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創新治理模式 打通服務“最后一公裡”
東安區熱電社區居民在“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綜合體內購物。人民網記者 蘇靖剛攝
人民網哈爾濱12月22日電 (劉婷)社區治理一頭連著居民家庭幸福,一頭連著社會發展穩定。牡丹江市把社區作為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裡”,把群眾需求作為第一動力,立足實際,創新舉措,打造新時代區域統籌、條塊協同、上下聯動、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新樣板。
“這裡每周都有三甲醫院的醫生坐診,是我們老年人的福音。”家住陽明區的一些老人,由於孩子們不在身邊,經常為沒人陪護看病的事情發愁。如今,家門口的新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有三甲醫院的醫生定期出診,“不用走太遠,看病省時省力,這可太方便了。”
牡丹江市創建“三位一體”醫療服務新模式,即建立“三甲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互聯網”的社區健康服務模式﹔組建由三甲醫院外派醫學專家和退休專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設備場所、互聯網線上咨詢為一體的醫療服務體制機制﹔對社區老年人、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和高血壓、糖尿病慢性病患者等人群建立工作台賬,實行網格化管理,提供健康咨詢、慢性病隨訪、健康體檢等個性化規范化服務﹔搭建“互聯網+醫療”“互聯網+護理”區域健康管理平台和全民健康信息平台,開展線上線下貫通的零距離服務,持續提供健康咨詢、指導,門診、轉診、特殊人群上門服務﹔推進公立醫院資源下沉社區,打造“家門口”健康服務驛站,高質量建設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程,“防”“治”“養”一體化管理,提供全程無縫連續性服務。
根據《牡丹江市三甲醫院進社區工作實施方案》,三甲醫院的專家要定期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出診,開展教學講座、社區義診活動、中醫中藥服務、康復治療服務,幫助提升基層診療能力。自11月份家庭醫生簽約啟動會以來,全市10所三甲醫院共派出醫務人員253人次,深入到26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義診、健康知識講座和基層醫務人員培訓等工作,累計服務1350余人次。群眾信任度和滿意度逐步提升,隨著就醫習慣的改變,群眾小病、慢病、常見病診療留在了基層,分級診療正在牡丹江有序有效展開。
分級診療讓“家門口”看病照進現實。牡丹江市打造的“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也在家門口滿足了居民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生活需求,讓城市煙火氣更足、居民幸福感更高。
在東安區熱電社區,改造盤活的社區“閑置用房”建成了“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綜合體項目,配備了便利超市、社區健康飲水站、照相文印、修鞋配鑰、衣服裁剪等基本保障類商業業態,打造便民社區食堂,利用供銷社體系優勢賣農家菜,還提供“及時達”“次日達”和“門店自提”等便民服務,圈出了居民“家門口的幸福”。
牡丹江市創建“社區+商服網點”便民商圈新模式,積極建設社區“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購物生活綜合體,區政府聯合市供銷社,通過社屬企業出資運營、社區提供用房、物業配合服務的方式,配齊便利超市、供銷健康飲水站、再生資源回收、照相文印、修鞋配鑰等基本保障類商業業態,以及社區文體、娛樂、康養等場所,發展品質提升類業態﹔利用供銷社訂單農業優勢,實施農產品直採和政府相應補助相結合,打造便民微利社區食堂,重點滿足困難群體、老年人群定點定時供餐需求,不斷拓展“線上平台點餐、線下連鎖經營”的服務功能,擴大輻射范圍。根據社區居民需求狀況,建立“上好鄰”公共服務站,融合“商業業態”和“社區服務”持續提供志願互助服務、便民利民服務、供銷特色服務,市商務局招商引資企業黑龍江鴻蛟科技有限公司上好鄰社區服務站已經建成使用11個,正在對接30個。
牡丹江市努力把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為社區治理賦予新活力、增強新動力,全面提升社區治理效能,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民生“新答卷”,推動牡丹江全市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