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黑龍江頻道>>人民日報看黑龍江2024

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與化學學院副教授於艷玲——

沾滿泥點子 想出金點子(追夢路上)

人民日報記者 郭曉龍
2024年06月20日08:0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下雨水汪汪,晴天白茫茫。”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與化學學院副教授於艷玲蹲在黑龍江省肇東市的鹽鹼地田壟上,抓起一把白花花的土,使勁捻了捻,眉頭皺緊。

由於鹽鹼侵害,這裡的土又硬又黏,一鐵鍬下去鏟都鏟不動。於艷玲隨手拾起一塊土塊遞給記者,土塊表面裹著一層厚厚的白鹼,硬得像石頭。

不同於常見的黑土地,這裡常年一片“白茫茫”——冬天是積雪,夏天則是鹽鹼。方圓幾百裡的村民都知道這個地方,“一起大風,嘴裡都是咸的”“旱了收螞蚱,澇了出蛤蟆,不旱不澇出鹼嘎巴”。

“於老師就在這裡搭窩棚、掄鐵鍬、做試驗,往鹽鹼地上一扑就是20年。”黑龍江省肇東市海城雙麗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工作人員吳學軍告訴記者,合作社承包的這塊地鹽度達到2%—3%,pH值在9到10之間,屬於重度鹽鹼地,嚇退不少人,卻引來了於艷玲。

“我的家鄉就在不遠的黑龍江省安達市,從小也是伴著鹽鹼地長大的,深知將‘沉睡’的鹽鹼地喚醒對農民來說多麼重要。”今年43歲的於艷玲,在20多年前選擇專業時,就毅然選擇了生物工程專業,“想用生物科學的方法為家鄉的農業做點事”。

改造鹽鹼地,需要一邊改鹽一邊改鹼,還要將養分送進土壤。“使用化肥會加重鹽鹼帶來的土壤板結問題,我們認為還是用有機肥來培肥地力最好。”於艷玲說。堆肥聽起來很簡單,但是怎麼堆、堆什麼、堆多少,如何根據天氣、原料等給出正確參數,這就需要建構模型,需要多學科交叉背景做支撐。在改造鹽鹼地的過程中,於艷玲學習了生物、環境、農學、化工、材料5個學科,成了“專家中的雜家”。

“堆肥溫度是關鍵。黑龍江省冬季動輒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的氣溫使露天堆肥很難啟動,更難使肥料堆溫度維持在55攝氏度以上。”於艷玲說,經過兩年多的時間,通過矯正降解因子、建立能量平衡模型、設計自保溫結構等研究,最終確定了高寒條件下的秸稈堆肥方案。

肥料有了,怎麼施進土裡去?鹽鹼地又黏又硬,水都滲不下去。於艷玲又帶領團隊開發出了凍融交替的鹽鹼土碎裂技術,先將鹽鹼土碎成小塊,等土壤升溫化開后,再像裹糖霜一樣,均勻施入有機肥,一點一點改良。

“我們的鹽鹼地治理系統技術工程模式,涉及土地整治、土壤修復、培肥、種植管理等環節,是一套整體系統性方案。如1號地塊改良后,玉米畝產已經和正常農田一樣,達到每年1500—1700斤,並且11年沒有復鹼。”於艷玲說,治理鹽鹼地就必須來到現場,才能因地制宜、對症下藥,“褲腳沾滿泥點子,才想出金點子”。

一項項新技術日趨成熟,一張張改良“藥方”反哺土地,助力農民增產增收。“經過改良,寸草不生的鹽鹼地成了高標准農田。”吳學軍掏出隨身攜帶的記錄本,將一項項數字列出:秸稈收儲運成本、糧食收益、紙漿收益、肥料收益……改造好的鹽鹼地玉米一畝能賣1500—1700元﹔每畝地可收集秸稈大約600公斤,能出250公斤紙漿,收益大約400元﹔肥料收益大約100元。“算下來,種一畝地一年能進賬2000多元。”吳學軍說。

阡陌縱橫,筆直的田埂向遠處延伸,一片麥苗密密匝匝,“那是才改造3年的鹽鹼地塊,現在每畝一年能打300—400斤小麥。”於艷玲說。片片綠色在這片土地上生長,黑土地又煥發出應有的生機。

(責編:趙爽、李忠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在扎龍保護區看丹頂鶴愜意棲息00:20
  • “百年老街”上的“文創”郵局02:23
  • 興凱湖畔,十裡杏花醉游人00:4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