煥發勃勃生機。

保護

兩代人薪火相傳,古老藝術煥發生機

燈光漸暗,聲聲鼓點催人心弦,栩栩如生的精致“影人”,一會兒雙槍對打,一會兒縱馬飛奔。“夜觀兵書與戰策,排兵布陣設了計謀……”豁亮的女旦唱腔一開嗓就引得滿堂彩。

正在上演的是望奎皮影戲經典劇目《三請樊梨花》中的橋段,74歲的谷寶珍站在幕后,凝神觀看女兒關海英的操作手法,專注聆聽皮影隊每個鼓點弦音。作為望奎皮影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不論演出規模大小,她每場必到現場觀摩。

“19歲開始,我就拜在張學文、關興久老師門下學習皮影了。”經過約半個世紀的用心鑽研,谷寶珍成為黑龍江省望奎“兩合水”皮影戲第四代傳人,也是“江北派”皮影戲的創始人之一。“不能放任這門古老藝術‘沉默地消亡’。”谷寶珍始終堅信,傳承是望奎皮影戲煥發生機的基礎。

在很多人的記憶中,不管男女老少,一聽說皮影戲班子來了便奔走相告,喜悅之情不亞於趕廟會、過新年。兩三米高的戲台前,十裡八鄉的人帶著小馬扎坐在下面,圍得水泄不通。油燈昏暗,人聲嘈雜,皮影戲一開始,觀眾席就鴉雀無聲。“很多老人說起戲文來,一字不差。”谷寶珍笑著回憶。

隨著時代變遷,曾經到哪兒演出都人頭攢動的皮影戲表演,漸漸淡出人們的休閑娛樂生活。谷寶珍從沒想過放棄,眼看著皮影隊的14名演員裡,六七十歲的老藝人佔了一多半,她拉著女兒關海英來接班。

“母親是個很犟的人,我40歲那年才算真的入行,那也是我人生的分水嶺。”關海英回憶起2013年入門的點點滴滴,感慨萬千。她原本在美容美發行業干得風生水起,到皮影戲行當必須從零開始,隻能靠刻苦練習。

“母親對我要求比誰都嚴格,一個調唱不對,立馬從頭再來。”嚴格的訓練換來甜蜜的收獲,關海英第一次登台表演,觀眾掌聲雷動,谷寶珍在后台也紅了眼眶。“這孩子音域廣,高音吊得上去,低音也沉得下來,她天生是吃這碗飯的。”谷寶珍欣慰地說。

這幾年沒有演出時,母女倆對著攝像頭錄了十幾本戲。谷寶珍總覺得時間過得太快,如果劇團裡這批老人都不在了,很多戲就永遠消失了,“我想把更多戲完完整整復原出來。”谷寶珍說。

目前,望奎皮影劇團已整理有關皮影方面的文字5萬余字、“江北派”皮影戲重點唱段32段,搜集傳統影卷25部,收集到用於影人雕刻的影圖4冊、照片100余幅。

傳承

在孩子心中播撒藝術的種子,總能開出艷麗的花

夏天來臨,望奎縣靈山鄉中學美術教師王迎秋每周六准時坐上早班車,到縣裡向知名皮影雕刻匠人張淑榮學習雕刻技藝,風雨無阻。為了望奎皮影戲的傳承,全縣從教育系統抽調了10余名教師參加學習培訓,王迎秋是其中之一。這一舉措,為提升青少年對皮影藝術的興趣、培養本土皮影人才打下良好基礎。

“美術課上,孩子們搶著看我拿去的精美皮影,有學生問我,啥時候自己也能上手畫一畫。”身為土生土長的望奎人,王迎秋對皮影並不陌生。“我姥姥就會唱‘影兒’(方言,即皮影戲),小時候我的催眠曲都是皮影戲。”在她看來,一件件精美的皮影本身就是工藝品。一個完整的影人,從頭到腳共11個部位,以便表演時活動自如。“我想充分利用專業知識,在光影變化上下功夫,刻影環節讓平面的皮影盡量變得立體。”王迎秋對創新嘗試充滿期待。

同樣躍躍欲試的,還有望奎第六中學的音樂老師常斯鳴。“江北派”皮影戲的唱法糅進了“落子”(東北地方戲)、東北大鼓、東北民歌元素,創造出粗獷豪放、音域寬闊、旋律流暢的望奎特色唱腔。常斯鳴在向關海英學習唱腔時,總在思考如何用科學發聲方法讓學生接受起來更快。他還想到一個妙招:“歷史課本和語文課本中的很多內容都可以編成唱段,學生們既能學習皮影唱段,又鞏固了課本知識,何樂而不為呢?”

