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饭 年味浓(新春走基层·晒晒我家年夜饭)

2020年01月25日07:5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年夜饭 年味浓(新春走基层·晒晒我家年夜饭)

编者按:除夕,承载着一年里最诚挚的期许,蕴含着一年里最浓厚的亲情。这个除夕,在新疆乌什县,坚守岗位的驻村干部吃了手抓饭;在山东胶州,脱贫了的父子俩定下了新目标;在黑龙江漠河,游客们在北极村体验东北年文化;在重庆江津,脱贫农民的年夜饭比往年丰盛很多;在湖南株洲,易地扶贫搬迁的村民在新房吃上了团圆饭;在广州黄埔区,留守工友异乡过大年……辞旧迎新之际,这一顿顿特殊的、让人难忘的年夜饭,是对过往努力的回顾与致敬,更是对新的开端的展望与期盼。

同时间赛跑、同历史并进。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新时代的奋斗者们,让我们继续团结一心、艰苦奋斗,风雨无阻向前进!

新疆乌什·驻村工作队

村民全脱贫 驻村真开心

本报记者 杨明方 阿尔达克

24日,农历除夕。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奥特贝希乡库木布隆村,村委会大院里年味儿正浓。

“开饭了!”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驻乌什县“访惠聚”总领队、库木布隆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朱立东声音洪亮,招呼队员们赶紧上桌。今年春节,工作队12名队员全部留在村里过年。

一锅抓饭半只羊,一壶清茶话短长。“大伙儿不能回家过年,就在村里吃团年饭。”朱立东给每人盛上一碗香喷喷的手抓饭。让朱立东感到欣慰的,是村里的变化。近年来,工作队通过推进林果业提质增效,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人均年收入由2017年的9000元增至1.3万元。

山东小伙儿赵大川研究生毕业后在自治区林草局工作,被派来驻村,这是他在村里过的第三个春节,“作为一名扶贫专干,最让我开心的是,2019年底村里3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饭桌上有位特别的小客人——工作队队员朱跃峰6岁多的女儿朱雨心。朱雨心说,爸爸来驻村后,变得很忙很忙,有时都没时间和她视频,“妈妈在家照顾小弟弟,我就过来陪爸爸!”

听完朱雨心小朋友的话,一旁的工作队副队长艾尼瓦尔·安山充满慈爱地笑了。今年是艾尼瓦尔驻村的第五个年头。驻村工作中,最让艾尼瓦尔有获得感的,是村里的变化;最让他感到温暖的,是驻村工作队员间亲如一家的氛围,“工作队员来自三个不同民族,就像一家人,平时有活大家一起干,不分你我”。

“他们抛家舍业,来给老百姓办好事,我们发自内心感谢他们。”工作队在本地聘请的厨娘阿米娜姆·喀迪尔到队里帮厨快五年了,在她和村民心里,驻村工作队员早已成了亲人。

这个春节,不止库木布隆村,全疆1.2万个“访惠聚”工作队7万余名驻村干部,绝大多数都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期待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山东胶州·杨维安、杨孝亮父子

脱贫年夜饭 再定新目标

本报记者 潘俊强

除夕这天,山东胶州市胶莱街道宋家屯村户户贴着春联、家家粘着福字,一片喜庆。

“老头子,把这箅子水饺端出去。”老伴张桂荣的声音飞出屋子,中气十足。院子里,杨维安正和邻居拉呱(闲聊),他应了一声,走进堂屋将一整高粱秆箅子的水饺端进侧屋。这是他家的年夜饭。老两口年过七旬,依然健康硬朗。

“走,带你看看俺家备的年货。”张桂荣起身,推开侧屋门,香气扑鼻,炸好的黄鱼、带枣的年糕,还有胶东大饽饽。她打开冰箱,鸡腿、海米、鱼……花样繁多。“以前过年,吃顿像样的饺子都难。”张桂荣说。如今,红红火火的不只她家门上的春联,还有越过越好的日子。4年前,杨维安与儿子杨孝亮一起脱贫,从当初差点返贫到如今稳得住、有事干、有存款,不容易。“多亏党和政府帮扶,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杨维安感慨万千。

天慢慢黑下来,儿子杨孝亮来了。儿子成家后就分家了,不过离杨维安家不到200米。每年除夕,杨孝亮一家都来陪老两口过年。

年夜饭上桌,爷俩坐在炕头、守着饺子,杨维安烫了烫酒,念叨着,“饺子就酒,越吃越有!”

