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医大二院肿瘤内科为患者搭建化疗通路有新招

2020年01月02日16:48  来源:人民网-黑龙江频道
 

李沙沙为患者进行穿刺置管。图片由哈医大二院提供

人民网哈尔滨1月2日电 近日,哈医大二院肿瘤内科一病房收治了一名前中纵隔肿物的患者,由于上腔静脉受压严重,无法从上肢静脉及颈外静脉进行置管,如何输注化疗药物成为了一个大难题,这对于已经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刘某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为帮助患者尽早进行化疗,哈医大二院肿瘤内科一病房护士长李沙沙利用PICC(即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技术,用一根软性的导管从患者的右腿大隐静脉直达人体的大静脉主干道之一的下腔静脉,为患者开辟了一条安全有效的静脉输液通路,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该技术的成功开展,将造福更多省内治疗疗程较长且上肢静脉因病情导致不能实施正常输液的患者,也标志着哈医大二院的护理技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据了解,一个月前,52岁的刘某出现胸闷气短,浑身乏力,并逐渐开始咳嗽咳痰,吃饭时有哽咽的感觉,到当地医院进行上消化道造影及CT检查时被诊断为“前中纵隔占位性病变”,这可急坏了家里人,赶忙带着他来到哈医大二院肿瘤内科一病房寻求帮助。医生接诊后,为患者进行穿刺取病理活检,病理回报结果为:精原细胞瘤,是一种最常见的纵隔恶性胚细胞瘤,进一步检查发现,肿瘤截面积已达到13.4cm*8.8cm,与心脏大血管分界不清,将上腔静脉包裹得严严实实,且肿瘤扩展超出前纵隔而不能手术,建议患者选择放、化疗。

然而,如何选择合适的化疗通路成为了棘手的难题。由于肿瘤的压迫,患者的上腔静脉受压严重,极易导致面部和上肢水肿,颈部、上肢及胸壁静脉怒张等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无法从上肢进行输液及置管,一点点液体都会加重患者的病情。而下肢血管离心较远、血管细小、血流缓慢,且末梢循环差,容易发生化疗药物外渗及静脉炎,静脉输液指南中明确规定下肢不宜输注化疗药物。

经反复研究讨论,置管成为了唯一的选择。考虑到腹股沟处股静脉走形区域皮肤褶皱多、汗液较多,容易造成贴膜固定不牢及局部污染,穿刺点及留置导管感染风险高且留置时间最长可使用4周,而患者化疗周期较长,为减少患者重复穿刺静脉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从而保证化疗过程顺利进行,肿瘤内科一病房护士长李沙沙建议从患者的下肢远离会阴部的大隐静脉置入PICC导管,利用导管将化疗药物从下肢静脉送至靠近心脏的下腔静脉再随血液到达全身。

经过充分的准备,李沙沙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血管评估及精准定位后,以患者的右侧腿部大隐静脉为穿刺口,将导丝送入患者体内,并在导丝引导下将导管均匀缓慢送入至达预先测量的长度,术中顺利,导管到达下腔静脉,位置准确。不仅避开了患者会阴部及易活动部位,便于穿刺部位维护及敷帖的固定;也避免腹股沟处穿刺所致导管易弯折断裂的现象,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更是大大降低了感染、血栓等并发症的风险。

据悉,下肢PICC置管技术的开展是哈医大二院置管新技术的又一大突破,将为更多患有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上肢血管畸形、双侧乳腺癌等不宜选择中心静脉置管、静脉输液港、上肢静脉及颈外静脉置管的患者创造了一条安全、有效且能较长时间保留的静脉通路。置入的导管可在患者体内长期留置(12个月内),住院期间全程一针治疗,避免了每天扎针的痛苦,并减少长期输注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患者出院时还可以带管回家,满足患者按疗程间歇性治疗的需要。(赵丹、李华虹、杨嘉安)

(责编:邹慧、张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