“皮影進校園”正在穩步推進,有望成為望奎的地方特色三級課程。“藝術的種子已經在孩子們心中播撒下了,我們辛勤灌溉,總能開出艷麗的花。”王迎秋覺得皮影傳承任重道遠,但充滿希望。

近年來,綏化持續完善非遺傳承保護利用制度,目前全市每年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200余課時,學生們對望奎皮影戲等非遺的獨特魅力有了親身感受。

創新

保護與傳承,重在融入現代生活、展現當代價值

蔚藍天空下,小溪水潺潺流淌,強壯的小伙子撒下漁網,美麗的少女在小鹿陪伴下翩翩起舞。突然,災難降臨,英雄帶領大家奮起反抗、重建家園……“小心!”台下的小觀眾們雙目圓睜,看得聚精會神,都為劇中人物捏了一把汗。

2015年1月,由黑龍江省非遺保護中心和望奎縣文化館皮影隊聯合打造的原創皮影戲《西溫莫日根》在哈爾濱首演。這部作品首次將黑龍江兩大世界文化遺產——赫哲族伊瑪堪說唱與望奎皮影戲巧妙融合,演繹了動人的古老傳說。

“我們為此設計了幾十個全新的皮影。”想到8年前的這次嘗試,一幕幕場景仿佛還在張淑榮眼前。“望奎皮影制作分為選皮、制皮、畫稿、鏤刻、涂彩、熨平、綴結合成7道工序,每處細節都要打磨。”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西溫莫日根》捧回金獅獎·第四屆全國木偶皮影劇(節)目展演最佳劇目獎。

“那次之后,我與關海英皮影工作室合作,開始了創新皮影劇目的嘗試。”望奎縣文化館館長孫福軍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重在融入現代生活、展現當代價值。”

2022年,由孫福軍創作、關海英主演的新劇目《一片深情》上演。作品以鄰裡矛盾為切入點,講述農民在政策支持下過上好日子的故事,一經推出便獲得良好反響,並榮獲2023年“黑龍江省北疆文化藝術獎”皮影戲比賽創作一等獎、表演二等獎。

硬件建設是保護和傳承的基礎,也為皮影藝術發展提供堅實保障。望奎姑娘王宜秋喜歡皮影精細的刻畫、濃郁的民間藝術風格,更喜歡皮影戲現在的表演方式。2017年,王宜秋驚喜地發現,望奎群眾文化藝術中心專門辟建了150平方米的皮影戲傳習所和擁有60個軟座席的皮影戲展演小劇場。“以前媽媽帶我趕大集看皮影戲,現在一到周末,我就領著女兒來看新皮影戲,我想這也是一種傳承吧。”王宜秋說。

“三尺生綃作戲台,全憑十指逞詼諧。有時明月燈窗下,一笑還從掌握來。”為使皮影戲更好服務百姓,望奎藝人制作了簡裝戲台,由多塊木板組合而成,用時現拼搭,演出完拆卸,簡單方便。戲台3米見方,高2米,呈屋脊狀,照明採用柴油機發電,選用透亮的熒光燈管,鑼鼓等用品放置在自制木架上,隨用隨取。

縣裡還籌建了皮影展廳,展出皮影老圖片50余幅,影卷、樂器等200余件,百姓路過展廳總會進去看一看、聽一聽,有的還指著老圖片尋找自己認識的人。望奎縣還將建設皮影廣場,讓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城鎮建設。

皮影,正逐漸成為望奎人生活中觸手可及的藝術。

(責編:趙爽、李忠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如何辦理第三代社保卡,看這篇02:35
  • 優質生態成就“鳥類天堂”00:40
  • 標准化物流體系建設助小朱家村發展01:1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