半碗酒下肚,杨维安打开话匣子。16年前,一场车祸导致杨孝亮颅骨粉碎性骨折,左眼失明,落下残疾。父母年纪大了,杨孝亮又不能干重活,媳妇在家照顾他和孩子,偶尔抽空外出打零工补贴家用。

改变,缘自杨孝亮想让闺女能继续好好读书。闺女学习一直很好,“上高中后,交学费买资料,比在中小学花费大。”杨孝亮说,自己琢磨了好一阵,觉得养羊最合适,“咱得好好感谢扶贫干部,帮咱申请3500元扶贫款,买了一公五母六只羊,这是脱贫的种子;还得感谢畜牧、防疫部门的技术人员,来给咱免费指导。”如今,闺女在读大四,刚考了研。

现在,家里已经有了70多只羊。杨维安对杨孝亮说,今年咱再加加油,脱了贫,争取能致富。

黑龙江漠河·外地游客

相聚北极村 体验东北年

本报记者 方 圆

“过年好!今天晚上给大伙儿提供免费的年夜饭!”大年三十一早,黑龙江漠河市北极村内,青年旅社驴友之家的老板娘何叶就张罗起来。她一边向游客介绍晚上的活动,一边将桌上摆满糖块和坚果,逢人就发上几块。

年三十为大家提供可口的年夜饭,已是店里的惯例。

在店里帮忙的志愿者李小云是广州人,一个月前,她无意间看到店里招聘志愿者负责前台接待的信息,便欣然前往。她的工作包吃住,工作之余还可以游览北极村。“我就是为了体验这里的年。”她说,这次体验了不少东北民俗,还和老板娘学会了包饺子。

小鸡炖蘑菇、大丰收、锅包肉……下午5点,年夜饭正式开餐,一道道美食相继上桌。年的氛围,让原本素不相识的人们迅速结识,一起举杯欢庆。

江苏游客胡历,已是第三回来北极村。“一次根本玩不够,最关键的是,我实在想念这里的美食。”说着,他拿起桌上的一只冻梨,“这东西,我们那里根本吃不到。一口咬下去,又甜又冰,味道好极了!”

良好的旅游体验,背后是漠河市政府为优化旅游市场做出的努力。

“去年12月20日起,每天加开1趟哈尔滨至漠河的火车,依然一票难求。我们成立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在景区暗访,提前发现问题并解决好,提高旅游舒适度。”漠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冯广庆说。

吃饭间,胡历和朋友商量着,夏天再到黑龙江其他景点转转。

“让我们为北极村干杯,新春快乐!”屋内欢声笑语,如墨的夜空下,绚丽的烟花照亮了祖国最北的这片旅游热土。

重庆江津·脱贫农民杨万良

日子好过了,年饭丰盛了

本报记者 刘新吾

一个院子,两栋房子。一边是土坯房,木板门一碰就咯吱地响。一边是白墙黑瓦的新房,“年夜饭”就在这里张罗着。

记者刚进屋,杨万良就热情张罗,橘子、糖果一股脑往桌上堆。过年的欢乐,在杨万良脸上洋溢,“现在日子好过了,年饭更丰盛了!”杨万良拽着大伙在屋里屋外转悠,厨房里有个大木桶,一揭开盖子,腊肉味扑鼻而来。菜园中,卷心菜、萝卜、莴笋长势喜人。

红烧肉香味扑鼻,水煮鱼肉质鲜嫩,莴笋叶翠绿馋人……今年杨万良家的年夜饭,比往年丰盛很多。

杨万良所住的毗罗村,地处重庆江津区永兴镇南部,山高坡陡,曾是市级贫困村,1/10是贫困户,杨万良就是其中之一。为帮助贫困户增收,村里制定了“一户一策”帮扶计划。一开始,杨万良并不买账,等着“救济”,“发展产业就算了,能帮我买个手机吗?”

扶贫先扶志。得知情况,驻村第一书记许元锋有意“刺激”他,带着他走访脱贫户。看到别人家的新房子,杨万良的表情有些复杂。

三番五次劝导,杨万良决心“干一把”。仔细比较,他决定养鸡。村里帮他联系买鸡苗,请有经验的农户手把手教。杨万良首批养了50只鸡,还拿到一笔补助金,农业合作社帮他介绍买家。在政策帮扶下,杨万良花了不到2万块,盖了新房。村里还设置公益性岗位,帮扶就业。2019年3月,他成为一名道路保洁员,每月工资1000多元。年底,杨万良算了一笔账,卖牲口赚了4000元,扫地收入1万出头,再加上卖鸡的收入,一年下来,已经赚了两万多元。

去年下半年,杨万良脱贫摘帽。为了方便联系,他买了智能手机,学习用微信,“太方便了,还能视频聊天呢!”

