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黑龍江頻道

黑龍江:老工業基地講好“新”故事

劉婷
2024年06月07日09:07 | 來源:人民網-黑龍江頻道
小字號

5月17日,在齊齊哈爾市鐵鋒區廠前一路36號中車齊車集團齊車公司廠區內,500輛磚紅色的冷鏈新型運輸車正式下線交付,等待發運到全國各地。

BX70B型集裝箱專用平車在廠區整備發運。張雲淞攝

經過4年多研發出的BX70B型集裝箱專用平車,是目前國內車體最長的通用鐵路貨車,運輸組織更加靈活高效,實現了一車多箱的運輸模式,改變了目前我國鐵路主型集裝箱車1車1箱的運輸現狀,將成為我國新一代鐵路冷鏈運輸集裝箱車的主力車型。

作為傳統工業省份,黑龍江曾生產出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台1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第一張鋁板、第一台數控立銑,形成了中國一重、中車齊車等知名的“國”字號大型企業。如今,黑龍江腳步不停,傳統產業積極尋求轉型發展的新機遇。新興產業正憑借科技創新,打破國外壟斷,迅速崛起。

推動東北全面振興,根基在實體經濟,關鍵在科技創新,方向是產業升級。“新”,正成為黑龍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土壤。

一流變速器的誕生

今年4月,在哈爾濱東安汽車動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安動力),八速自動變速器實現了量產。生產線上,零部件勻速前進,通過人機配合,平均每5分鐘下線一台。

7年前,中國汽車因缺少自動變速器,一些車企被國外的自動變速器“卡脖子”而痛失市場。

而在不久前,兩個高科技產品——八速自動變速器(8AT)和新能源混合動力專用變速器(DHT),通過了黑龍江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驗收。這意味著中國汽車行業打破了依賴外資品牌自動變速器的現狀,實現了國產替代。

“我們國產自動變速器如今已具備世界一流變速器的特質——強度高、輕量化、體積小、輸出更大動力。”東安動力增程動力系統研究院副院長方立輝說。

新基地生產線工人們正在生產發動機。人民網記者 徐成龍攝

研發之路從不平坦。“要求強度,必然增加重量,要求輸出更大動力,也會造成體積變大。相互制約的變量,給變速器的研發帶來難度。”東安動力后驅八速自動變速器項目開發經理蘇俊元說。

立足產業基礎優勢,東安動力一邊憑借自身的研發實力,一邊依托龍江科教資源招兵買馬,組建技術團隊攻堅克難。“研發的產品幾百個零件,小到一個螺栓,大到一個殼體電機,每一個零件都進行了上百次的實驗。”東安動力增程動力系統研究院設計師楊林介紹。

通過持續的創新研發,企業終於打破了多項技術壁壘,形成了多個系列產品。

在黑龍江,越來越多的老企業正在尋求轉型發展的新機遇。從被技術“卡脖子”到敢“掰腕子”,東安動力是黑龍江省傳統制造業持續推進技術創新的縮影,也是黑龍江全面推進千企技改專項行動結出的豐碩成果。

當前,黑龍江產業門類齊全,可以生產制造40個大類、162個中類、364個小類的上千種工業產品。

黑龍江每年滾動推進千戶企業實施技術改造。今年一季度,黑龍江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速達到43.9%,使制造業逐步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

一納米的突破

走進哈爾濱芯明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芯明天)研發中心,多個檢測台上線路機器密集,高精密儀器激光自准直儀發出光線,正在測試企業的核心產品壓電快反鏡,顯示屏上的每一個“小階梯”代表一個納米級的參數。

“應用在衛星中,它可以對光路進行精密快速調節,實現快速跟蹤、瞄准和穩定圖像的功能,使衛星激光通訊更穩定,讓觀測圖像更清晰。”芯明天項目經理劉秉強通俗地介紹,這就像手機在拍攝照片時都內置防抖技術,讓拍出的照片更加清晰。而在太空觀測時,衛星同樣需要類似的“防抖”技術。

“但在十幾年前,國外在這個領域實行技術封鎖、產品禁銷,形成了市場壟斷。”芯明天產品總監楊明遠介紹,為了努力填補技術空白,完全實現自主研發,芯明天經過3年多反復不斷的嘗試、幾百次的設計與實驗,終於在技術上有了突破。

芯明天高精密儀器正在測試壓電快反鏡。芯明天供圖

目前,企業擁有30多類近千種產品,覆蓋全國近30個省份,並且揚帆出海,出口日本、新加坡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生產的壓電納米級精度產品填補國內空白,打破國外壟斷。

5月初,芯明天科技團隊迎來了一項新的挑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極端環境下壓電納米探針台”項目啟動。芯明天開啟了極端環境下納米定位、精密傳感等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工作。

“通過項目的實施,我們將打破國外技術和產品壟斷,推動我國新材料、半導體芯片制造等領域的高質量發展。”芯明天研發人員徐國飛說。

像芯明天這樣的新技術企業,黑龍江擁有4430家,增速達到22.9%。黑龍江不斷從空間、技術、資本等方面給予扶持,全年支持企業各類項目資金達10.3億元,財政科技投入資金支持企業佔比達到73%,推動科技企業在專業領域深耕,往價值鏈更高端提升。

當前,黑龍江高新技術企業多項技術成果助力載人航天、月壤採樣、火星探測、萬米海試等國家戰略任務,新興產業加速崛起。

一台機器人背后的速度

今年3月,黑龍江智能機器人產業迎來了新機遇。

由哈爾濱工業大學牽頭的黑龍江省智能機器人產學研用聯盟成立,聯盟匯集了科學研究、產業應用和金融資本各類資源,共同探索和引領智能機器人技術的創新發展。

康多手術機器人是黑龍江省智能機器人產業高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的典型代表。康多手術機器人用速度証明了它的技術實力。

從北京、長沙到海南,跨越山海的異地手術時延會有多久?哈爾濱思哲睿智能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思哲睿)核心產品康多機器人給出了答案:半年前,全國首例三控制台三地互聯手術,在北京、海南、長沙同時進行,三地手術團隊通過三台康多機器人為一名海南患者實施手術,醫生操作信號傳輸到患者端的時延僅為0.03秒。

三控制台三地互聯手術現場。思哲睿供圖

“手術中,機器人系統通過等比例調節,醫生控制台手動1厘米,患者手術台末端器械移動僅為1毫米。微創、精准、靈活、濾抖等優勢,提高了醫生手術操作精度,遠程手術技術還能為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思哲睿市場部陳紹君介紹。

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混合現實等前沿技術相融合,實現了術中智能導航。歷經兩個小時,這場相隔3000公裡的跨海遠程手術,克服了浪涌、溫度、天氣等環境因素,一氣呵成,創造了我國泌尿外科機器人遠程手術領域的全新裡程碑。

依托黑龍江的科研優勢和人才優勢,黑龍江將致力於建立智能機器人技術發展產學研用全鏈條創新體系,加快形成一流的智能機器人原創技術策源地。

在黑土地上,技術迭代加快推動產業升級,創新成果加速轉化應用,新興產業應運而生。黑龍江正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突破,使老工業基地加速蝶變。

(責編:王思迪、李忠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百年老街”上的“文創”郵局02:23
  • 興凱湖畔,十裡杏花醉游人00:40
  • 浪漫“爾濱”:游客春日“追花”00:3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