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白芍、防风、板蓝根等中药材早已“颗粒归仓”,但大同区广袤大地上,细细嗅来,仿佛空气中还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药草香。
近年来,大同区紧紧依托资源禀赋,全面贯彻省委“北药产业”发展部署,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综合效益、拓宽增收渠道,实现了“大同北药”品牌升级,走出了一条特色中药材产业发展之路。
日前,大同区丰鑫泰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去年起收的防风,正在棚室内晾晒,不久后将销往河北省的一家药企。“我们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目前本地种植面积超过800亩,品种有防风、甘草、苍术等。”合作社理事长杨文庆告诉记者,通过订单种植,他们的中药材销路和价格都有保障,2019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近400万元。
做好药材文章,大同区已是成竹在胸、颇具规模。目前,该区重点发展板蓝根、月见草、白芍、黄芪等15个品种,种植面积达8.5万亩,带动种植1246户,亩均纯增收400元以上。同时,新建区级中药材试验示范园120亩,示范种植食药同源、道地药材等6大类、40个品种;创建省级“互联网+”药材园区,与广东省中医药研究所深度合作,设立“广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北药研发基地”,引入专家坐诊,实施药性检测,开展扩繁培训等……中药材产业正成为大同区农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在全部中药材中,板蓝根的种植面积超过“半壁江山”。“我区板蓝根种植面积达4.8万亩,约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另外,我区是‘中国板蓝根之乡’,还拥有‘大庆大同板蓝根’地理标志,并被认定为板蓝根GAP生产基地。”大同区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胡伟告诉记者。
如何将中药材的规模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天然药仓”变成“天下药仓”?大同区积极延伸中药材产业链条,强化服务、培育龙头,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中药材加工企业,实现原料药就地转化增值。
在大同经济开发区,全市“百项开工建设”重点产业项目之一的5000吨/年中药材种植、饮片及萃取全产业链续建项目已经建成,正在为正式生产做最后准备。
该项目由安徽药商投资建设,能够不远千里来到大同区,看中的就是这里中药材品种丰富、质量上乘,以及规模种植优势。大同区本地及周边的各类中药材,将在这里经过精选、洗药、润药、切片、干燥等工序,被加工成中药饮片,身价倍增,销往全国。“我们大约年可消耗本地中药材2000吨,品种主要有板蓝根、黄芪、白芍、桔梗等,目前年产值预计在6000万元左右。”黑龙江鼎元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杨铭琦说。
大同区还专门制定中药材五年发展规划,出台中药材产业发展扶持意见,通过补贴的形式,对育苗繁育、仓储物流、基础配套和人才队伍等11方面给予“真金白银”扶持,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提质增效。2020年,该区计划中药材种植面积发展到10万亩,进一步扩大防风、桔梗、黄芪、沙参等道地药材种植面积,突出道地特色,加大GAP认证力度,全力打造“大同北药”特色名片品牌。(记者 赵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