湖南株洲·易地搬迁的乡亲们

吃了这顿饭,就是一家人

本报记者 陈圆圆

大年三十,湖南株洲市渌口区龙门镇花冲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内,村民黄友胜吃上了一顿特别的团圆饭,吃饭的不仅有家人,还有邻居和镇村干部。

提到生活条件的改变,黄友胜找出老屋的照片,“老家是土坯房,漏风也漏雨。”2017年底,黄友胜一家搬进了安置点的新房,“现在房子大了,两口子打工收入再加上扶贫兜底保障、村里产业分红,一年有5万多元。”黄友胜的邻居都是花冲村易地扶贫搬迁来的村民,共有8户21人,如今都已脱贫。

黄友胜父亲病重,儿子也有病,生活的担子曾经压得他喘不过气,“现在不穷了,今年是个好年,来年会更有盼头。”

走进安置点,高挂的红灯笼、崭新的春联,屋前搭起大棚,棚子中间放上火盆,既暖和又干净。

大棚里,好戏已开演。京胡独奏、花鼓戏、流行歌……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的文艺小分队,工作人员魏立彬带着队员一口气演了6个接地气的节目。演出落幕,有村民不过瘾,干脆上台说了段顺口溜:“区里派来工作队,为了扶贫受了累,五年寒暑爬高坡,千方百计筑金窝。”

厨房挨着舞台,当地口碑最好的炊事班亲自掌勺。听说给贫困户过节,大师傅立马答应:“这顿饭我必须做,大家从不同地方来,吃了这顿饭,就是一家人。”菜单设计也足见心意,象征团圆的“全家福”、寓意幸福的扣肉……12道菜,8桌宴席,样样齐全。

闲不住的村民陈湘泉一早从另一处安置点赶来帮忙。以前,老陈一年挣不到1万块钱,“我还年轻,怎么不能把日子过好?”现在,老陈干养殖、做生意,一年收入近8万元。提起老陈,村里人都竖大拇指。

新的一年,孕育新的希望。渌口区扶贫办主任王帅说:“今年,奔着全面小康,要让大伙的日子蒸蒸日上。”

广州黄埔·留守工友

坚守在工地 异乡过大年

本报记者 李 刚

大年三十,在广东广州市黄埔区中建铁投轨道交通公司纳米谷工地,来自广西桂林的盘庆宇和10多名留守工友一起走进了工地食堂。23岁的他,今年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在他乡过年,想家是难免的。但和工友们在一起有说有笑,也不寂寞。

按照广东的风俗,除夕上午,盘庆宇换上新衣服,和工友们一起来到附近的广州知识城花市。他入乡随俗,挑选了一盆杜鹃花,买了春联和“福”字,回到工地板房将宿舍精心收拾一番,贴上春联、摆上鲜花,就真的过年了。

吃年饭了,工友们到齐,大家围在一起,倒上饮料一碰杯,节日团年的气氛马上就上来了。

与盘庆宇家里过年大盘小碟不一样,今天的团年饭就一盆菜。一桌就是一盆,一盆就是一桌,这种年饭,不光是他,就连在外打了30多年工的仓库物管李昌标都没见过。“大盆菜”里最显眼的就是一整条大石斑鱼,还有大螃蟹、海虾、白切鸡、烧鹅、茨菇、油豆腐……10多道硬菜,把一个大盆装得满满实实。这是南粤沿海地区的特色,一盆一桌管饱,通过一满盆层层叠压的菜肴,寓意团圆富贵,企盼五谷丰登。

盘庆宇告诉记者,节前他已经将公司的春节大礼包快递到了家里,还在网上买了不少年货直接送到家,通过微信转账给父母表示了心意。

年夜饭,在广东少不了利是,在场的工人每人都有份。来自江西吉安的保安肖华君和王临海从管理人员手中接过红彤彤的利是封,特别开心。肖华君说,很多年都没有收到压岁钱了,这封利是让他仿佛回到了小时候。

“过年前,公司取消了各种各样的饭局,但为留守工人准备的这顿饭绝对不能省。”中建铁投轨道交通公司工会主席胡阳平说,公司能有今天的发展,都是工人们用双手创造的。

 

 

(责编:赵怡、李忠双)